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三違名言?———淺析《水浒傳》之“武松打虎”,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反三違名言?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反三違名言
———淺析《水浒傳》之“武松打虎”
《水浒傳》是一部家喻戶曉的文學名著,它在中國古典文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兒時讀《水浒傳》,津津樂道于108将的生動形象和精彩情節,其中又以二十三回“武松打虎”為最。施耐庵筆下的武松景陽岡打虎一幕,生動地描寫了武松與老虎的搏擊過程,成功地塑造了打虎英雄武松的高大形象;讀後使人血脈贲張,恨不得立馬拜師學武、做個打虎英雄。成年再讀,打虎英雄的形象仍然萦繞在腦海。但近來細讀,卻疑窦叢生,武松景陽岡打虎是真的嗎?怎麼感覺打得像是大貓?設身處地仔細分析一番,我以為施先生的描述并不特别靠譜,至少有三處描述存在常識性問題,值得指出并同大家商榷。
1.方位不清,“閃”字存疑。
在《水浒傳》二十三回中,描寫武松打虎最生動的是老虎的“一撲、一掀、一剪”的那一段。盡管它寫得比較真實,但我還以為它存在一些問題。先看文字内容:
那個大蟲又饑又渴,把兩隻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撲,從半空裡撺将下來......武松見大蟲撲來,隻一閃,閃在大蟲背後。那大蟲把腰胯一掀,掀将起來。武松隻一躲,躲在一邊。大蟲見掀他不着......把這鐵棒也似虎尾倒豎起來,隻一剪。武松卻又閃在一邊。原來那大蟲拿人,隻是一撲、一掀、一剪,三般提不着時,氣性先自沒了一半。
這段文章固然精彩,但也讓人感覺施老先生的描述存在方位不夠明确的問題。通常,老虎捕獲獵物總是從正面或後面開始的,這是老虎在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本能。也就是說,老虎攻擊武松時是正對武松的,文中“武松見大蟲撲來”這句話就可以充分證明。如果老虎在武松背後發起攻擊,則武松不可能見到老虎。如老虎在武松的左前側或右前側發起攻擊,一是醉薰薰的武松也難以看到,二是人類關節結構的特點決定人很少斜向跳躍。可見,按照文中的方位描述,“武松隻一閃,就閃在大蟲背後”是不真實的。“閃”在現代漢語辭典中有八種字義,适用于本文的含義隻能是側向移動。由此看來,面對面的兩者,經側向移動的武松隻會出現在老虎的側面,最多也隻是側後方,絕不會像書中描述的“閃”在大蟲背後。如果武松真的到了老虎的背後,那麼使用“閃”來描述武松的移動就存在很大問題了。由于描述的方位存在問題,下面的“躲”、“閃”二字其實意義也不大。還需要指出的是,“閃”的另一層意義是移動速度非常快,其奔跑速度高達80千米/小時左右;縱使博爾特附體,武松的速度也不會超過40千米/小時,人類的移動速度接近或超過老虎,明顯有悖常識。
2.“軟”“硬”不分,缺乏常識。
在《水浒傳》二十三回中,為提高武松這個打虎英雄的形象,文中不惜筆墨增加了哨棒折斷這個懸念,突出描述了武松赤手空拳打虎之艱辛程度。但我以為,“哨棒折斷”純屬不符常識的杜撰,這種畫蛇添足的描述完全沒有必要。文中内容如下:
武松見那大蟲複翻身回來,雙手掄起哨棒,用盡平生氣力,隻一棒,從半空劈将下來。隻聽得一聲響,簌簌地将那樹連枝帶葉劈臉打将下來。定睛看時,一棒......正打在枯樹上,把那條哨棒折做兩截,隻拿得一半在手裡。
哨棒(又稱梢棒)是什麼?哨棒是冷兵器時代常見的武器,可以擊來打敵方、保護自身安全。哨棒一般用硬質木頭制成,長短與粗細因人而定;哨棒的一端镏空,旁邊開有幾個小孔,象吹箫一樣可以發聲召來同伴。這樣的硬質木棍,即使打在人的腿骨上也不可能折斷,否則它何以防身。打擊“枯樹”會折斷,這明顯不符合牛頓力學的觀點,是缺乏應有的力學常識的表現。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枯樹和哨棒分别承受大小相等的力。哨棒“硬”,承受更大的力才有可能折斷;枯樹“軟”,承受較小的力就有可能折斷。很明顯,使枯樹斷掉的力不能使哨棒折斷。如果說哨棒打斷枯樹後落在岩石上折斷,這個說法尚可相信也比較合理;而中空的枯樹将哨棒折斷,明顯不合常理。也許會有人說,打擊“枯樹”的可能是哨棒的空心部分,而空心部分是承受力量相對較小的部分。但我敢說,像武松這樣的武術高手肯定是“棒不離手,手不離棒”。手與棒已混然一體,絕不會在任何時間抓錯棒的位置。否則,掄起棒子亂打的就不是武林高手,充其量隻能是個普通武士!打虎何從談起。
