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興國科技強國?【大會特稿】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人才興國科技強國?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才興國科技強國
【大會特稿】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
10年來,高校獲得了60%以上的國家科技三大獎勵,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80%以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為核電、生物育種、國防軍工等重點領域提供了關鍵技術,累計培養了7700多萬名高素質專業人才,有力支撐了人才強國、科技強國建設。
面向未來,我國高等教育如何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如何完善人才戰略布局,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大智力支撐?代表們紛紛建言獻策。
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牽引,構築大平台,産出大成果
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于基礎研究,産生于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京滬幹線、“九章号”“祖沖之号”量子計算原型機,到今年7月的世界首顆量子微納衛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信息領域成功攀登一個又一個高峰。
“這些重大創新成果的取得,正是學校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下好量子科技‘先手棋’,推進有組織科研結出的碩果。”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黨委書記舒歌群說,作為以前沿科學和高新技術為主的大學,中國科大一直心懷“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充分發揮基礎研究深厚、學科交叉融合的優勢,統籌開展目标導向、有組織的科研與興趣導向的自由探索,瞄準國家急需,努力答好向世界科技前沿進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答卷。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産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的作用。”黨的二十大代表、山東大學黨委書記郭新立說。
郭新立認為,一方面,要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推進有組織科研,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和戰略必争領域,提升基礎研究自主布局、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産生重大原創成果,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突破。另一方面要加強集成攻關,突破一批前沿颠覆性技術、關鍵共性技術和現代工程技術。近年來,山東大學瞄準集成電路、基因與生物技術、新一代纖維材料等國家戰略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以及山東省“十強”産業集群技術急需,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難題。
“雲南省高校作為第一完成單位,共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8項;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2個,教育部科技創新平台24個,高校已成為雲南省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研究的主力軍。”黨的二十大代表、雲南省教育廳廳長王雲霏說。“近年來,我們着力發揮高校學科門類齊全、科技人才聚集、基礎研究厚實等獨特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攻關,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核心技術上下功夫,推動重大科研成果轉變為先進生産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王雲霏表示。
培養一流人才,為國家輸送更多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基礎力量,高校是人才培養和集聚的主陣地。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教育強不強,關鍵是看能否培養出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黨的二十大代表、哈爾濱工業大學黨委書記熊四皓說,近年來,學校對标強國戰略需求繪制四類傑出人才目标畫像,推出由6位院士擔任班主任的永坦班、善義班、小衛星班等特色班,成為學校人才培養“金字招牌”,傑出人才培養的哈工大之道日趨成熟。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黨的二十大代表、蘇州大學黨委書記江湧說,近年來,學校以“2011計劃”、教育部博士研究生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等為契機,啟動一流本科教育、卓越研究生教育改革,在人才選拔、課程體系設計、導師引領、國際視野、科教協同、交叉人才培養等方面主動變革,先後設立了唐文治書院、智工舍、巴斯德學院等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驗區,系統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育人綜合模式建設,形成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的“蘇大經驗”。
在黨的二十大代表、之江實驗室主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朱世強看來,要實戰育才。“要在重大科研攻關中培養曆練青年科研人才,敢于給年輕人‘壓擔子’。”朱世強說,之江實驗室在實踐中敢于讓年輕人在重大項目中“挑大梁”,承擔的國家級科研任務中有不少“90後”已經成長為科研骨幹甚至是項目負責人。
黨的二十大代表、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介紹,依托“拔尖計劃”、強基計劃等,學校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新模式,集中優質師資力量,建立科研導師、學業導師、生活導師相互配合、形成合力的全員育人機制,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學院,我們通過将院史資源融入課程思政,将新工科人才培養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積極探索具有複旦特色的新工科教育模式。”黨的二十大代表,複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院長遲楠介紹說,學院還充分發揮多學科交叉綜合優勢,努力為國家輸送更多擔當民族複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教育、對人才的重要論述,體現了黨和國家一以貫之的對人才培育工作的高度重視,是新時代做好人才培育工作的根本指南。”黨的二十大代表,徐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東升說。
紮根中國大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新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部署,一批國之利器、國之重器從高校誕生,中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
“一流大學建設,必須紮實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北大學校長馮夏庭說,近年來,學校紮實推進一流本科建設,構建了金專、金師、金課、金果、新工科的“四金一新”一流本科教育格局。同時,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加快推進未來技術學院建設,實施“基礎學科提質工程”,深入實施強基計劃,着力培養“國之所需”的拔尖創新人才。
2022年2月,河南大學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積極融入國家戰略、現代化河南和全國創新高地建設,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風格”的發展路徑。“河南大學将深入實施學科‘築峰’、人才培養質量全面提升、一流人才會聚、國内合作深化、國際化驅動等九大工程,使河南大學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二十大代表、河南大學黨委書記盧克平說。
此外,在遲楠看來,當前“雙一流”建設在國家重點急需的領域和方向上,仍存在科技創新能力不足、高層次緊缺人才欠缺等問題,我國高校在科技前沿和關鍵領域上與世界頂尖水平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因而,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提升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成為今後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已經賦予了高校較高的自主權,不再區分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意在引導各高校堅持以學科為基礎,淡化身份色彩,探索自主特色發展新模式,在各具特色的優勢領域和方向上創建一流。”遲楠說。(本報記者 董魯皖龍 儲召生 劉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