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一個以華人為主的國家,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三是華人,另外還有印度人和馬來人。1965年,新加坡從馬來西亞獨立出來,開國元首李光耀祖籍中國廣東,可以說是個地地道道的華人,按說接下來将漢語作為新加坡國語是順理成章的事了,但李光耀卻堅決拒絕這樣做,這究竟是為何呢?
其實早在1963年,李光耀當選新加坡州長時,就表現出打壓漢語的端倪,他赢得大選的第二天,就下令吊銷南洋大學理事會主席陳六使的公民權,要知道南洋大學是海外唯一一所漢語大學。
李光耀晚年時與聯邦德國總理施密特聊天時透露:我這輩子幹過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将英語而非漢語作為新加坡的主導語言。
獨立伊始,絕大多數華人傾向于将漢語作為主導語言,但李光耀期望建設的不是一個“華人城”,他需要有一種“中性語言”,在新加坡華人、馬來人、印度人都能使用,綜合起來考慮,他認為漢語相對于英語有三方面的劣勢。
首先從政治上而言,按照憲法漢語、馬來語和泰米爾語都可以成為新加坡的官方語言,如果執意将漢語作為通用語言,很容易引起其他族群的不滿,作為一個馬來人包圍下的多民族國家,一味這樣做很容易引起國家的四分五裂。在這種情況下,英語就具有了一種“中性”優勢,不偏不倚,大家都能接受。
其次漢語的确極難掌握,這一點李光耀深有體會,自言足足花了50年的時間才學會了漢語。尤其是漢語的每個字都有四五個聲調,不同的聲調組詞又有着不同的意義,讓很多學習漢語的外國人達到了生無可戀的境界。除此之外,漢字也是世界公認最難書寫的語言,那些變化無窮的筆畫,以及很多字背後的曆史深意,足足可以寫一篇論文。
李光耀認為“由于漢語非常難以掌握,這也造成了美國和中國在吸引人才上的差距。”
而英語學起來就相對簡單多了,而且新加坡還有一個有利條件,曾經被英國殖民。所以李光耀曾說:很幸運過去統治我們的是英國而不是法國,否則我們要像越南一樣需要忘掉法語,再去學習英語,那将是非常痛苦的轉變。
最後一點就是從經濟方面而言,經濟的全球化使英語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新加坡要想跟世界做生意,就必須掌握英語。盡管随着中國的迅速崛起,新加坡與中國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但目前對新加坡GDP貢獻的八成來自歐美國家,而這些國家都使用英語,來自中國GDP貢獻僅占兩成。
随着英語的普及和流行,李光耀也曾擔心新加坡人講英語多過講母語,20世紀80年代,新加坡推行雙語教育,學校以英語上課為主,而漢語則成為一門外語課程。雙語教育也吸引來了世界上的衆多富豪,這樣他們的孩子既可以學到英語,又可以學習漢語。但在這裡學到的漢語,僅限于交流使用,至于文化、底蘊以及語言中微妙的表達根本無從談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