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全球化?我上一篇寫的是奴隸制,這一篇卻寫全球化,這二者有什麼關聯呢?有,不但有,而是關聯緊密建議先看上篇,再看這篇,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全球化?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全球化
我上一篇寫的是奴隸制,這一篇卻寫全球化,這二者有什麼關聯呢?有,不但有,而是關聯緊密。建議先看上篇,再看這篇。
人類的曆史,是從部族群居發展到現在這樣的大社會的。
而這個發展過程,充滿着血腥和暴力。
打開曆史書,你能看到的就是一本戰争史。應該說,我們現在所處的時期,是曆史以來最安全、戰争最少的一部曆史。
如果從道德水平來看,曆史上的人們,并不一定就比我們當下要更低。
早在唐朝時期,就出現過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記載,可能是少數繁榮地區,但你不能否定,當年的大唐的部分地區,是有着極高的民間道德水準的。
你翻看中西古代思想史,都能看到當時的輿論并不是都視人為豬狗,而是非常關注社會的秩序和人的尊嚴的。
所以,僅僅從道德水平來解釋世界的進步,是不夠的。
最堅定有力的解釋,就是我上篇文章提出的功利主義思維方式。
什麼是功利主義呢?功利主義是一種價值中立的思維方式,他不評判哪一種行為是善是惡,而是從利益的角度,從手段是否能達成目的的角度來思考問題。
功利主義從來不說,這種方法是善的,還是惡的,而是永遠價值中立地評判,這種手段是否能達成你的目标。
比如,常見的經濟學對最低工資法的批評,并非說最低工資法的強迫執行在侵犯企業主的财産權,而是指出,最低工資法這一手段并不能達成提升所有人工資的目标,而是會制造失業,讓企業利潤減少,對于企業和勞工,都不會受益。
那麼,從功利主義如何來理解全球化呢?
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遊牧民族與中原民族的戰争史。可以說,中國絕大部分曆史,都與北方民族不定期對中原地區的入侵相關。
那麼這一戰争長期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是遊牧民族天生就壞嗎?他們就喜歡侵略嗎?
功利主義給出的解釋是,貿易的中斷。
交戰雙方的民衆,并不能認知到,合作與交易能改善對方民衆的生活水平,所以他們之間長期進行着貿易禁令。
當兩個地區的貿易被終止時,那遊牧區域碰到天災後,搶劫中原地區,就成為對其最有利的選項。
還是孤島的例子。
一個孤島上,AB兩人生活在此,但彼此絕不貿易。A以遊獵為生,B以農耕為生。當有一天,A遊獵的區域動物消失了,這時,他面臨餓死,那他的必然選擇就是搶劫B,這是符合他利益的選擇。
因為不搶就會死,而搶不會死。
戰争就是這麼發生的。
曆史上,絕大部分部族戰争都是在貿易阻隔下發生的,發動戰争的一方,不光是統治者,還有強大的民意支持,因為戰争有利于他們的生存狀況的改善。
甚至一百年前數次大規模的戰争,如果你去檢視細節,你都會發現,其實中貿易中斷的因素,都是戰争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禁止貿易呢?
