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伊朗和美國的大戰如火如荼,不禁讓我想起了一部拍攝于1997年的伊朗電影《小鞋子》。
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9.2,由伊朗著名導演馬基德·馬基迪拍攝。此片曾經入圍第71屆美國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提名,并在美國取得近百萬美金的票房收入,各方都給了電影極大的肯定。
電影結尾處的鏡頭非常動人:結束比賽的阿裡愧疚的走回家,他又讓莎拉失望了,他把磨破底的運動鞋扔到一邊,将滿是水泡的腳放進魚池,一群紅色的小魚圍繞着他,一邊不停的用嘴“親吻”他。
在這裡,電影給出了貫穿全片的主題“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01 生活以痛吻我
電影的故事并不複雜,阿裡因為一個失誤,将妹妹莎拉的鞋子弄丢了,2個人并沒有告訴父母和老師,而是一直互換鞋子上學,一路上,他們遇到了許多困難。
導演在這裡用了許多故事情節,分别展示了阿裡一家人的生活之痛:
阿裡不小心弄丢了妹妹的鞋子,導緻妹妹沒有鞋穿,阿裡十分自責;讓妹妹和自己換鞋穿,導緻上學總是遲到,被教務主任訓斥,差點開除;參加跑步比賽想赢得獎品,卻陰差陽錯的得到了不想要的第一名。
莎拉厭惡和阿裡穿同一雙鞋子,害怕同學因為自己穿了髒兮兮的運動鞋取笑自己;明明找到了穿走自己鞋子的同學,卻因為對方家境更加糟糕,而且同學的父親是個盲人,而無法張口要回鞋子。
母親身體不好,對兄妹2人疏于關心,自己還有一個襁褓之中的嬰兒需要照顧;父親沒什麼本事掙錢不多,連交房租都很困難;父親也想過去城裡當園丁多掙點錢,卻因為自行車失靈,撞到路邊的大樹受了傷。
現實的傷痛讓阿裡一家人落魄不堪,他們不是不想改變糟糕的生活,不是不想和命運抗争,可是命運之神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導演想告訴觀衆,生活不因人的意志而順行,有時候,生活就在人猝不及防的時候,狠狠的踢上一腳。
02 人生可否改變?
有的人會想,如果這一切重來,阿裡和莎拉的境遇可不可以改變呢?導演給出的答案是:不能。為什麼不能?
第一,從孩童的視角來看,不想為錯誤買單,引發一連串的麻煩。
阿裡犯了錯誤,他不敢告訴父母,怕自己受到責備;莎拉看到哥哥犯了錯誤,不想哥哥因為一個錯誤受罰,同意替哥哥撒謊。
整個事件中,并沒有大人的介入,事情一直由2個孩子主導,他們對人生的認知非常單純:不想犯錯、犯了錯誤要受到懲罰、能隐瞞多久就一直拖着。
第二,貧困的生活使2個孩子不敢為家庭增加負擔。
因為家裡的經濟狀況太差,阿裡不想給父母再增添麻煩,他認為隻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彌補犯下的錯誤;莎拉開始是很不高興的,但是聽了哥哥對家庭狀況的分析,她認同了哥哥的想法,承認了家庭的困境,也不想為父母增加煩惱;他們天真的認為,隻要2個人一起努力,也許這樣的狀況哪一天就會改變。
所以,觀衆也從中看出,貧窮才是這個家庭的原罪。伊朗的社會公平嗎?顯然不是,富貴的人可以穿着高級運動服,開汽車、住别墅,窮人卻連一雙鞋子都買不起。本來天真無邪的小孩子,卻要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富人的孩子可以躺在秋千上睡覺,阿裡卻要跟着父親到處工作,莎拉卻要幫着媽媽帶小孩。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類似的電影《何以為家》中:貧困使得贊恩小小年紀無法上學、沒有安定的居所;自己的妹妹小小年紀就被父母抵債,嫁為人婦,最後還因為難産過世;他們都承受着他這個年紀不應該承受的生活之痛。
不公正的社會制度,使窮人更窮、富人更富,而他們身處的社會環境,使得窮人想要通過奮鬥改變自己命運的可能性為零。出于這些原因,不管他們的人生如何推倒重來,結果都是一樣的。
