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大運河始建于公元605年4月14日,修建隋朝大運河先是挖通濟渠,連接黃河淮河,同年又疏通古邗溝,連接淮河長江,構成下半段。
三年後,挖永濟渠,通涿郡南,構成上半段。又過兩年,疏通江南河,直抵餘杭。至此,費時六年,大運河全線貫通,全長兩千七百餘公裡,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隋炀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隋統一以前,中國南北方曾長期處于阻隔的狀态。
隋統一之初,江南故陳的強宗大族仍擁有較強的經濟實力與社會影響力,與隋中央之間始終存在着比較尖銳的矛盾。
舊陳的中心地帶吳會地區發生過大規模的叛亂,隋高祖文帝經兩年用兵才平定了江南的叛亂,但南方并未因此而平靜,開鑿大運河可以加強政府對江南地區的控制。
與此同時,大運河的開鑿也可以解決軍糧運輸問題,便于政府應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
隋炀帝楊廣征民為他開鑿大運河過程中,他先用幾百萬人的挖通溝渠,并使溝渠和黃河淮河連接在一起,後來,他又在同一年中,再次征用了十萬民工疏通溝渠,并和淮河的長江連接在一起,使之構成大運河的下半部分。
然後他又在三年之後,再次征用民工,不過這次征用的是河北民工再次挖通當時國家的永濟渠,并和當時隋朝的涿郡相連,此次所挖的溝渠構成了大運河的上半部分。
在大運河的上下部分都挖好之後,他又讓人在兩年之後疏通江南的河道,直接和餘杭也就是現今的杭州進行相連,直到此大運河徹底被建造好。
大運河的修建一是為了控制江南廣大地區,加強隋朝對全國的統治,使得長江三角洲的豐富的物資更快的運輸到了洛陽。
二是為了加強南北兩地的經濟交流。中原地區在我國古代很長時期都是經濟中心,黃河流域農業相當發達。
但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長達400多年的戰亂使北方經濟受到嚴重的沖擊。與此同時,江南地區卻得到了飛速發展,迅速超越北方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
隋朝定都長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經濟重心的發展方向的變化南移。同時,長時期的分裂阻斷社會南北經濟的交流,而随着生産力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到這一時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經濟加強聯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