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話中口語、俗語中的古語
dai飯
膠東的許多地方的人都把“吃”說成“dai”,查過很多資料,沒有找到讀“dai”音的字有“吃”的意思。後來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看到“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其中的“啖”即是吃,吞咽的意思。還有宋代詩人蘇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詩句,其中的“啖”也是吃的意思,但是“啖”讀作“dàn”,并不讀作“dai”,可能是年代久遠讀音發生變音的結果。但這隻是一種猜測,并不是準确無疑的說法,所以僅供大家參考。
婢養的
這算是句不文明的話,常用來罵人,但是這句口語絕不是大家想象得那樣龌龊。奴婢,在古代分為官、私兩種,是官宦、富貴或有錢人家的下人,身份卑賤,通常是 窮苦人家的孩子賣身于主人家,或者是官宦犯重罪,抄沒其家後,子女淪為奴婢。婢,特指女性,其本身就是下等人,且有許多是終身為奴,婢所生養的孩子,其身 份之下賤,可想而知,書面語謂之“家生奴”,《紅樓夢》裡的“家生奴”有很多,在此不一一舉例。所以罵人“婢養的”其實是指人的出身極其下賤所言,其年代 之久遠無可詳考。
流囚
這也是一句罵人話,通常說做“流兒囚”,往往是指那些不務正業,整天遊手好 閑到處惹是生非的年輕人。古語的“流”,是“流放”的簡稱,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就是把犯了罪的人押解到邊遠苦寒之地,圈禁、拘押在一定地域範圍内從事 苦役勞作的刑罰,自漢代延至魏晉,改名“徙”,或叫做“徙邊”,直至清代,“流”、“徙”之刑名仍存,可見膠東人的罵人話兒也很具有些曆史考究。
何苦來
明清話本小說中多處可見“何苦來”這個詞兒,膠東人的口語中也很常見“何苦來”。比如“沒事找事,你這是何苦來呢?”意思是說——你本來可以不管不問,你的關心和殷勤純屬多餘,你本來什麼也不圖,反倒惹了不是。
能矣
膠東人常有如此對話——某人問,你能不能怎樣怎樣,另一個人答道“能矣”,或是“不能矣”。“矣”是一個文言助詞,相當于白話中的“了”,如“困而不學, 民斯為下矣”,“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等等。膠東人至今“能矣”,膠東國學之深厚可知矣。
夜來
膠東話的“夜來”即指昨天,昨晚,這是典型的古語。小時候咱都學過孟浩然的詩《春曉》其中一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裡的“夜來”就是“昨晚”的意思。蘇轼有一首著名的悼亡詞《江城子》,其中“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也是此意。
賓服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古語。膠東話裡問人服不服氣往往便問“你不賓服?”。《史記》載曰“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翟荒 服……”古代——周以前吧,包括周——以天子的國都為中心,向外方圓每五百裡有一“服”,各“服”因距離天子國都的遠近而有不同的納稅、上貢制度。天子國 都四面以外五百裡為“甸服”,此乃天子腳下,王權所及之地,後世叫做“京畿”。甸服外五百裡的區域便是“侯服”,此為諸侯所轄之地。侯服以外五百裡的區域 叫做“賓服”,賓服就有點遠啦,距國都千裡之外,諸侯尚且不及,何況天子,雖然王權不及,但《季氏将伐颛臾》中孔丘言道“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讓遠人自己主動地來歸順、服從,此謂“賓服”。再往外便是“要服”、“荒服”,與本題無涉,恕不一一解釋。
隔山窵遠
“窵”字讀作“diao”,四聲。“窵遠”也屬于古語,意為“遙遠”,現代漢語極少使用。膠東人說的“隔山窵遠”便是對遙遠的加倍形容了——隔着山得遙遠。
敢莫
膠東口語中有“敢莫”一詞,意為“莫非”,一種帶有疑問性質的不太肯定的答話。如某人問“那些東西是給我的嗎?”另一人答道“敢莫是。”現代漢語中幾乎不見這種口語,一般用“大概”、“可能”等詞語代替。很有意思的是,我在杭州、南京等江南一代都聽過當地人有這種口語。
書坊
膠東許多鄉間常把學校叫做“書坊”,孩子去上學說做“上書坊”。古代的“書坊”其實并非是指“學校”,而是指“藏書、出版印刷乃至賣書的地方”。唐末五代乃至有宋一代,藏書館院以及書肆俗語皆曰“書坊”。膠東人把學校叫做“書坊”,乃是對古語“書坊”一詞的含義延伸,但其年代久遠也可見一斑。
膠東地區古地名的遺留:
膠東有許多地名有古語遺留痕迹:明代軍事所置“衛所制”,下設營、堡、寨、墩、台……威海,古名“威海衛”,煙台的奇山千戶所,至今有“所城裡”的地名;威 海地區文登有“文登營”,乳山有“乳山寨”、“海陽所”;煙台地區蓬萊有“登州鎮”、“解宋營”、“安香台子”,芝罘區有“海防營”,“東、西炮台”、 “東南哨”;萊山區有“清泉寨”、“金溝寨”、“南寨”、“北寨”、“望杆墩”、“朱港堡”,開發區有“三十裡堡”、“五十裡堡”、“劉家台子”、“宮家 台子”等等,這都是明清時期的邊防、海防駐軍要地,這些古地名,至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