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作為中國傳統四大名著之一,不僅創造出了108位脍炙人口的梁山好漢形象,而且深刻反映了北宋時期的社會百态,在神州大地擁有着極高的聲譽和文學價值。但是,《水浒傳》畢竟隻是一本小說,終究難免與曆史有所差别,甚至,其中有很多地方還是對曆史的歪曲,對事實的指鹿為馬。
最好的例子就是武大郎和潘金蓮這對“苦命鴛鴦”了,在《水浒傳》所有的人物形象中,武大郎和潘金蓮的人物形象是最鮮明的,但同時也是最冤枉的。書中其他的人物形象雖然和曆史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差距,但是比起武大郎、潘金蓮都得“甘拜下風”。
在《水浒傳》,潘金蓮被描寫成一個不守婦道,謀殺親夫的蛇蠍婦人形象,這個形象在後世被反複演繹逐漸成為華夏大地上最為臭名昭著的婦女形象之一。
至于武大郎就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了,如今,在我國北方的一部分地區,“武大郎”常被當作專指名詞使用,專門代指帶有侮辱性質地稱呼外貌粗鄙,身形猥瑣、短小的人,在小說及其衍生影視作品中,也把武大郎描繪成了“三寸丁,谷樹皮”的醜男形象。
但是在真正的曆史中,潘金蓮和武大郎完全不是《水浒傳》中描寫的形象。
武大郎,《水浒傳》中的虛構人物,并無人物原型。武家排行老大,喚作武大郎,河北清河縣人。從小父母雙亡,含辛茹苦将兄弟武松撫養成人。以賣炊餅為業,娶妻潘氏金蓮。是施耐庵根據元朝無名氏的《大宋宣和遺事》以及元朝龔開《宋江三十六人贊》(以上這兩部文學作品都被認為是《水浒傳》的雛形或藍本)中描寫的行者武松和武松打虎的故事進行衍生編撰出的新人物(據《浙江通志》記載,武松是個常在湧金門一帶賣藝的流浪漢,并無哥哥)。值得一提的是,曆史上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的陽谷縣縣令武植,并不可能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就病死的施耐庵所寫的武大郎的原型。
根據河北《清河縣縣志》記載:明朝時期确有武大郎、潘金蓮其人、武大郎本名武植,雖然出身貧苦,但絕非庸庸碌碌之徒。與小說完全相反,他中年高中進士,官至七品之尊,興修水利,整頓當地内政,當地政治風貌煥然一新,可以說是造福一方的政績有為的父母官。
并且,據史料記載,武植身高八尺,雖說古代一尺沒有現在長,但是八尺也至少在180厘米左右,絕非水浒傳裡的一米三的身高。
而潘金蓮在曆史上也确有其人,也确實是武大郎的妻子,但是和書中描繪的蛇蠍毒婦的形象完全不同。她是名門千金,賢良淑德、知書達理、蘭心蕙質、氣質如蘭,有着大家閨秀的風範。她的父親曾經官任貝州知府,在其故鄉經營染坊。
武大郎因為家中貧窮,年輕之時曾經到潘金蓮父親的染坊中工作。因為其品行端正、儀表堂堂、聰明睿智,認為武大郎未來必定能夠成就一番大事業。潘金蓮的父親就資助他學習,考取功名。還将自己的寶貝女兒嫁給他,婚後二人琴瑟和諧、相濡以沫。
此後的時間裡,潘金蓮與武大郎生育了四個兒子,還将武大郎的弟弟武松撫養成人,可以說,在當時,潘金蓮是以溫柔敦厚、束身自好、蕙心纨質,懷瑾握瑜而聞名于家鄉的。
武大郎和潘金蓮夫婦之所以最終演變成了《水浒傳》中的形象還要從一次走後門事件說起。
武大郎早年貧苦,能夠生存完全是靠着親朋好友的救濟。這些資助過武大郎的人之中有一人名叫黃堂的。有一日,黃堂家中失火,房屋都被燒沒了,迫于無奈隻得去投奔武大郎。而此時的武大郎早已成了一縣之長,黃堂見故人已經飛黃騰達,便想走走後門,希望謀個一官半職。
剛開始,武大郎見是故人來此,自然好酒好菜招待。但黃堂提出自己的請求後,武大郎就為難了。因為黃堂此人并無真才實學,如果讓他進入官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武大郎對此并未表态。但是對于黃堂而言,武大郎這種态度完全就是恩将仇報,于是黃堂羞憤不已,直接就離開了武大郎家。
而且,黃堂為發洩心中怨恨,還在武大郎家鄉附近編造武大郎之妻潘金蓮的謠言,四處宣揚并張貼傳單。正巧當地一些地主惡霸由于常年被武大郎打壓,早已積怨已久,紛紛借此在謠言中添油加醋,一時之間,潘金蓮之名臭不可聞。
而這個謠言最終在衆人的傳播中,被《水浒傳》的作者施耐庵聽到,施耐庵本是一個有着俠義之心的人,但可惜三人成虎,在鋪天蓋地的謠言中,它也以為潘金蓮真是一個毒婦,便将潘金蓮和武大郎都寫進了水浒中,而為了突出武大郎的無辜,便将武大郎描寫成了一個無辜可憐的老實人形象。
不過,這件事還有一個轉折點。當黃堂回到家中,卻發現家裡早已建起了新房子。詢問妻子後才知道,這就是武大郎派人給他建的。新房近在眼前,黃堂思及往日情誼不由得懊惱不已,立刻四處解釋,希望能終止謠言。但他捏造的潘金蓮的醜惡形象,早已轟動四方,他的解釋也成了杯水車薪。
小說和真正的曆史有所出入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是在武大郎和潘金蓮的身上出入卻未免有些太過于胡鬧了,千百年來,這對恩愛的夫妻在人們的污言穢語中相濡以沫,飽受世人天大的誤解,蒙受這本不該承受的不白之冤,确實可悲可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