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武,數據是很好的論點支撐。
武俠小說裡,數據一般體現在雙方拆招的數量上。比如甲和乙打了多少招之後取勝。這其實和中國古典小說中的回合數大概一個意思。比如三國和水浒,很多名将之間的交手,雖然描寫得天花亂墜,辭藻華麗,但最後總要落到回合數上,因為這是體現雙方實力差距的最直觀方式。
具體到金庸的小說,大家都熱衷讨論裡面人物的武功孰高孰低。那麼雙方拆招的數量,就是最直觀的體現。而對此,金庸肯定有一個系統的數據規劃,不會亂來。比如,甲100招赢乙,乙100招赢丙,那麼甲赢丙用的招數,理論上說肯定小于100招。當然,具體實戰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但總體上來說,數據是不會亂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招數,金庸還會通過一些計量詞彙表現實力的差距,比如一籌,三分等等。其中籌這個詞用的是最多的。比如甲比乙略勝一籌,乙比丙略遜一籌等等。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把籌和招數結合起來,一籌的差距,相當于多少招的差距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籌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其實字裡行間我們就能看出來,一籌的差距并不大。雖然一籌有一個級别,一個檔次的意思,但顯然,這裡的檔次和級别,是階梯式的,排列相對整齊,不會像過山車一樣,高級甩出次級很遠。證據就是,金庸用一籌這個詞的時候,總會加上稍遜,略遜,稍勝等程度副詞,可見,他想表達的直觀意思就是,差距不大。
那麼,差距不大,多少招合适呢?
射雕中,除王重陽之外的四絕,武功不相上下。桃花島上,歐陽鋒和洪七公曾大戰千招,不分勝負。而華山三論,金庸在描述黃藥師一燈和周伯通的差距時,用的是略遜三分。顯然,這裡的三分,遠小于一籌的差距。換句話說,當時的新五絕,彼此絕沒有拉開一籌的差距。
我們再看另一個關鍵數據。
金輪國師曾追打李莫愁。當時書中的描述是,金輪國師的實力要高出一籌,如果真要交手,100招就能拿下對方。
可見,一籌的差距,底線應該就是100招了。
再看其他相關數據。
範遙曾自認武功不及玄冥二老,但如果交手,鹿杖客至少要一二百招才能戰勝自己。我們知道,玄冥二老武功要高出楊逍等人一籌,而一二百招這個數據,應該也契合這個差距。範遙說得比較中肯。
再看兩個100招以上千招以内的數據。
神雕結尾,楊過和金輪國師大戰,雙方打到300招之後,金輪國師認為自己很難取勝,如果打到500招自己會落于下風。可見,兩人有差距,但絕對小于一籌。
倚天結尾屠獅大會,謝遜和成昆大決戰,雙方也打了三百多招未見分曉。成昆武功當然在謝遜之上,而且應該也比謝遜高出一籌。但當時成昆已經被廢去了幻陰指的功力,而且心理上也吃虧,所以雙方的差距縮小了。成昆當時也認為,如果自己有幻陰指,不會和對方纏鬥這麼長時間。所以此時的成昆,和謝遜的差距也在一籌以内。
所以,一籌的差距,大概就是100招到300招之間。100招以内,差距不止一籌;300招以上,差距小于一籌,或者半籌,或者幾分,或者幹脆不分上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