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韓忠林 記者 楊曉妍 實習生 張嘉琦
10月12日,陳冬、劉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員,将為大家帶來第三節天宮課堂,趣味、精彩的内容值得期待。
2013年首次太空授課至今已過去将近10年,中國航天技術不斷取得突破,在此基礎上,中國航天員多次擔任“太空教師”,為全國人民帶來富有科學色彩的太空授課,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
太空授課為無數孩子插上了夢想的翅膀,助力着人類在征服星辰大海的道路上厚積薄發。
2013年太空授課。 資料圖
第一次太空授課,已過去近10年
“大家好,我是王亞平,本次授課由我主講……”2013年6月20日,親切的聲音從距離地面300多公裡的天宮一号實驗艙傳來。
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協助下首次進行太空授課,這堂課曆時約50分鐘。
此次太空授課主要面向中小學生,“太空教師”演示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與水球制作等實驗,讓孩子們了解失重條件下物體運動的特點、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加深對質量、重量以及牛頓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質量測量
重力是由地球的吸引造成的,失重的太空怎樣稱質量?太空中稱重設備利用的原理是什麼?太空教師王亞平告訴我們,用“彈簧-凸輪”機構産生的恒定力和光栅測速系統測出身體運動的加速度,根據牛頓第二定律(f=ma)就算出了身體的質量。
單擺運動
在地面上,支架上的細繩拴着一顆小球構成一個單擺系統。将小球拉起後放手,小球開始往複擺動,運動周期與細繩長度、重力加速度有關。最終,小球在空氣阻力作用下停止擺動。
但在太空中沒有重力影響,不産生擺動;如果給小球一個較小的初始速度,小球便可繞着支架軸做圓周運動,但在地面上需要足夠大的初速度才能實現。
陀螺運動
高速旋轉陀螺的自轉軸軸向在慣性空間中會保持不變。太空中,用手觸碰高速旋轉的陀螺和靜止的陀螺,高速旋轉的陀螺雖然會産生輕微晃動,但其自轉軸的軸向保持不變,而靜止的陀螺則會發生翻滾。因高速旋轉的陀螺具有很好的定向性,航天器可以采用陀螺儀來進行空間定向。
制作水膜與水球
作用于液體表面、使液體表面積縮小的力,叫液體表面張力。金屬圈插入水袋後形成的水膜不會破碎,往水膜表面貼上“中國結”,水膜依然完好。這是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液體表面張力特性突顯的結果。
向水膜注水,水膜很快變成一個晶瑩剔透的大水球。這樣完美的球形隻可能存在于微重力環境中,因為在地面上液體表面張力難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響,水球必然發生形變。
此次太空授課距今已過去近10年。當年全國有6000餘萬中小學生觀看授課直播,如今他們已經長大,航天夢的種子也在他們心中茁壯成長。
“有很多孩子因此喜歡上了航天,也有孩子因此報考了航天專業,甚至有的孩子現在已經成為我的同事,這也是讓我非常驕傲和自豪的地方。”王亞平在采訪中曾說。
2021年太空授課。 資料圖
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推出
随着中國空間站長期在軌運行,2021年,中國首個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宮課堂”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采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
2021年12月9日15時40分,“天宮課堂”第一課開講,由神舟十三号上的“太空教師”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中國空間站進行授課。
本次授課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在廣西南甯、四川汶川、香港、澳門設置地面分課堂。
首次“天宮課堂”項目包括航天員在軌工作生活場景展示、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展示、太空轉身、浮力消失實驗、水膜張力實驗、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天地互動交流等八項。
太空細胞學研究實驗
将細胞置于有重力或完全失重的情況下,細胞的生長形态會有所差異。
活的心肌細胞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會産生生物電,生物電會激發熒光顯微鏡中的熒光物質,通過顯示屏就可觀察到熒光現象。心肌細胞具有自動節律收縮的特性,所以顯微鏡下可以觀察到它們有節律地跳動。
而在太空,其功能和基因表征都會出現變化,當回到地面後,基因表征基本又會退回到地面狀态,但依然有些基因的表征會發生改變。
太空轉身
轉身,這個在地面上難度系數為零的普通動作,在太空中要實現,一側手臂需要畫圈。身體旋轉時,手臂收回旋轉速度會變快。
微重力的環境中,航天員在不接觸空間站的情況下,類似于理想狀态下驗證“沒有外力矩,物體會處于角動量守恒”。航天員上半身向左轉動時,按照角動量守衡的原則,下半身就會向右轉。
當航天員伸展身體的時候,因為質量分布得離旋轉軸比較遠,轉動慣性比較大,所以角速度就減慢,通俗地說就是轉得慢了。而當把四肢收回時,轉動慣性小,角速度就會增加,直觀感受就是轉動速度變快了。
浮力消失實驗
在地面上,乒乓球放入水裡,會浮到水面上,那麼在太空中做同樣的實驗乒乓球“浮不浮”?答案是:不浮!