3.輕視老虎,缺乏常識。
在《水浒傳》二十三回中,作者用較長的一段文字描述了武松空手赤拳和老虎搏擊的過程。文中寫道:
那大蟲卻好把兩隻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邊,兩隻手就勢把大蟲頂花皮疙瘩地揪去,一按按将下來。那隻大蟲急要掙紮,早沒了氣力,被武松盡氣納定......武松把隻腳大蟲面門上、眼睛裡隻顧亂踢......武松把那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裡去......武松把左手緊緊地揪住頂花皮,偷出右手來......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蟲眼裡、口裡、鼻子裡、耳朵裡都迸出鮮血來。
掩卷之餘,我們不得不認為:施老先生對老虎的認知是非常薄弱的,因此他的描述是主觀臆想的。老虎是什麼?老虎是一種大型貓科動物,其品種有十幾種,其中生活在山東一帶的多是體型相對較小的華南虎。即使如此,成年的華南虎的體重(質量)也達到300斤左右,它爆發力高出常人不止一個數量級。縱使武松身材高大、力量再大,也不可能像文中描述的那樣将老虎“一按按将下來”、“把大蟲嘴直接按下黃泥坑裡”,除非它是一條狼、一隻狗之類的小型動物或者是一隻病虎。要知道,二三個普通人就是将200斤的豬一把按下去也是很困難的。雖然老虎經“一撲、一掀、一剪”之後消耗了一半的力量,難道武松的“閃”、“躲”不消耗體力嗎?即使武松在生死關頭爆發出幾倍的力量,在老虎的絕對力量面前也是小巫見大巫。君不見,現代的世界拳王泰森在與老虎的正面接觸中是完敗的,泰森被老虎直接撲倒在地。古羅馬的斯巴達克鬥士再厲害也隻是與獅子搏擊,還真沒聽說過一個人能将老虎的頭按下去,這種描述似有神話之感覺。還需要指出的是,老虎動作的靈敏性遠超人類。你武松要将它按下,它會束手就擒嗎?武松腳踢的頻率有多高,會超過老虎的的反應時間嗎?毫無疑問,這是不可能的。另外,虎皮非常堅韌與緊緻,就算武松力量最大也不可能像文中描述的那樣“揪住頂花皮”,除非是武松掌握了傳說中的“九陰白骨爪”。最後還要指出的是,老虎的骨密度是人的六倍以上,其硬度遠在人的骨頭之上,很難保證武松那腳踢和拳打(五七十拳)不打到虎骨上。果真如此,武松手、腳的骨頭可能會發生骨折或斷裂,繼續擊打會嚴重影響出拳的速度與力量。如果武松是“提起鐵錘大小拳頭”從上到下打擊老虎的,那麼,這“五七十拳”的落點除非是打到了老虎特别敏感的頸椎部位。否則,這“五七十拳”是不可能使老虎七竅流血的。總之,這段文字的描寫藐視了老虎的本領,神化了武松的能力。
由此引發的一個話題是,人類能否打得過老虎。我想,這個回答應該是肯定的,但絕不是近距離用棍或空手赤拳與老虎搏擊。冷兵器時代必須是團隊行動,用陷阱誘使其上當,然後用弓箭、刀槍、五股叉等武器圍獵。若要近距離殺死老虎,哪怕是霸王再世也不能完成。須知,它的每個虎掌都有非常鋒利、堅硬的四個虎爪,每個虎爪的作用絕不亞于一把鋼刀。客觀地說,老虎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天敵,它唯一的天敵是人類。因為人類可以應用自己的智慧制造工具,用槍、用炮獵殺老虎等大型動物。所以人們可以在野生動物園裡觀賞老虎,但必須注意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甯波雅戈爾動物園裡老虎傷人的事件有可能再次成為現實。
文學允許虛構,但虛構也不能違反常識。施老先生的“武松打虎”确實使人振奮,他描述的打虎英雄——武松有勇有謀、武功蓋世、力量超強的英雄形象也栩栩如生。但一些有違常識的細節描述明顯不夠合理,反倒不能令人信服。這就是武松景陽岡打虎這段文字的瑕疵。當然,瑕不掩瑜,《水浒傳》所描述的各路英雄豪傑的生動形象,依然是文學名著中不可多得的,它在文學中的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
書目:《水浒傳》 作者:施耐庵(明)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