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要有哪三個底線?家庭教育是人格成長上面的基石,當我們家長看見孩子做出了很多讓人難以接受的行為時,采取的方法往往是極端的要把他們偏差性的行為改掉,但是往往忽略孩子之所以會發展出這種行為的原因,家長直接采取禁止和強迫命令的方式,使得孩子無法了解家長的意圖,孩子感受到的隻有家長對他們的不滿,對他們的憤怒,孩子怎麼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感覺到這是家長希望他們變得更好,是對于他們的愛呢?于是時常會彼此感到“驢唇不對馬嘴”,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育孩子要有哪三個底線?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教育孩子要有哪三個底線
家庭教育是人格成長上面的基石,當我們家長看見孩子做出了很多讓人難以接受的行為時,采取的方法往往是極端的要把他們偏差性的行為改掉,但是往往忽略孩子之所以會發展出這種行為的原因,家長直接采取禁止和強迫命令的方式,使得孩子無法了解家長的意圖,孩子感受到的隻有家長對他們的不滿,對他們的憤怒,孩子怎麼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感覺到這是家長希望他們變得更好,是對于他們的愛呢?于是時常會彼此感到“驢唇不對馬嘴”。
明明是關心,對方接受到的卻是責備;明明是對對方的愛,對方接收到的卻是傷害。父母一臉委屈,甚至是對自己的孩子更加憤怒,但是根本原因是他們沒有使用正确的方法,沒有站在孩子的立場聆聽孩子的感受。
有一次在學校100人的親子課堂上,現場對孩子提問:你們能感覺到父母對你們的愛嗎?大概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立即舉手,他們很确定他們的父母是愛他們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猶豫一下,在大腦裡思考他們父母對他們愛的畫面,之後他們舉起手确認了父母是愛他們的。但是有8名學生帶着疑惑的眼神看着他們身邊的父親或母親,仿佛在等待父母的确認,你真的愛我嗎?令人震撼的是其中還有兩名男生,直接否認了來自父母的愛,在他們憤怒的眼神中看到的不是愛卻是恨。
當對父母進行采訪時,你們愛你們的孩子嗎?50名父母全部給出了肯定的回答,愛。我相信如果有需要,父母甚至願意為了孩子放棄自己的生命。但是當問到父母為什麼你們如此愛孩子,他們卻感受不到呢?
在很多孩子的記憶中搜索不到“愛”的畫面,他們感受到的是家長不斷地要求看書學習,對于糾正錯誤也隻是責罰和憤怒,家長的心中想法肯定是為了孩子好,但是表達出來的沒有絲毫“愛”的迹象,孩子又怎麼能感受到這是為他們好呢。孩子們認為家長就像一隻“啄木鳥”,不停地盯着我的一舉一動,感覺真的好累!很多父母的慣性思維以為可以通過這種方式糾正不良習慣,殊不知越是糾正不良的習慣就越被強化。
避免三種沒用的教育方法
盧梭認為世界上最沒有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當孩子出現偏差時,父母傾向于一味地和孩子較勁,逼迫孩子聽話,跟他們講關于這件事上是否錯了的道理,這樣的結果就是把孩子推到父母的對立面,以一種父母高孩子低的狀态讓孩子内在的自尊心受挫,長此以往父母把自身的焦慮安放到了孩子身上,末了還不忘了加上一句“媽媽全都是為了你好”
随着時間的推移,講道理這一招開始失靈,教育來到了第二步“發脾氣”,再聰明的孩子面對整天發脾氣的父母也會漸漸變得消極自卑,時間久了孩子長大之後就容易變成一個脾氣暴躁、情商很低的人,因為他們從小經曆的就是這樣的生活環境。
知乎上面有個熱門問答“父母有哪些令人難以接受的思維模式”,點贊最多的一個答案是:講的過的時候和你講道理,講不過你的時候和你講倫理。
第三步就到了“刻意感動”:“我都是為了你好”“我是你媽我能害你嗎?”“為你付出這麼多,你怎麼就是不理解我呢?”,對于這種話很多孩子早就習以為常了,其實孩子都很讨厭這樣的話,打着“為你好”旗号,讓你做一些你不愛做的事,甚至擅自做安排,這又和職場裡面控制欲極強的領導有什麼區别,孩子卻在其中沒有絲毫反抗的地位。也許父母的初衷隻是為了給孩子一點壓力,讓孩子少走彎路,但是這樣的“愛”隻會給孩子壓得喘不上來氣。
重要的是怎麼将愛表現出來
父母和孩子是生命中最親密的一種關系,孩子此後的人際關系大多是親子關系的變奏和改良。被父母認可獲得成就感,被父母接納滋生幸福感。良好的親子關系是先于教育的,父母應該首先給孩子留出來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與孩子建立情感上的鍊接,和孩子建立溝通,尊重孩子的想法,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
當孩子的做法讓你忍無可忍的時候,可以告訴孩子自己需要去冷靜一會,不要經常當着孩子的面發脾氣,但是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壓力,到陽台深呼吸,等到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對話。多和孩子有肢體接觸,可以拍拍孩子或者抱抱孩子,這樣有助于平複孩子的心情。
生命即關系,動之以情才能曉之以理,父母多一點用心,孩子便多一分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