這項實驗所展現的是浮力和重力伴生的現象。浮力來源于重力引起的液體在不同深度的壓強差。當重力消失時,液體内部壓強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不過地球表面難以讓浮力消失,這個試驗很難直觀地展示出來。在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下,浮力和重力之間的伴生關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顯現。
水膜張力實驗
王亞平将她和女兒在地球上制作的花朵折紙放進水膜,美麗的花朵瞬間綻放。在地面上,水滴中液體表面張力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實驗效果表現不明顯;在太空失重環境中,水膜表面的水分子切面上隻有一個液體表面張力的作用,水滴呈現球形,當花朵貼近水膜表面時,花朵在水膜表面張力作用下而逐漸展開。
水球光學實驗
往水膜裡注入水,就得到了一個水球,接着往水球中注入一個氣泡,透過水球和氣泡能看到一正一反兩個像。
在地面上,水珠受到地球引力作用,呈現上小下大形狀。在太空中,由于微重力環境,水珠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呈現透明圓球,球形水珠相當于兩個組合在一起的凸透鏡,光線通過它發生兩次折射,從而形成一個倒立的人像;當在水球中注入一個氣泡時,光線通過它發生四次折射,從而在形成一正立的人像,其中倒立的像是光線在水球中兩次折射的結果,正立的像是光線射入氣泡四次折射的結果,這都是光的折射原理引起的光學現象。
泡騰片實驗
在地面環境中,将泡騰片扔進水球裡,就能看到氣泡上浮,但在中國空間站的失重環境中,因為浮力的消失,泡騰片扔進水中的産生的氣泡不再上浮,而是相互擠壓。水球也會被氣泡撐得更大,能看到水球一點點膨脹的效果。
2022年太空課堂。 資料圖
今年三月,“天宮課堂”第二課如約而至
2022年3月23日,“天宮課堂”第二課如約而至。“太空教師”依然由神舟十三号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擔任,在中國空間站進行授課。
此次太空授課,在中國科技館設地面主課堂,在西藏拉薩、新疆烏魯木齊設2個地面分課堂。
在約45分鐘的授課中,“太空教師”在軌演示了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水油分離、太空抛物等實驗。
太空“冰雪”實驗
輕輕擠壓裝有過飽和醋酸鈉溶液的水袋,一顆有水泡的液體球慢慢從管口“跑”了出來,并懸停在空間站艙内。随即用沾有粉末的小棒觸碰液體球後,帶水泡的液體球開始“結冰”。
在地面上,利用飽和液體結晶是分離和提純固體物質的一種方法。沾有粉末的小棒充當了凝結核的角色,而小晶體也開始迅速凝結,并且帶着水分子一起結晶,形成水合醋酸鈉的晶體,同時還會釋放出大量熱量。
液橋演示
液橋是連接着兩個固體表面之間的一段液體。在液橋演示實驗中,王亞平手持兩片透明的塑料闆,葉光富向塑料闆表面分别擠上水,兩片塑料闆逐漸接近,水便在闆間連起了一座“橋”。神奇的是,随後王亞平雙手将塑料闆輕輕拉扯,“橋”依舊也沒斷開。而液體表面張力很弱,在地面上,重力會把液體拉得向下墜,很難實現液橋現象。
水油分離
地面上,水和油混合後自然分層,油在上水在下,那麼在空間站裡,水和油會自然分層嗎?答案是:不會。
在相同體積的情況下,水的密度大于油,水的質量更大。根據向心力公式F=mrw2,當角速度w和半徑r相同時,質量m大,水滴需要的向心力越大,即等效的離心力也就越大,所以質量更大的水被甩到了瓶底。水和油實現了分層。
太空抛物
在太空抛物實驗中,頂流“冰墩墩”亮相,王亞平和葉光富依次将“冰墩墩”抛出,它并沒有随着抛物線的軌迹掉落,而是沿原有方向勻速前進。這是因為在空間站艙内,物體幾乎不受重力作用,不論往哪個方向抛,幾乎都可以看作是勻速直線運動,因為物體隻受到微弱的空氣阻力作用,速度方向和大小的變化都很微小。
太空授課為孩子們插上夢想的翅膀
星辰大海永不止步,叩問蒼穹薪火相傳。這一步步“天路”,背後都是一代代航天人的智慧和心血。“天宮課堂”為孩子們講述的不僅是科學實驗的知識點,更是探索未知的航天精神。
王亞平曾在采訪中表示,太空授課開創了我們國家科普教育和中小學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受衆最廣,規模最大的,授課時間最長的一次科普教育直播活動。
三次太空授課激發了無數孩子心中對科學的熱情,對研究探索的興趣,對追逐夢想的勇氣。孩子們相信,正如航天員王亞平老師所說,“夢想就像浩瀚宇宙中的星辰,看似遙不可及,但隻要努力和堅持,就一定能觸摸到。”
空間站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蘊含着得天獨厚的豐富教育資源,對激發社會大衆特别是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熱愛航天事業具有特殊優勢。
神舟十四号飛行乘組将于10月12日繼續開展“天宮課堂”。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航天員在空間站上飛行的過程中,與地面進行互動交流、開展一些科普活動,這以後是會常态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