03 我卻報之以歌
知道了“窮”是痛苦生活的根源,那如何面對“窮”,就變成了擺在他們面前的問題?和贊恩對不公平的社會、不負責任的父母進行控訴不同,電影《小鞋子》裡的男女老少都非常善良,他們知道生活的痛楚,卻依然願意熱愛生活,願意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些痛苦。
我們從電影裡看到:
阿裡考試成績優異,會把獎品送給妹妹做補償;阿裡遲到了,被訓導主任罵,但班主任卻會替他求情;
莎拉的鞋子掉到水裡,好心的店鋪老闆和保潔員會幫她撈起來;拾到莎拉鉛筆的女孩,沒有因為自己也喜歡,就據為己有;
家裡雖然貧困,母親卻一直記得照顧年老的鄰居,父親在保管清真寺的糖塊時,從沒想過貪污一些。
這就是導演想要告訴觀衆的,生活也許很苦,生活也許會給予我們一些磨難,但是我們不能一味的指責社會、指責他人,或者因為自己的一時失落,自暴自棄。人在最困難的時候,也不能放棄對他人的善意,不能放棄對未來的希望,做一個真誠的人,相信人和人之間的真情,相信人和人之間可以攜手渡過難關。
在這裡,導演雖然也展示了社會的不公,但并沒有像其他電影一樣,嚴厲指責富人階級對窮人的掠奪,沒有對政府和權力機構的強烈控訴,隻是希望人們能夠深刻理解“自我救贖”的重要性,這也才是真正的“報之以歌”。
04 跑步的意象
電影裡一直不斷出現幾個跑步的畫面:
莎拉和阿裡為了交換鞋子在街上奔跑,阿裡為了參加比賽在學校裡奔跑,阿裡為了獎品在賽道上不斷超越其他人的奔跑。這讓我想起了電影《阿甘正傳》裡,最初阿甘一瘸一拐的困難前行,被别人嘲笑,但随着日複一日的訓練,他終于擺脫了束縛,健步如飛的跑向勝利的未來。
和《阿甘正傳》一樣,《小鞋子》電影的結尾,父親終于發了工資,為阿裡和莎拉各買了一雙小鞋子,2個孩子終于迎來了美好的未來。阿裡不僅學習成績優異,體育比賽還獲得了第一名,相信他的未來一片光明。
作家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談到,1982年33歲的他,決定每天早上4點起床,跑步1小時、平均10公裡,每年參加一次全程馬拉松。他也曾談到,最初跑步的時候非常辛苦,氣喘籲籲,甚至有時候心髒狂跳、痛苦至極。年年歲歲重複着單調的跑步過程,使得村上春樹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使他多年堅持創作,才能取得如今的成績。
電影《小鞋子》也透過“跑步”這個過程的呈現,向人們表達了,日常生活中總會遇到困難,就像開始跑步時候,會不能呼吸,懷疑人生。但每一天的堅持,不放棄希望,總會有一天,可以超越自己,得到最後的勝利。人生就像一條長長的賽道,起步時跑在最前面的,未必會跑到終點;賽道上暫時落後的,要有一以貫之的信念,隻要堅持下去,也可以成為人生赢家。
結語:
導演用孩童的視角和思維模式,為人們展示了伊朗社會所出現的某些不公平,同時也為人們呈現了,一個深處貧困的家庭,卻能夠時刻保持對他人的善意,不貪圖、不計較,為了生活的希望,堅持從自身出發,努力為生活打拼的形象。
電影完整的呈現了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在《飛鳥集》中所寫的千古名句:“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贊揚了人們無私無畏、樂觀向上的精神。我們都知道伊朗的社會制度有很多壓抑人性的地方,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們,有着許許多多的切膚之痛,但是導演通過鏡頭展示了人性之善,并通過電影,将這份大愛傳播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最後,希望這部電影能将大國從互相仇視的漩渦中解脫出來,真正看到人民的生活,構建和平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