原因隻有一個,絕大多數人的認知水平不夠。
與人們通過自然科學逐步了解世界一樣,人們對社會的理解也是漸進的。
自然科學的普及,讓人們更加講衛生,更加健康,對物質世界的開發能力增強了,同樣,人們對社會的認知水平的上升,也會讓戰争減少,讓合作增加。
所以,人類先從部落社會,慢慢接受區域内的市場統一,再慢慢接受國家内的市場統一,到現在,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是認同全球化的,也就是接受了全球所有的人類,都處于同一市場,是可以進行相互交易的,而不是用戰争的方式來相互掠奪。
這一全球化的過程,在十九世紀,讓歐洲各國從愚昧的神權社會發展成為了工商社會,成為全球化的中心。
同樣,今天的東亞國家,不管是政府還是民衆,大多是全球化最有力的支持者,因為全球化讓這些國家的生産力水平在數十年内迅速提升。
阻礙人們全球化的觀念有很多。
比如,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将其他族群的人視為敵人,永遠不能合作,隻能搶劫和相互殺戮。
比如,生産和交易隻能在國境線以内,抗拒在國外人群的交易等等
而這些觀念的消解,就意味着人類來到了全球化時代。
假若沒有全球化,每一個國家的民衆都得從農耕社會靠自己的力量一步一步走向工商社會,這個進程将會變的無比漫長。
但全球化,則可以讓一個國家很短的時間内融入全球大市場,與全球人進行交易,從而讓生産力水平迅速提高,同時成為一個大的市場。
但凡是快速融入全球市場的國家和地區,都經曆了超常的增長速度。
而很多國家之所以現代化的進程慢,就在于其國内民衆依然被經濟民族主義裹挾,比如印度,不加入RCEP,反對開放很多産業給國外企業,用各種規則阻止國際貿易。
國家之間的戰争減少,并不是世界各國政府比古代政府更為文明了,而是大多數人認知到了合作貿易比戰争劫掠更有利于該國的經濟增長。
很多人擔心大國之間的戰争,但我不是太擔心,因為當下的觀念還沒有堕落到這個程度。各大國的大部分民衆依然認知到,合作貿易遠比戰争帶來的利益更大。
從功利主義的角度,我們就可以得出這一判斷,當下全球化是阻止全球大國之間戰争的關鍵原因。
功利主義史觀,往往是從利益角度出發。正如地緣政治學裡經常說的一句話,“沒有永恒的對手,隻有永恒的利益”。
這話沒錯,但利益是需要認知的。
并非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利益之所在,簡單的問題,人們很容易判斷,但一涉及到複雜的邏輯鍊條,那往往就會出現認知錯誤。
比如,中國就有很多人認為中國的發展僅僅是這個國家民衆自己發展的結果 ,而忽視了全球化市場對于中國市場發展的重要性其實遠高于本國民衆自己的努力。
人類能從叢林發展成為一個有着文明的社會,就是因為人類的認知水平在成長,在升級,認知到合作和交易更有利于搶劫,所以構建了一個反搶劫的社會規則,因為這符合絕大多數人的長遠利益。
但是,認知水平是出現反複的,社會不必然前進。
今天認為全球化有利于每一個人,明天就不一定了。
比如歐洲現在很多右翼政黨就提出了很多反全球化的主張,并且應聲無數。
在法國,勒龐的國民聯盟以24%的得票率擊敗馬克龍的政黨取得全國第一。在英國,脫歐黨以32%的支持率擊敗了親歐派的自由民主黨,黨魁法拉奇稱這個結果為英國傳統主流政黨傳遞了一個重要信号。在德國,極右翼的德國選項黨得到了第三高的得票率。在匈牙利,右翼民粹主義政黨青民盟獲得了高達56%的得票率。
這些政黨最核心的主張就是經濟民族主義,他們無一例外地排斥全球化進程,強調民族國家的團結,反對歐盟,反移民,反對貨币一體化。
類似的聲音,其實在中國也不少。
(注:很多人對左右是分不清的,也喜歡站隊,認為左是對,或右是對,其實左右并不是對錯的标準,也不是不左不右就是對的,他隻是一種意識形态的分型方式。一個數學題目隻有一個正确答案,但卻有無數個錯誤答案,左右分型的各種意識形态類型中,有無數個都是錯誤的)
觀念傳播無規律,如果這一類思潮占了主流,那全球化就可能受到重大挫折,各國之間的戰争風險就會加大。
因為貿易一旦終止,戰争就會成為增加利益的一種選項。
與戰争相比,一些其他的管制手段對人類社會的危害就是小意思了。
當前的世界,全球化依然是全世界民衆的最重要的福祉,哪怕這個全球化是不完整的,隻是商品的流通,但依然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繁榮。
如果全球化不被打斷,能夠繼續深化,再過一二百年,絕大部分人在全球化這個貿易體系中緊緊相連相互合作,這時,所有人都會清晰的感知到全球化的退步會讓自己的利益受損,那大規模戰争也許就将永别于人類社會。
寫文不易,喜歡的給個三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