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12月28日,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館裡用他們發明的“活動電影機“首次放映了《火車進站》《拆牆》《嬰兒的午餐》《水澆園丁》《工廠的大門》等影片。這是世界上第一次電影的公開放映。在放映《火車進站》時,當觀衆看到火車開進車站,似乎要穿透銀幕碾壓過來,有人竟然吓得起身逃竄。
今天,電影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年的曆史,今天的電影已經步入了3D時代。電影遠比100多年前要更逼真。這是怎麼做到的呢?其實,這是給眼睛變的魔術。
大家先來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在桌上立起一支筆,閉上左眼,單獨用右眼看一下這支筆的位置;然後閉上右眼,睜開左眼,再看一下筆的位置。如此左右眼交替多做幾次,發現沒有,這支筆的位置看上去似乎微微晃來晃去。
對于面前的這支筆,其實它隻有一個位置,可是我們的左眼和右眼相隔幾厘米,因此各自看到的位置會稍稍不一樣。為了避免兩隻眼睛打起架來,大腦指揮部要進行“調停”,把左右眼看到的東西合成為一幅畫面。聰明的大腦不僅沒有讓合成後的畫面晃來晃去,還可以根據左右眼的位置差别,判斷出這支筆離你有多遠。我們可以輕松看到眼前萬物的“遠近高低各不同”,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這種“雙眼效應”。
那副眼鏡又為什麼那麼神奇,讓左眼和右眼看到的東西各異呢?常見的3D電影眼鏡的鏡片既不是近視鏡,也不是遠視鏡,而是一種叫偏光片的材料。3D電影屏幕上發出的光線也是非同一般的,叫圓形偏振光,光一邊向前傳播,一邊在自己繞着自己轉圈兒,屏幕上發出播給左眼看的畫面的光是逆時針轉的,播給右眼看的畫面的光是順時針轉的,而左側眼鏡偏光鏡片恰好隻讓逆時針旋轉的光通過,右側偏光鏡片隻讓順時針旋轉的光通過。如果光旋轉的方向不能被鏡片識别,就會被過濾掉,這樣保證了左右眼看到各自需要接收的圖像,不會混到一起。
除了偏光眼鏡以外,還有一種眼鏡被稱為“快門眼鏡”。戴這種3D電影眼鏡的時候,電影屏幕上快速交替顯示左眼需要的畫面和右眼需要的畫面,間隔隻有零點零幾秒。眼鏡的鏡片也跟着在變,如果屏幕上顯示的是左眼需要的畫面,左側鏡面是透明的,右側鏡面卻會被“關掉”,變成黑色,把右眼臨時擋住;接着屏幕上顯示右眼需要的畫面的時候,右側鏡面透明,左側變黑,把左眼擋住。如此一來,由于變換很快,你完全覺察不到每次都有一隻眼睛被擋住了,其實是兩隻眼睛在輪流看,合成後卻同樣是流暢的立體圖像。
如果不戴3D電影眼鏡,還能不能看3D電影、電視畫面呢?當然可以了,那就要靠裸眼3D技術了。既然我們可以讓人的眼睛戴上眼鏡,為什麼不可以給屏幕“戴上眼鏡”呢?當然,目前裸眼3D遊戲機和手機比較多,而裸眼3D電視機和電影還不是很普及。
裸眼3D技術還有許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不過科學家還有一門更炫的技術,那就是全息電影。前面涉及的電影,無論是用3D眼鏡還是采用裸眼3D技術,美中不足之處在于其視角是固定的。無論電影的立體感多強,電影導演的鏡頭給你看阿凡達的臉,你就隻能看阿凡達的臉,給你看阿凡達的手,就隻能看手,如果想繞到阿凡達的身旁去看一看,有沒有可能呢?全息電影就允許你從各個角度看電影,電影不再是一幅畫面,而是一個擺在你面前的從前後左右都可以看的虛拟物體,它的立體感會更強。
設想一下,在一個小小的房間内,足不出戶就可以走遍世界各地。點一下“撒哈拉沙漠”,眼前就會出現漫天黃沙,耳邊萦繞着呼嘯的風聲,腳下也會制造出踩着沙子的感覺,你仿佛真的置身于沙漠之中,分不清是夢境還是現實;點一下“紐約街頭”,眼前立刻是高樓大廈,耳旁響起繁忙的人流車流聲。如果點一下森林,眼前就會是郁郁蔥蔥的一片樹木,伴随着鳥語花香。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全方位的體驗可以讓你親身感受虛拟世界發生的一切,完全置身于其中。我們可以設想,未來的電影技術一定會勝過現在的《阿凡達》很多倍。
來源:科普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