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讀大一的姨侄兒張昊天(2021年高考物理向武漢最高分)寒假歸來,來家做客,聊起學在燕園的種種情況。我也分享了自己曾在燕園盤桓研修的經曆,談“大學之大乃大師之大”的道理,并以下文為證。翻出來與大家分享。
“盛年不重來,昨日難再見。常思圓舊夢,每盼譜新篇。振衣博雅塔,濯思未名邊。 辭别來時路,别有一片天。”帶着些“朝聖”和“圓夢”心理,我參加了此次北大為期一周短訓。已曆不惑之年,每有認識登頂、無從超越的困惑,但又不甘心“僅止于此”。荀子提出“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意思是說隻有虛心、專一、安靜,才能達到認識上的極其透徹、沒有遮蔽的境界。帶着解惑的虔誠,我聆聽了大師們的講座,既體會到“濃妝淡抹總相宜”的風格特色,又領悟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人生……正是好課如詩、妙語解頤!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
詩人王灣用這兩句寫出了恢弘寬廣的心胸和氣度,良好的環境和正确的前進方向,以及無邊無涯望不盡的燦爛前景!在嶽慶平、溫金玉、程郁綴三位老師的課上,我都感受到了這份“宏闊”——
嶽慶平講出了國策的宏闊:說機遇激情四溢,話挑戰發人深省;談創新躊躇滿志,議民生滿懷深情……嶽教授以理念解讀啟迪政策認知:地區有差異,扶貧求精準;發展重民生,社會尚公平。經濟轉方式,速度求平穩;體制要創新,結構需調整。指标重綠色,生态更文明;發展有“陷阱”,創新是引擎。農業現代化,科技須革命;一帶又一路,貫穿中國心。
程郁綴講出了文學的宏闊:從詩經楚辭到建安風骨,從六朝際會到李白杜甫,從時代地域到内容形式,從山水田園到故鄉熱土……程教授以詩歌賞析涵養人文精神:“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告誡我們惜時如金;“大氣方能成大器,有德不必求有得”,教誨我們修身以德;“人生要有提前量,登山要上最高峰”,提示我們立身求遠;“土乃華夏熱,月是故鄉明”,警醒我們赤膽忠魂……
溫金玉講出了國學的宏闊:從陰陽五行的宇宙論到天人合一的自然論,從中庸之道的社會觀到克己修身的修養觀,從孔孟儒學的生命關懷到道家釋家的終極關懷……溫教授以國學智慧澆灌心靈家園:以虔誠的姿态面對生死,以感恩的心态經營情愛,以辯證的視角參悟世界,以知足的心理過好人生……愛父母、愛子女、愛伴侶、愛自身……推己及人!
溪雲初起日沉閣 山雨欲來風滿樓
詩人許渾在《鹹陽城東樓》中以此聯寫出了山雨欲來、危機四伏的心裡擔憂,正如其開篇那句“一上高城萬裡愁”。雖然視角不一、口吻各異,但于建嵘、周旺生、武和平三位專家憂國憂民的情懷卻躍然眼前。
“蓬萊文章建安骨,最是動人杜甫心”,被譽為“中國互聯網九大風雲人物”之一的于建嵘,談問題至情至性,說對策有闆有眼,其文人風骨與“草根情懷”令人油然而生敬畏。從維權、洩憤、騷亂等群體性事件的分類特征,到個體極端事件的一一剖析,讓人時而驚心、時而痛心、時而揪心、時而傷心……從“減壓維穩”談到“司法制衡”再到“政治改革”,雖“道阻且長”,但“不無亮色”,最終又使人歸于開心。
号稱“中國立法學之父”的周旺生,一口“湘普”娓娓道出“中國法治當前面臨的重大問題”:法律制度規模不夠;立法體制存在障礙;政治改革動力不足……輕言細語書生氣,嬉笑怒罵皆文章。看穿時事心未死,如何破解路不詳!有洞悉時事而無從改變的戲谑,有傲視風物不摧眉折腰的清高,有淤積心底找不準出路的憤懑……沮喪之中有風骨,傲物底下是熱腸。
如果說周旺生是一介“清流”,那麼武和平就是一員“幹吏”,從片警到公安局長、副市長,直至公安部新聞發言人,這位學者型官員充滿傳奇色彩,其授課也注定最有營養。知青苦讀高考不第,破案立功發迹進京;臨危受命新聞發言,潛心研究著作等身。說學逗唱,情景描述,能窮形盡相;愛恨情仇,案例剖析,能入骨三分。正是“訴慘狀百花濺淚,解危機飛鳥驚心”。
采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的這首《飲酒》最能體現自得、閑适和恬淡心境了,與其他專家相比,白彥、臧日宏、李國平的授課顯得更加沖和平淡,娓娓道來如話家常,細細聽來如品香茗。
“以人為本”這一老話題如何談出新見解?白彥信手拈來、妙語連珠、俏皮生動。“我自橫刀向天笑,笑完自個去睡覺”,一張一弛、一莊一諧;“人簡單,事簡單,人事不簡單”,詞意互現、言簡意豐;“後面有追随者,你就是領導”,化繁為簡、明白如話……他講“南風效應”,強調和風細雨、順勢而為;他說“首因效應”,力戒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他談“莊王折纓”,倡導胸懷寬廣、修己安人……
臧日宏的《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一課也做到了以簡馭繁、深入淺出。從風險、收益平衡解讀金融概念,從股票、債券投資分析金融業态,從财政、貨币政策辨析金融調節……“傘形信托”、“融資融券”、“金融風險”、“衆籌模式”……一系列專業詞彙要對一群“門外漢”講解得條絲縷順,殊為不易。
李國平的《長江經濟帶與區域經濟發展》恰是展開一幅畫卷:從中國自然地理“三大階梯”談起,追溯工業化曆史,分析城鎮化現狀,解讀國際化趨勢,大處“落筆”;解釋“中等收入陷阱”,暢議發展模式轉換,剖析生态環境壓力,局部“着墨”;适應經濟發展“新常态”,把握國家發展“新戰略”,建強城市主體功能區,貴在“點睛”。
莫道桑榆晚 為霞尚滿天
以這句詩來評價年逾八十仍洋洋灑灑馳騁講堂的王俊宜最為恰當,其思路清晰、記憶驚人,令人欽佩,的确值得另起一段。李商隐曾有“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的感歎,但在這位可親可敬的學者奶奶身上,還是朱自清的翻出那句“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怅近黃昏”更溫暖、更合适。
王奶奶默寫2000年至2014年我國經濟發展的4組、50多個經濟數據,一氣呵成;對歐盟28個成員國,前一批、中一批、後一批,誰進誰退、誰起誰沉,如數家珍……博得現場掌聲雷動。面對白發蒼蒼的王靜宜教授,你除了贊歎,哪還敢妄稱老邁?哪還敢虛言衰退?
經濟增長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出口增長率等分析經濟的“四大指标”,内需、投資、出口等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财政政策、貨币政策等調控經濟的“兩套工具”……王教授一一結合國内國際經濟發展實例,來掰開揉碎、細細講解,是一堂難得的經濟知識普及課。
好課如詩,如飲醴泉;虛壹而靜,學莫大焉!
2015年11月23日張振宇于武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