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晖
按以往經驗,春節假期一過,市場對于春節檔的“熱乎勁”也便過去了,票房和讨論都會迅速回落、降溫。
然而今年的“後春節檔”現象,卻一反常态的熱鬧。多部電影在節後仍啟動城市路演加碼宣發,三四五名春節檔電影陷入排位混戰。春節檔冠軍《你好,李煥英》(以下簡稱《李煥英》)更是後勁發力、長尾效應明顯——
僅用12天超越了《複仇者聯盟4》的42億票房,迅速跻身影史前四。目前貓眼預測票房落點在52億,将僅次于《戰狼2》,位列影史第二。
相應的,市場也掀起了對《李煥英》的新一輪讨論。因為《李煥英》不僅是跑赢了春節檔,還創造了曆史:它是影史前十中唯一一部“輕工業”電影。
這就更讓人必須追問,《李煥英》作為一部家庭片,相比其他的科幻、動畫、戰争類型片,沒有“重工業”的視覺特效加成,是如何做到四兩撥千斤地重新排位了影史?
借觀衆之手的二次營銷
不管是春節檔預測還是春節檔收官,硬糖君都指出過《李煥英》是春節檔宣發最努力的一個。而這,或許也正是今年出現罕見的“後春節檔”宣發熱潮的原因所在。
正是因為業内注意到《李煥英》的逆襲密碼,它提供了一個研究範本告訴我們:公映日後的二次營銷也很重要。
曾有不少行業資深大佬提出過一個理論:真正的營銷是從公映日開始。我們都知道很多影片公映前會舉辦試映會,調研觀衆的反饋,調整制定宣發方案。但囿于調研樣本數量有限,結果通常都會有所偏差。
而公映首日大批量的觀衆走進影院,天然地提供了百萬量級的反饋樣本。直到此時片方才真正知道影片的觀衆是誰,他們真正喜歡什麼,擊中他們的點是什麼。利用好這批真實的反饋樣本,挑選亮點進行二次傳播,會産生滾雪球式的營銷效果。
當年,《我不是藥神》正是通過大規模點映獲得充分反饋,及時調整宣發策略,把初期圍繞徐峥的喜劇宣傳轉為主打“淚點”,創造了票房奇迹。
硬糖君注意到,《李煥英》上映首日有觀衆評價:戴口罩看電影哭濕口罩好難受。第二天#看李煥英把口罩哭濕#、#看李煥英别畫眼妝#等相關話題便登上熱搜。
當第二天觀衆開始深扒賈玲和張小斐的關系時,第三天#賈玲張小斐的神仙友誼#的話題便登上熱搜。
可以說,《李煥英》投放的每一次熱搜,都是對觀衆真實反饋的一次精準提取,并實時與觀衆産生了一種互動關系。
春節後的《李煥英》則開始将宣發重點放在突破圈層。
《李煥英》在貓眼的想看用戶畫像中,女性觀衆占了71.7%,是一部明顯的女性受衆的電影。但在2月18号之後,抖音上男性大V用戶開始集中對#猛男落淚#的梗進行創作,這類打出反差效果的短視頻,都在百萬贊的水平。
《李煥英》春節檔票房在大區域的表現上,西南為首的南方地區明顯弱于北方地區。于是我們看到《李煥英》2月18号開啟了三亞、武漢、杭州、成都等南方城市路演,賈玲、張小斐、陳赫等主演悉數奔赴線下見面會。
抖音上#南方人唱李煥英主題曲#成熱門話題,因有網友提出北方兒化音嚴重的《依蘭愛情故事》對南方人不友好,而引發了各路南方人挑戰演唱《依蘭愛情故事》。
受到很多網友自發分享母親故事的啟發,近期各行各業發起了“我的李煥英”活動,人民日報、軍營、政法、消防、高校等藍v都組織參與了活動,引發了網友曬母親照片的熱潮,衍生出無數個讓人潸然淚下的小故事。
這兩天,#看李煥英感動不是因為共情#又登上熱搜,表明了《李煥英》在破圈腳步上并沒有停下來。
第一批與《李煥英》故事有共情的核心受衆達到上限後,第二階段需要做的是打動核心圈層外的受衆。有網友發微博稱看李煥英感動不是因為共情,而是感動于賈玲媽媽李煥英本身是一個非常非常溫柔的人。這一點對于非核心觀衆,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因而這條微博也收獲64萬的點贊。
普世情感的重要性當然,探讨《李煥英》的成功,不應該隻停留在後期的宣發努力上,前期真摯的創作目的、清晰的産品定位才是本源。
市面上已經很久沒有一部電影,就是因為想要講述親情、愛情故事而創作。大部分時候是為了要嫁接别的類型元素,才後加入了人物的情感關系。
