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名佳花亦佳,遠從佛國到中華”。 ——宋·王十朋茉莉花原産自異邦,後經移植來到中國。
佛國即印度,它的名稱是梵語——Mora,音譯為“末利”、“末麗”或“抹麗”,加上草字頭後演變成現在通用的“茉莉”。
東方文化中的茉莉,如阿拉伯茉莉、中國茉莉,又稱小花茉莉;西方的茉莉指的是素方花或素馨花,又稱大花茉莉。
茉莉和素馨都是木犀科素馨屬的植物,香氣近似但又略有不同。
兩者香氣都在于“鮮”,但不同的是素馨的香氣鮮中帶濁,茉莉則鮮而清靈。
“制龍涎香,無素馨花,多以茉莉代之”。 ——陳善·《扪虱新話》素馨是古人常用來調制龍涎香的重要香花,沒有素馨花也可以用茉莉花替代。
宋代,文人熏香、飲香之風盛行,茉莉花是制作香料常用的原料。
“茉莉”諧音“莫離”,當時男女交往之際還經常以互送馨香的茉莉花表示欣賞與愛慕,作為定情之花。
宋代醫家發現,長期飲用茉莉花茶,身體會散發淡淡幽香。但茉莉花茶性偏溫,單純飲花,易生内熱,不宜長年飲用。
所以就有了茉莉花茶的窨制工藝,讓茉莉花跟綠茶、白茶這類偏寒的茶葉陰陽調和,這樣,茉莉花茶就可以一年四季長期飲用了。
茉莉花和茶窨制後,芳香耐久,一直到明代,貴族們都很流行飲用手工窨制茉莉花,有詩為證:
鬥茶時節買花忙,隻選頭多與幹長,花價漸增茶漸減,南風十日滿簾香。
清代人對茉莉花茶給出“玉骨冰肌”的美評,知道現代,人們依然愛着這朵美麗的茉莉花,個、更是愛着那一碗裝着時代記憶,承載着人生過往悲歡的茉莉花茶。
玉骨冰肌耐暑天,移根遠自過江船。
山塘日日花成市,園客家家雪滿田。
新浴最宜纖手摘,半開偏得美人憐。
銀床夢醒香何處,隻在钗橫髻發邊。
——清·陳學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