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頭暈是神經内科最常見的患者就診原因之一,該病病因複雜,涉及多學科,發病率高、複發率高、患病率高,症狀有明顯的主觀性和非特異性,故為臨床診治帶來了難度。國内近年來對眩暈疾病的診療水平雖然逐步提高,但對于眩暈/頭暈患者的診療失誤仍然顯著。因此,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神經内科急診、住院部、門診以及眩暈中心患者的病因分布特點,以期為眩暈/頭暈的診治提供參考。
對象與方法
一、對象
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9月30日在包頭市中心醫院神經内科急診、住院部、門診及眩暈中心診治的以眩暈/頭暈為主訴的首診患者資料。
按照目前公認的相關診斷标準、指南、專家共識進行診斷,難以明确的眩暈疾病,歸為不明原因。排除精神疾病,智力障礙,前庭-視覺症狀或姿勢性障礙等主觀或客觀性平衡障礙,因感覺、肌張力、視覺等異常引起的姿勢平衡障礙,複診,外傷,中毒,占位,既往診斷明确的神經系統疾病所導緻的眩暈/頭暈。
二、方法1. 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病因構成及人口學特征。收集患者詳細病史特點(眩暈/頭暈發作的特點、伴随症狀、持續時間、誘發因素、發作頻率及共病等),首先進行眩暈床旁檢查,再進行全面體格檢查:一般生命體征、神經系統、神經一耳科檢查,并對每例患者進行前庭功能檢查[眼震視圖、冷熱試驗、純音聽阈檢查、前庭誘發的肌源性電位(VEMP)],必要時做腦幹聽覺誘發電位。根據疑診的病因,必要時選擇頭顱或内聽道磁共振成像(MRI)及顱底薄層CT掃描、漢密頓焦慮和抑郁量表、頸椎X線片或MRI、頸部血管彩超、腦血流圖、心髒彩超、血常規、血生化等檢查。
2. 主要疾病診斷方法:
(1)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依據2007年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和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
2.制定的診斷标準。
(2)前庭性偏頭痛:依據2012年國際頭痛學會和Barany學會共同制定的前庭性偏頭痛診斷标準。納入患者隻包括“肯定性前庭性偏頭痛”。
(3)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2015年Barany學會将姿勢性恐懼性眩暈和慢性主觀性頭暈合并修改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
(4)前庭神經炎:參考2004年診斷标準:①典型的初次發作的眩暈病史;②HINTS床旁檢查法及神經科方面體征陽性,包括自發性眼震、同側的身體偏斜、并排除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症狀者;③前庭功能檢查發現患者的溫度試驗反應性低、自發性眼震陽性、頭脈沖試驗陽性。本研究中排除聽力障礙等耳蝸受損的患者,排除其他病因。
(5)梅尼埃病:依據2015年美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會制定的梅尼埃病診斷标準,隻納入确診的梅尼埃病患者。
(6)前庭陣發症:診斷标準為2008年Hiller等提出的診斷标準及2016年Barany學會制定的診斷标準,隻納入确定的前庭陣發症患者。
(7)腦血管病導緻的眩暈/頭暈:包括迷路卒中、腦卒中、後循環缺血[均基于經顱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證實有後循環血流動力學改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征、頸動脈窦綜合征、椎動脈壓迫綜合征等由于腦血管因素導緻的眩暈/頭暈。
三、統計學處理數據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處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均為雙側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1. 基本特征:共納入患者9200例,其中男3284例(35.70%),女5916例(64.30%),男女比例1:1.8,年齡19-85(53.68±12.46)歲。發病年齡高峰段為45-59歲,不同性别眩暈/頭暈患者年齡分布情況見圖1。
2. 眩暈/頭暈病因分布:9200例患者中,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3148例(34.22%)、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2006例(21.80%)、腦血管因素導緻的眩暈l463例(15.90%)、前庭神經炎741例(8.05%)、前庭性偏頭痛536例(5.83%)、前庭陣發症336例(3.65%)、梅尼埃病187例(2.03%)、藥源性眩暈96例(1.04%)、神經系統變性疾病74例(0.80%)、伴有眩暈的突發性耳聾51例(0.55%)、多發性硬化及視神經脊髓炎21例(0.23%)、其他病因22例(0.24%)、病因不明519例(5.64%)。其他少見病因包括:多顱神經炎5例,迷路炎9例、腦幹腦炎4例、脊髓空洞症4例。