《李煥英》雖然定位喜劇類型,但賈玲比誰都清楚,這不同于她以往出演的任何一部喜劇片。正如她自己所說:不是為了當導演去拍電影,是為了拍“李煥英”才去當導演。
所以,賈玲先用了前100分鐘逗樂了觀衆,完成了喜劇片的任務。再用了後28分鐘滿足了自己對母親的追悼,也正是這28分鐘升華了整部影片,讓它跳脫了喜劇片的窠臼。
看前100分鐘的時候,觀衆以為賈玲在不遺餘力地取悅媽媽的同時,也在逗樂觀衆。後28分鐘卻反轉告訴觀衆:原來媽媽遠比想象中更愛女兒。而作為觀衆的你,比賈玲更幸福,還有時間去彌補一切。
《李煥英》讓喜劇片不再是扮醜出糗、下流段子的合集,而是找到了一個卓别林式的深刻内核。
好萊塢電影在全球市場上的成功,一直被歸功于“重工業視效 普世價值”的模式。很長一段時間,拯救全人類的普世價值成了超英故事創作的鐵律,仿佛能激發全人類感同身受的普世情感隻有置身末日危機中。
2016年,一部引進的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意外地在國内大賣13億票房,重新讓我們見識到親情的力量,這與《李煥英》感染力如出一轍。
其實,親情才是普世價值中最具感染力的情感關系,父愛、母愛、手足情是不需要言語過多解釋,便能打破國界,引發全球觀衆的共鳴。與其說《李煥英》這類電影是“哭片”,不如說它精準地找到了母愛這種人類普世情感的觸發機制。
《李煥英》作為賈玲的處女作,電影鏡頭語言有着明顯的質樸感。但當影片中母親李煥英,面對闖禍的小賈玲,溫柔地喚她“小王八蛋”時,所有人都能被李煥英那份真摯的母愛感染。
受到《李煥英》的啟發,一直以營銷特效為主的春節檔對手們,也開始打出親情牌。的确,在誠懇的創作、真摯的親情面前,所有的炫技都顯得黯然失色,失去了競争力。
親情一直是電影的經典叙事主流,但在很長一段時間,沉迷于商業類型叙事的創作者,卻總是将情感戲功能化,變成一種附屬品。雖然每個創作者在宣傳時,都會使用态度誠懇話術講述自己的創作過程,但真正能抵達到觀衆的誠懇,卻實在太少。
珍貴的女性視角硬糖君注意到,有觀衆看完電影後,在議論賈玲父親在電影中的缺失。但也有觀衆認為父親戲份少,是恰到好處。整部電影第一次聚焦于女性視角,愛情讓位于親情、友情,觀衆将更多的注意力都放到了女性身上。
過往的國産喜劇電影中,女性角色大多總是作為一種女色符号而存在,喜劇段子裡摻雜着對于女性身體的意淫。近年來,以《神奇女俠》為代表的女性超英電影開始崛起,也算是對好萊塢男性主流叙事的一種反叛。但又常常因為過于男性化的打鬥,被批評失去了女性魅力。
而《李煥英》女性視角的珍貴性體現在,它不是像當下覺醒的女性意識一樣,它沒有鼓吹不生育、不結婚,它也不号召反對什麼權力意識,它隻是平平淡淡、不偏不倚地勾勒出了80年代的每一個質樸女性角色。
電影裡所謂的“反派”王琴,老與李煥英競争的對手,即使最後一台電視被李煥英買走了生氣,也是通過赢取排球比賽出口氣。即使口腔上火了,還是拼命的打比賽,最後是憑着自己的能力去了深圳辦事處。
其次,《李煥英》裡的女性角色是有人情味兒的,充滿細膩的生活氣。
就像此前在宣發物料中打出的影片情感内核“媽媽也曾是少女”,硬糖君有朋友感慨:看完電影哭得最厲害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母親。因為她既可以體會到作為母親的感動,也可以體會到作為女兒的感動,想念起外婆。
《李煥英》用一個簡單故事透析出了母女、母親和外婆,女性三代人的情感羁絆。這和叙事技巧沒關系,隻需要找準了“媽媽也曾是少女”的情感内核便能勾連起一切。或許會有人說“李煥英”是一個理想化的母親,天下的母親應該都是愛唠叨、動不動犯脾氣、喜歡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子女。但誰也無法阻止賈玲作為女兒,理想化的懷念母親。
《李煥英》注定是一部情感戰勝理性的電影,它帶有濃烈的女性特質。你可以說它内核理想化藝術上也不夠完美,但它一定是目前國産片中最獨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