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傅佩榮哲學講座
傅佩榮哲學講座
更新时间:2024-11-30 02:59:49

傅佩榮哲學講座(不知道怎樣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1

圖片來源網絡

茫茫人海中有人功成名,有人卑微苟且。同樣是生命降落在人世間,那麼人與人之間的本質區别是什麼呢?萬丈紅塵之中,決定生命形态不同的其實是精神世界。

想要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應該要學一點哲學的,在中國所有的哲學中儒家與道家兩個學派最為正統。忙忙碌碌奮鬥了一生,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又怎樣能讓自己活得更加高級呢?走進傅佩榮的《先秦儒家哲學》,把心歸于平靜,從中領悟生命的真谛。

傅佩榮是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祖籍上海。現任台灣大學哲學系的教授。

他在教學、研究、寫作、演講、翻譯各方面皆有成就。近三十年都在研究哲學,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國學。五十歲以後,專心注解傳統經典。

傅教授治學嚴謹,其學識更是融貫古今中西,叠出創見。潛心研究傳統經典,撇開成見和定論,求真務實追本溯源多有建樹。

他站在中西文化的至高點上來诠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視野遼闊深遠;打通了各個精神領域和中西哲學。用真誠的态度,幽默的語言,清晰的道理把中華經典呈現在世人面前。

傅佩榮哲學講座(不知道怎樣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2

(圖片來源于網絡)

先秦是指秦始皇以前的春秋及戰國時代,諸子争鳴、百家競起和那個時期。到了西漢初期有六家思想浮出水面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六家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和陰陽家。

傅教授說從今日研究哲學的角度看來,隻有儒家與道家具備成為普世哲學以及永恒哲學的條件。那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這兩家的哲學思想,對我們的現代生活最有幫助。

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經典,都是在當初的社會環境下産生的,有着特定的客觀規律。自從秦始皇以來,曆代皆為帝王專制,大多學者們不敢設想以自由客觀的心靈來探求真理。

但是現在不同了,沒有了任何外在的約束。學者們是自由研究,像我們普通人就淺顯了解一下也會受益匪淺,以理性探讨真理,我們的人生也會找到正确的方向。

讓我們一起來打開傅佩榮教授的《先秦儒家哲學》,看看從中會有什麼收獲。

傅佩榮哲學講座(不知道怎樣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3

圖片來源網絡

【短暫的人生中,我們究竟想要什麼】

人生漫漫有清晰的目标,才會有前進的動力。有時候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我也不知道自己一天天在忙着什麼。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心裡依然充滿迷茫。感覺到自己過去過得不好,現在不知道做什麼,将來更不敢去想。

傅佩榮教授在書中提到談論起中國哲學史,他借用了一個西方的術語,有一個詞叫“應然”。借這個西方的術語來解釋中國哲學。“應然”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應該怎麼做。在書中教授提醒我們,人的生命不是一個複雜難解的奧秘,終究都會離開,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修養自己的心靈,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

教授在書中提到了一個英國作家說人生隻有兩種悲劇:第一種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種是得到我所要的。

這兩句話很高深,我們來看一下,第一句話大家很容易理解,求不得,所以一生悲苦。第二句得到了為什麼是悲劇呢?原來是得到以後發現搞錯了,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隻不過是看到别人這麼追求就随波逐流,所以最後發現也是悲劇。

看來要想讓自己的人生過的沒有悲劇,的确要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大家都知道前一陣馬雲宣布離開了阿裡巴巴去當了教師的代言人。很多人都好奇他為什麼在事業的巅峰期選擇激流勇退。馬雲有自己的人生決策,并且堅定的去那樣做了。所以說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應然”。

孔子說,“富與貴人之所欲”。在一般的情況下,很多人都是喜歡富貴的,但是除了富貴,我們的生命裡更應該有一些别的東西。

在《先秦儒家哲學》第4講傅教授這樣寫道:他見過最短的自傳隻有38個字,是孔子的生平。

原文是這樣寫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大多數人的生平自傳都會提到自己的社會成就,名聲、地位等,而孔子這樣的一個偉人,他隻是在說他的人生曆程,說他的人生理想,和他這一生想要做什麼,要達到的目标。

讀到這裡我們的心中豁然開朗,原來人生除了追求富貴外,我們更應該做到志于學,志于道,志于人。

學習的時候呢,要學與思要相結合。學習前人的心得,也要經常進行自我反思,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隻是一味的埋頭苦學而不思考,那樣會毫無領悟,也不能隻是思考,而不去深入學習,那樣更容易陷入迷茫。學習也要跟行為相結合,才能提升自己的德行。

孔子的弟子顔淵不僅好學,品行也很好。從來不會遷怒于别人,對于同樣的過失也很注意,盡量不去重複犯錯。

那麼人的這漫漫一生中,我們究竟想要得到什麼呢?讀完傅教授的儒家哲學心有所得。那就是在追求物質生活的同時,也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在不斷學習進步提升的過程中,也要培養自己潔身自好的品行。

傅佩榮哲學講座(不知道怎樣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4

圖片來源網絡

【孔孟之道并不隻是教會我們人性本善】

大家都知道,最基本的人性應該是善良。

《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傅教授在書中說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很多人卻不知道它是北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朱熹說的。并不是儒家的觀點。

儒家的觀點孔孟之道傳播的思想比朱熹的這句“人之初性本善”更深刻一些。孔子主張“仁”,在論語中“仁”這個字就出現了100多次,孟子的思想主張也是仁義。

儒家思想的精髓,傅教授總結成兩個字是“真誠”。一個真誠的人,他是有自己的良知在運作的。孔子心中的善隻是對良知的一個要求。儒家思想的精髓是絕不做損人利己的事情,隻要别人有需求,一定要盡力的去幫助他。

孔子認為的真誠是一種行善的力量,而且這個力量是由内而發的。也就是孟子說的,人之性要向善。孔孟二者的思想是不謀而合,這個“向”字比朱熹的“本”字就更高深了一些。

他們把善看作的是一種高層次的提升,不僅是要求自身要善良,而且還要對别人去行善。如果一個人不善良怎麼辦?那就教育他學會去善良。

在書中傅教授提出并且肯定了人性必須擁有屬于自己的尊嚴。學過了儒家哲學後就不會為所欲為,因為心中有了行善避惡的意識和規範。那怎麼去執行呢?

