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生為橘北生為枳讀音?先讓我們看一首為人們所比較熟悉的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南生為橘北生為枳讀音?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南生為橘北生為枳讀音
先讓我們看一首為人們所比較熟悉的唐代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
少小離鄉老大回,
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卻問客從何處來。
如果我們把詩中第二句的韻腳”衰"讀作催音,雖然看似與首句的韻腳“回"韻相押,但與尾句的韻腳"來"韻失協。事實是,唐代的讀音"回",是當今的“懷”韻,與尾句韻腳"來”相押。所以,如果我們按照新韻将"衰”讀作“suai”,肯定會有人指出,今日新韻的"衰",是指衰老的衰,而讀作古催音,是指減少之意,即頭發因年邁而變得稀少了。其實,根據古代曆史上的”雙協字”即音義通用的道理,這種疑問完全可以排除。即"衰"字按當今普通話的語音來閱讀即可。這一點,明朝學者楊慎在他的《古音略例》一書中多處引用《詩經》中的句子并結合明代的讀音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例如他引用《詩經》中的"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批注曰:"舊葉音僚,今按勞自可葉夭,不義改音僚也。”又引“我思肥泉,思之永歎。"批注曰:"舊葉他涓,切今按歎。音自可葉泉,不必改音。"又引“出自北門,憂心殷殷”批注曰:"門舊葉眉貧,切今按門,自可葉殷,不必改音。”由此可見,即使按現今聲韻,意可通用。
再看一首唐代詩人戴叔倫的《湘南即事》
盧橘花開楓葉衰,
出門何處望京師。
沅湘日夜東流去,
不為愁人住少時。
這首詩押的是四支韻。首句韻腳讀作pi,即批音。正如唐代詩人陸龜蒙在他的《秋思三首》中,其中一首雲:
桐露珪初落,蘭風佩欲衰。
不知能賦客,何以提刀兒。
詩的尾句韻腳"兒”讀作尼,"衰"讀作批。
上述兩首詩的韻腳,所押的,均是四支韻。但又有人感到不解。請看古微韻中的"衰”:
北周庾信《和何儀同講竟述懷詩》中的幾句雲:
别有平陵迳,蕭條客鬓衰。
饑噪空倉雀,寒驚懶婦機。
詩中的韻腳“衰”,在古微韻中同樣讀作批音。這隻能說明,曆史性的音義通用的"兩協字"是不受時代制約的。如果按古音韻學家的理解,即在隋唐至宋朝末這一曆史階段,一些韻部中的文字讀音,不僅可以通押,主要是在讀音上已經可以“合并”在一個韻部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