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最初是由兩千多年前的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由來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曆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最開始是古代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别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隻吃涼的食品。
清明既是節氣,也是祭拜先人的節日。
關于清明節的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複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曆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讨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争功讨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地到綿山隐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恸哭。裝殓時,從樹洞裡發現一片衣襟,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将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衆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複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谕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1、掃墓:清明祭掃墳茔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清明節是我國最大的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2、踏青:踏青又叫春遊、探春、尋春。漢族節日習俗,清明時節,于花草返青的春季,結伴到郊外原野遠足踏青。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3、禁火:自古就有清明節禁火的風俗習慣,清明寒食禁煙火,? 原本紀念介子推。? 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 古代寒食禁火隻許吃冷食(圖) 在常武地區,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
4、蹴鞠: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清明習俗蹴鞠蹴鞠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緊。蹴鞠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
5、打馬球: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代稱為擊鞠。
清明節的意義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内涵。它既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三節氣,也是傳統祭祖的節日。
清明踏青是中華民族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活動,其核心是古人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紀念祖先的傳統節日,祭奠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
清明祭祖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親敬祖、崇宗隆嗣的傳統觀念,其核心是儒家倫理的忠孝文化。
清明祭祖具有傳承意義,其内涵是孝(敬)文化。祭祀祖先,是在盡孝道,感謝祖先賜予生命之恩。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哀思與敬意,給下一代提供一個認識孝的文化環境,讓他們知道感恩有着重大的意義。祭祀這個社會習俗,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利用掃墓祭祖之際,長輩向下一代講述些祖先的家族故事有着重要的意義,好的英雄事迹和成功事例,以及一些勵志的艱苦奮鬥精神,都能鼓舞和鞭策下一代繼承祖先遺志和奮鬥精神,使後代不忘本。對後代有着很好的教育意義;不好的事迹或家族的遺傳疾病,都可以讓後代總結經驗教訓,趨利避害。
所以清明節一定要祭祖和反思自己,我們祭祖的意義是弘揚孝敬的精神,孝敬是中華文化的根本,百善孝為先!反思、反省自己過往錯誤,是向善的開始,自利利人,也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同時,清明也是國家乃至家族文化香火傳承的最佳節日,一年之計在于春,也是你創業拼搏的好開端。
國家文化傳承,靠國民;家族文化傳承,靠家人。
清明的古碑,寫着民族的文化;
清明的青塚,記着華裔的傳統;
清明的細雨,淌着親人的思念;
清明的春風,送來新的四季。
清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