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對生命起源的探究所進行的漫長研究般,科學家們也一直在追尋着死亡的真相。在人類尚未具備對世界科學的認知的時候,古人們往往都認為人類是有靈魂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生與死不過是靈魂到世間的遊曆,體驗了一番,人的死亡也不過是下一個生命的起始,是一個又一個的生命循環。
我國的道教認為人類死後的世界也是充滿着秩序和規定的,亡魂會被地府的陰差帶往陰間,在裡面接受對活着的時候的審判,如果有做錯什麼事情,就會被打入十八層地獄,經受懲罰才能再次投胎輪回。
而在西方世界,人們認為人死後的靈魂也會根據生前的行為而飛入天堂或者下到地獄。
在現代社會認識到了科學技術的我們雖然不再相信傳統的觀念,卻依然希望着親人去世以後能夠擁有靈魂,可以在世界上多待一些時間。
什麼是死亡
很多人從小就開始接觸到“死亡”了,可能那時候許多人年紀還小,并沒有一個準确具體的認知,但是心中其實都有一個模糊的概念。比如家裡的小貓小狗死去,他們會意識到,死亡就是不能再動再跑,會從他們的身邊離開。
而當家裡的親人離開人世,他們也會明白,死亡其實就是從此失去了這個人,身邊的人都會因此而傷心難過。随着年齡的增長,我們也越來越能明白死亡到底有多沉重,是一件可以随意談起,卻不敢輕易面對的事情。
對于醫護人員來說,死亡的判斷根據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臨床學的死亡,也就是心髒停止跳動,人不再呼吸,但這并不意味着這個人真的死亡了,因為在這時人的大腦細胞其實還存在着,他身上的細胞神經等都還存活。
也因此,醫護人員在察覺到病人心髒或者呼吸停止,往往并不會放棄對他的救治,而是會再搶救下去,直到這個人真正意義上的死去,也就是——腦死亡,包括大腦精神活動功能和腦幹功能的停止。
不管是在電影電視劇中,還是在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我們都可能會看到一個場景:被宣判了臨床死亡的人,因為家屬或者醫生的不放棄,在搶救以後繼續活了下去。
而這些曾經瀕臨死亡,甚至可以說已經在死亡的邊界踏了半個身體的人,他們還記得當時發生了什麼嗎,還有意識嗎?
科學家:人在死後仍然能聽到周圍聲音
加拿大的科研團隊在2020年做過一項“臨終測試”的實驗,他們從醫院挑選了60名臨終的病人,然後通過對腦活動正常的年輕人和已經被醫生宣布處在死亡狀态的病人做兩個不同的對照着,科學家們利用特别制作的可以監測到腦電波的設備放在他們的頭上,通過對兩組不同的人播放相同的音頻,來收集雙方聽到這些音頻以後大腦産生的信号。
最後科學家們發現這兩個對照群體的腦電波數據差别很小,從而得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結論:人死後依然能聽到周圍的聲音。
這項實驗也表明了,雖然人已經死亡了,但在短暫的時間裡他其實能夠聽見外界的聲音并且做出反應,隻是因為技術的原因,科學家無法得知這些人能夠理解他所聽見的聲音。
這其實也跟人體結構有着很大的關系,雖然我們的耳朵距離大腦非常近,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們聽見聲音就能直接反應給大腦,而是會經曆從耳朵,到聽神經,再到聽覺中樞的過程。
然而聽覺的傳遞非常簡單,當聲音振動鼓膜,耳蝸能夠非常輕松接收到,而裡面的毛細胞就會将這些聲音信号變成大腦能夠聽懂的電信号,距離非常近。
而人在進入臨終狀态,也就是臨床死亡但是還沒有腦死亡的時候,人體是逐步停止運行的。最開始的是人的行動能力,這時候的人無法再做出行動了,就像是影視劇中死亡的角色總會以手臂猛地垂落下去來意味着這個人死亡。而當人的心髒停止跳動,他的各種感官也就會慢慢開始失去。
大腦為了保證自身的基本功能不會受到影響,會優先将本來應該提供給身體的能量而全部集中到頭部,而視覺、觸覺這些會消耗能量的功能都會在一開始就會被抛棄,聽覺反而因為傳遞的方式最簡單,耗能低而得以繼續維持,并且是持續時間最久的,隻是會因為人體能量耗盡,而效率逐漸減低。
臨終告别需謹言慎行聽覺是人體最後才會消失的感覺,在這時,臨死狀态的人可能雖然無法做出反應,但可能會對周圍的聲音非常敏感,能夠聽見外界的聲音,因此在這時候,我們的臨終告别就需要謹言慎行。
許多人無法接受親人的離開,在失去了以後會放聲大哭,表達自己的不舍,但往往在病人死亡以後聽見的話才是他此生當中聽到的最後一句話。還有很多人為了不讓将死者操心,表面會假裝自己沒事,在人死後才會放肆哭訴表達心聲,這反而可能會給死者帶去更多的遺憾和擔憂。
甚至還會有一些人會在人死後痛罵,說些他不想聽見的話,仿佛這樣就會将死去的人罵醒,但是這樣可能會讓死者更加痛苦難過。
結論
臨終告别的謹言慎行隻是我們不願讓離開人世的親人為此而傷心,但是因為技術和研究還沒有得到完善,我們也根本不清楚人在死亡後聽到了聲音,但能否理解到那些聲音的含義。而對于人在真正死亡以後到底是否有靈魂,死亡以後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科學家還無法得出答案,這還需要更加長久地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