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時候,我們讨論過音響系統中音源設備的形式,以及未來發展的趨勢,但我們發現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群體和不同發燒觀念,在使用音源這個問題上有很大的區别,但總的來說,音源設備的形式主要有三種:CD播放器(含SACD和藍光機等碟機)、數字播放器(内置硬盤或網絡播放器)以及黑膠唱盤。除此之外,其實還有磁帶幫(卡帶和開盤帶),不過這一類群體不多且小,暫不讨論。針對上述三種形式,業界曾有過一波争論,例如誰将複興?誰将碾壓誰?誰将成為未來的主角?但以今天的情況來看,答案都好像對不上當年所問的問題!
有音響風向标之稱的慕尼黑音響展,我們從那裡感受到了業界發展的趨勢,當中各大廠商新品争相鬥豔,而廠商演示所使用的音源也一直吸引着我們的關注。事實上CD播放器的使用在減少,而數播/電腦和黑膠則占據了半壁江山,這是否就能對CD播放器以及碟機判定死刑呢?
還記得80年代CD唱片和播放器推出的時候,黑膠唱片幾乎慘遭遺棄,很多黑膠唱片在二手市場中大多被賤賣,甚至是按重量稱量來賣,當時的CD市場(不論唱片還是播放器)可謂風光無兩。而曆史再一次重演,CD也因為MP3甚至更高規格的音樂檔案風潮的興起而被重新審視。但不管音樂檔案如何流轉,慶幸的是錄音母帶檔案依然在錄音師的手裡,更多音樂資源通過壓縮規格和唱片發行傳播,微薄的收益依然維持着唱片行業的運作,也讓我們得以聆聽到更多豐富的音樂原創作品。
已經宣布倒閉的HMV唱片
音響發燒其實是對音樂制作源頭的追溯以及對還原過程的執着,一言以蔽之就是“高保真再現”,讓演奏的聲音和音樂高保真地再現給聆聽者。早期很多古典的現場演奏多以模拟錄音直接錄制在黑膠唱片當中,而後期所發行的黑膠唱片大多通過數字音源進行“轉制”,因此自然會存在失真和不純粹。因此舊版的黑膠唱片一直被不少燒友競相收藏,由于這類曆史錄音屬于稀缺資源,價格也被市場擡高。另外,除了開盤帶外,舊版的古典錄音大多以黑膠作為重要載體,即使當今錄音手段再先進,也發現黑膠這個角色依然無可取代,地位難以撼動,複興潮的産生也讓我們對黑膠和模拟錄音有了更多深度的認識和理性的審視。
Klipsch(傑士)黑膠和有源揚聲器
而CD唱片,日常我們也稱為CD光盤,内部信息均為0和1二進制的數字編碼,按照SONY和飛利浦當年的白皮書規格,CD制式均為16bit/44.1kHz,而SACD則為DSD2.8MHz,絕對足夠人耳發燒聆聽的程度。随着音響技術的不斷發展,發燒友的追求逐漸向更高的規格邁進,這些音樂檔案的容量已經超過了CD早年制定的規格和物理存儲,于是音樂檔案和高端解碼開始繞開CD這個傳統的載體,也迎合了年輕發燒友以及數字音源玩家的青睐。
NAD M33流媒體合并機
數字音樂的消費發展,據我們觀察,經曆過有損存儲、無損存儲再到在線播放的階段。在線播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流媒體”,其最大的好處是資源實現了共享,這一切都感謝高帶寬互聯網的普及,讓更高規格的音樂流得以進入尋常百姓家,試想一下如果寬帶還以“電話撥号”的方式來上網,那麼大家手上有再好的資源都難以共享,很多娛樂的方式都會停滞不前。的确,這種全新的獲得音樂資源的方式在不斷沖擊着傳統唱片的銷售,不過值得可喜的是現在在線資源的發展逐漸成熟,很多流媒體的平台都以有償的方式進行運營服務,消費者也逐漸培養出付費聆聽的觀念,這種市場發展是良性的。如果資源都能以有償的方式進行傳播,那麼傳統唱片所受的沖擊則更多轉化為良性的競争和平衡發展的關系。畢竟正如上述所言,目前很多原創的音樂發布途徑依然從錄音室輸出,而在數字錄制為主的今天,CD唱片依然是重要的輸出渠道,因此盡管你發現使用CD播放機的人在減少,但不代表它會消失,因為CD的存在依然有它合理的地方,這一點跟書籍是否會消失的問題很一緻。事實上,實體載體對文化創作者具有更好的保護,但不得不承認的是,CD唱片這種方式可能會不斷減少,置于是否會消失我們不好說,這個觀點還得留給唱片行業去解答。但總來的說,CD唱片的走向最終會影響CD播放機的銷量和發展。
NAD C516BEE CD播放器
不過回顧現今的發燒市場,新生CD播放器的推出在減少,除了上述所說的各方原因外,某大廠停止鐳射頭的生産,導緻核心零部件短缺可能也是其中一方面最直接的原因。不管怎樣,CD隻是音樂的一個載體,目前在南方地區的發燒圈子中依然以CD播放器為主導,據我們了解,發燒友依然以使用CD播放方式居多。而本年我們還觀察到一些新的變化,高端的SACD播放器有所湧現,看來CD和SACD依然備受音樂創作者和發燒友的認可和歡迎。因此作為數字音樂重要的實物載體,CD及SACD目前依然肩負着音樂傳輸的重要使命,未來的發展我們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