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中,一方面是自然界,另一方面是人類;而作為人自身,他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人的自然,但是使人和自然達到統一的是人的物質生産實踐即勞動。
■ 文 | 彭富春
劉綱紀一直表明,他所深切關注的是哲學的基本問題,而且他也始終從哲學的角度來研究美學和藝術理論,這形成了劉綱紀的思想特色,并使之與他人相區分。
所謂哲學的基本問題,在西方形而上學的傳統中就是所謂第一哲學,亦即本體論的問題,它是關于存在的理論,追問存在的最普遍和最高的本性。劉綱紀将此歸結為兩個方面:“第一:存在的本原問題,即世界從何産生形成,或什麼是始初的,第一性的東西;第二,相對無限衆多的現象,存在的最一般的根據,實質問題。”概而言之,就是世界的本原性和統一性。
本體論的問題雖然在反對形而上學的呼聲中遭到種種方式的拒絕,但在現代思想中仍然激起了人們強烈的興趣,例如在尼采和海德格爾那裡。問題隻是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也有自己的本體論?人們對此一直持回避态度,将重心集中于認識論的研究上。劉綱紀認為這是一個錯誤,并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本體論的問題,然後才是認識論問題,而且後者以前者為基礎。沒有本體論的哲學是無根的哲學。
如果承認馬克思主義哲學有本體論的話,那麼其出發點又是什麼呢?劉綱紀強調,自然及其感性是其第一個不可動搖的出發點。一般人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開端隻是抽象的物質,這容易把馬克思主義和舊唯物主義混同起來。基于這樣一種危險,劉綱紀對馬克思的物質概念進行了缜密的考察,并作出了細緻的區分:1、自然界的物質;2、人類的物質生活;3、人類改造自然的物質活動。
正是在此,劉綱紀憑借思想自身的勇氣告别了列甯的物質的規定。這樣,物質便抛棄了其抽象性而獲得了其具體性,亦即敞開了走向人的感性實踐活動通道。劉綱紀由此标明了馬克思主義和傳統本體論的差異:第一:物質是世界的本原亦即承認了自然界是世界的本原,于是否認了在自然界之前,之外或之上的一作為始基的物質。第二:本體不是靜止的,而是動态的,存在和運動是統一的。
不過,劉綱紀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在于自然本體論,而且在于社會本體論,因為它的基本主題就是曆史唯物論。顯然,自然本體論和社會本體論相互區分,這歸結于它們擁有各自不同的領域,前者為自然,後者為社會。但社會本體論卻以自然本體論為前提。
究其原因,正如劉綱紀反複闡明的,這是因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人是按照自然的規律改變自然的物質形态,使之符合人的目的。同時,人的活動不是單純的觀念活動,而是有意識的客觀的物質活動。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自然一方面是無意識的活動,另一方面則是有意識的活動。
這種區分是純粹自然和人化自然的區分,前者的本體為自然物質本身,不是人類實踐活動,後者則除自然物質之外,還有人類的實踐活動。關于人的社會本體的探究是要說明在自然物質運動中所出現的人的這種具有自覺意識的自然存在物的本體。
于是自然本體論和社會本體論又是統一的。它們統一的所在地就是自然物質運動。在自然中,一方面是自然界,另一方面是人類;而作為人自身,他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是人的自然,但是使人和自然達到統一的是人的物質生産實踐即勞動。#大道哲學#
本文選自《劉綱紀與實踐本體論的建構》,未完待續。作者系湖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圖片來源網絡,标題為編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