第一要靠社會規範。國家有相關的法律,去一些地方也有相關的禮儀。這些都是社會規範。

第二要靠宗教信仰。有人信仰宗教,他會自發的去行善,覺得神無所不在佛無所不知。不信宗教的也應該心中有自己正确的信仰。

第三就是内心要擁有善良的良知。做好事時大家會心安理得,這就是良知的作用。一個人隻有内心真誠,良知才會發生作用。

在古代大丈夫都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抱負。在這四點中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可見修煉自身品行最重要。學做事之前首先要學會做人,做好一個人,做到有起碼的道德操守。

林語堂也說人察無徒,厚道待人才會赢得友情和尊重。

傅佩榮哲學講座(不知道怎樣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5

圖片來源網絡

【怎樣活着才能活出人生價值】

在書中的第6講,傅教授解讀了孟子的浩然正氣。

孔子和孟子都是大家,孔子是73歲去世,孟子活到84歲。在古代人活七十已是古來稀。孟子也算是高壽了,這應該和他的心境有關吧。

孔子周遊列國境遇很狼狽。自己都嘲諷自己說像喪家狗一般。但是到了孟子那個時候,境遇就完全不同了。到了戰國時代,儒家已經成為了教育界、知識界的主流。

孟子的學問是非常好的,他雖然與孔子相差4代,輩分有點低,但能與孔子齊名可見是有真才實學。孟子的學問很高,孔子有3000弟子都未能與他并稱,而100多年後的孟子與他能夠做到相提并論。看來還是真的優秀。

孟子學通了孔子的道,并且發揮出自己的心得很受重視。“孔孟之道”也便确立了儒家的思想主軸。

孟子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做人就應該有屬于自己的浩然正氣。通過書中傅教授的解讀總結歸納一下,浩然正氣要體現在勇敢上,孟子賦予勇敢的含義很豐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說起勇敢,養勇很重要。

這句話很好理解,就是培養勇氣。

孔子談論大勇的作風,說“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句話的解釋是如果自己覺得理虧,面對的即使是平凡的老百姓,心裡也會害怕。如果自己覺得理直氣壯,即使面對千人萬人也敢邁步向前走。

這是孔子對勇敢的解讀,那麼孟子呢,孟子說他不動心。為什麼他說這句話呢,是因為有一次他的學生公孫醜向他請教,說先生如果擔任了齊國的卿相,可以實行自己的主張,會不會動心呢。當時的孟子在齊國沒有實權,學生這樣問他,孟子便回答從40歲就不動心了。

對于勇敢的見解,他主張先沉得住氣,默默的培養勇氣。然後用堅定自己必勝的意念來彰顯勇敢。這不是對外張揚,而是一種内求的方法。用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就是要默默的積攢力量,培養自己的實力,等到時機成熟時厚積薄發一舉拿下。

通過傅教授解讀的孟子的儒家之道,我們也領悟到真正的勇敢不是每天激情滿滿的立下誓言,而是要在别人看不見的地方,默默的去努力耕耘。泛泛空談永遠不如踏踏實實的去做。

然後勇敢中也包括智和仁。

在《論語》中有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的論述。對勇敢孔子發揮的少一些,孟子發揮的淋漓盡緻。他強調無論一個人多麼有智慧、仁德、愛心,都需要有實踐的力量。相對于其他大家,儒家更重視的是個人旺盛的生命力。

傅教授在書中強調到儒家的可貴,正在于它強調了社會關系,所以很注重周圍之人的意見。但是如果人心甚至社會開始腐化了,儒家則會毫不客氣的十字打開,頂天立地。

注重人際關系,但也有自己的原則,絕不妥協後退,這就是儒家精神的精髓。我自己說的很有道理,千萬人反對,依然堅定的走下去。這應該是勇敢的最高境界了吧。

浩然正氣就是需要這樣勇敢的力量。無論在外的遭遇如何,隻問自己該不該做。浩然正氣是什麼,在孟子的心中是義行與正道配合。如何培養,那就要自省其身。

在現實生活中不管社會發展怎樣快速,人心如何浮躁。我們心中也要保存一份勇敢,一份浩然正氣,練就一身不向困難挫折低頭的铮铮鐵骨。

先秦儒家哲學離我們很遙遠,但它那種深刻的道義依然在現實生活中适用。讀懂古代大家的中庸之道不是最終目的,把那份哲學運用到生活中才是最終收獲。

遇見《先秦儒家哲學》,找尋回最真誠的自我。書中傅教授解讀了儒家的基本性格,解讀了論語孟子的著名篇章。又對《易經》進行了初步探尋。遇見經典,領悟精神,真實而自在的生活,真誠而自信的前行,我們也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

傅佩榮哲學講座(不知道怎樣守住自己的精神世界)6

圖片來源網絡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