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紅腸原本來自俄羅斯,在1913年由一個叫做“愛金賓斯”的技師傳到中國,最早生産紅腸的企業是“哈爾濱肉類聯合加工廠”,也就是現在著名的“哈肉聯”。
哈爾濱紅腸,俄語譯音為“裡道斯”,“裡道斯”和哈爾濱紅腸是一個概念。許多哈爾濱人稱哈爾濱紅腸為“裡道斯紅腸”,也有人喜歡用“哈紅腸”的簡稱。“裡道斯”原産于東歐的立陶宛 。1898年中東鐵路修建後,外國人大量進入哈爾濱,也将肉灌制品帶到了哈爾濱。
據載,1900年夏日的一個晴朗早晨,從莫斯科開來的一列火車,徐徐駛入當時的松花江火車站(後來的哈爾濱火車站)。一群外國人紛紛走出車廂。人群中,有一個俄羅斯商人叫伊萬·雅闊列維奇·秋林。他在哈爾濱創建了著名的秋林洋行。在這座洋行裡,有一位黃頭發,藍眼睛、大鼻子的立陶宛員工,他不甘心為秋林老闆賣命,他要體驗一下自己當老闆的感受。于是,1909年3月,他精心策劃在道裡西商務街(現上遊街)建立了秋林灌腸莊,生産立陶宛風味的香腸,俗稱“裡道斯”香腸。因香腸呈棗紅色,故又稱紅腸,更因産地在哈爾濱,更多人叫它哈爾濱紅腸。松花江水培育出優質的紅腸原料,使傳統的歐式加工制作方法,如虎添翼。哈爾濱紅腸一經推出,立即受到各國僑民的稱贊,也赢得了本地人的喜愛。 從1957年到1997年,長達40年,由于種種原因,“裡道斯”卻銷聲匿迹了。當年吃“裡道斯”長大的哈爾濱人逐漸變老,而“裡道斯”以及它的故事,卻随着歲月的流逝在人們心目中變得更加醇芳、綿長。
40年後的1997年10月,秋林商場的櫃台上出現了一種叫“立多夫斯”的紅腸,這種紅腸曾引發了哈爾濱人陣陣搶購狂潮。很多人為了買這種紅腸不惜在商場 “開闆”前排隊等候,更多的人由于買不到而懊悔不已。讓“立多夫斯”紅腸在激烈競争中如此搶眼的原因隻有一個:“立多夫斯”就是當年的“裡道斯”。所為者何?原來,重新恢複生産“裡道斯”紅腸後,有關部門去工商局注冊商标時,驚奇地發現,早在1993年,丹東一商家搶先把“裡道斯”給注冊了。這就意味着 “裡道斯”昔日的“名分”已蕩然無存。無奈之下,他們隻好注冊了與“裡道斯”音譯差不多的“立多夫斯”商标。 “裡道斯”和“立多夫斯”聽起來差不多,但卻讓人感到遺憾。“裡道斯”畢竟叫了近百年,在這個城市家喻戶曉,它凝聚了“裡道斯”百年曆史文化,體現着哈爾濱這座中西文化相融合城市的特有風情,可謂哈爾濱的一種“象征”與“靈魂”。
2003年,國家工商局沒有接到丹東商家再次注冊“裡道斯”商标的申請,于是,曆經百般波折,“裡道斯”這個百年老字号,又回到哈爾濱人的懷抱。 紅腸是用長在大興安嶺的老果木熏制而成。熏的好的紅腸,表面會粘附一層肉眼看不見的果木炭灰。吃的時候要把表皮也一塊吃掉,這才是真正的紅腸風味——就是要吃那個帶點山野的焦炭味! 比法國謝侬紅腸和德國巴伐利亞紅腸還要好吃 百年前,立道斯是立陶宛的譯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