眩暈的最常見病因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性别差異在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中最為顯著,男女比例1:3.67。對排名前7位的疾病患者年齡進行比較,各組的年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02.378,P<0.001)。其中腦血管因素導緻的眩暈、前庭陣發症、神經系統變性疾病的年齡大于其他組,這3種中樞性頭暈的疾病更多見于年齡大的人群(表1)。
3. 眩暈/頭暈常見病因與年齡的關系:按年齡将患者分為<44歲、45-59歲、60-75歲、75-89歲4組。各年齡段的病因構成各不相同(χ2=902.135,P<0.001),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為青中年患者的首位病因(<44歲961例,45-59歲1383例),中青年患者的眩暈/頭暈第2位病因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44歲461例,45-59歲942例)。随着年齡的增長,腦血管因素導緻的頭暈成為老年患者的第2位病因(60-75歲635例,75-89歲141例)且與該年齡段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60-75歲659例,75-89歲145例)比例相近(圖2)。
讨論
眩暈是一種運動錯覺,即在無自身運動時的旋轉感或擺動感等運動幻覺,頭暈是指非幻覺性的空間位置感受障礙,其涉及多個學科,不同學科報道的眩暈/頭暈病因學差别較大,所以在臨床上必須對其進行區别。既往的病因學研究多基于耳鼻喉科或神經科為主導的眩暈門診。本研究病因分布基于神經内科急診、住院部、門診及眩暈中心共同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因此和以往的研究存在一定差異。
本研究顯示眩暈病因排名前兩位的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和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本研究顯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占比高達21.80%,與近年國内外的研究類似,可見該病在頭暈病因中占的比例很大,臨床上尤其有慢性頭暈或者頭暈反複發生的患者在排除其他器質性頭暈疾病後應首先考慮此病,這些患者常合并有情緒障礙,需要前庭康複訓練、心理治療或必要的藥物治療。因此臨床醫師對該病診療的認識刻不容緩。
本研究顯示,腦血管因素導緻的眩暈/頭暈占第3位,達15.90%,這比國内的大部分研究比例高。原因有可能為:
(1)資料來源不同,已有的研究表明來自神經内科的比例高,來自耳鼻喉科的比例低,本研究的數據介于這些數據之間,考慮與此次收集的患者範圍大、病例較全面有關。
(2)發病率不同,在我國,北方顱内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比例明顯高于南方,且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多。以前的研究未把此類病因單獨列出,有些學者稱其為“中樞性眩暈”,但既往的研究中關于中樞性眩暈的界定範圍有争議,固本研究細化出該病因。本資料以後循環缺血占比最多,其次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腦出血。本研究中腦卒中的部位基本為腦幹和小腦,也有位于第四腦室者。由後循環缺血引起的孤立性眩暈預後不良,早期将其與良性眩暈鑒别開,對于制定診療方案及改善預後有重要意義。大多數惡性眩暈的患者伴随有神經系統其他體征,因此對于眩暈患者仔細的神經科查體非常有必要。
本資料顯示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患眩暈/頭暈疾病(男女比例1:1.8),該項結果與國内外研究基本一緻。本研究中男女差異在45-59歲的年齡段最明顯,在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中最突出,可能與該年齡段的女性情緒特征有關。
本研究還提示不同年齡組的病因不同,青中年患者的首位病因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第2位病因為持續性姿勢-知覺性頭暈。随着年齡的增長,腦血管因素導緻的眩暈/頭暈為老年人患者的第2位病因且與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比例相差不大,而一半以上的老年患者為以上兩種病因。不同的年齡病因構成不同,所以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對不同年齡的患者應該有所側重。詳細的病史,仔細的神經系統查體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眩暈/頭暈疾病的患病率高,臨床常見,近年各種相關疾病的診斷标準不斷修訂,推動眩暈/頭暈疾病的診療更加精準化。本研究經過對眩暈/頭暈疾病病因發布特點的分析,旨在幫助臨床醫師更加有針對性地診治眩暈/頭暈患者。
薛慧, 崇奕, 蔣子棟, 等. 神經内科眩暈/頭暈患者的病因分析 [J] . 中華醫學雜志,2018,98 (16): 1227-1230. DOI: 10.3760/cma.j.issn.0376-2491.2018.16.008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