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呢?
首先我們看中國古代的城市,上古良渚遺址,東西長1500米左右,南北長1800米左右,周長6公裡多,也就一般是人類步行1小時所走過的長度。
良渚遺址
到了商代的殷墟遺址,其最大的變成已經達到5公裡了,湊巧的是,我們在殷墟的陪葬坑裡發現了馬車,也就是當時已經出現了馬車可以用來代步,而馬車全速走一個小時也就差不多是20公裡。
殷墟遺址
到了漢朝,在胡服騎射的影響下,我們逐漸抛棄了笨重的馬車,直接使用馬鞍,用馬當做代步的工具,漢長安城周長約為25公裡。
漢長安城平面圖
因此,我們初步可以猜想城市的周長一般與當時最快的交通方式1小時所走過的距離相仿。
在此之後,交通方式一直沒有什麼大的變化,直到明清北京城北城周長22公裡,南城周長20多公裡,沒有什麼大的飛躍。
明清北京城平面圖
直到如今,交通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轉變,什麼汽車、地鐵、火車等等迎來了快速發展,今日的城市規模也在不斷的擴大。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在超級城市北京城的五環,在交通通暢的時候,也差不多是汽車所行駛1個小時走過的距離。
北京五環
當然,凡是總有例外,我們曆史上的隋唐長安城,東西距離接近9公裡,南北距離接近10公裡,周長約40公裡,遠遠大于我們今日可以看到的明清遺址城牆,并且現代西安的規模也是近幾年才大過了隋唐長安城。其規模如此之大,不僅僅因為隋唐時期的長安城使世界上的超級帝都,通過絲綢之路與西方有着頻繁的貿易往來,是經濟繁榮的産物,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隋唐長安城最特殊的一種平民居住制度——裡坊制,普通居民的一切日常活動都在裡坊裡面解決,相當于今天一個個功能完善的居住街區,所以可以說隋唐長安是一個集中的具有生活性質的“城市群”。
唐長安城平面圖
因此,城市的大小與當時的生産力、經濟程度、交通城市都有着密切的關系。
城市面積的大小是城市發展在平面上的體現,類似的,城市樓宇的高度是城市發展在立體上的體現,同樣與生産力、經濟發展密不可分。
在電梯的出現以前,世界上建築普遍以3層以下居多,這是因為當時隻能通過樓梯的方式解決垂直交通,當然當時人口居住密度也較低,因此當時的建築普遍較低。
十八世紀西方城市版畫
在電梯出現以後,垂直方向的交通産生了質的飛躍,建築的高度慢慢變得越來越高,并且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各式各樣的電梯普遍用于形形色色的建築之中,因此出現了高層、超高層建築。也就使得城市最中心,經濟最繁榮的區域建築高度越來越高,越往外圍的建築高度越來越低,是一個金字塔形。
現代城市
因此,随着經濟的發展,生産水平的提高,交通方式的改變,城市在平面和立體上的規模都有了擴張的可能,城市的規模也就随之越來越大了。
當然在交通方式發生另一次革命之前,受制于城市交通成本,城市的規模也就是我們今日所能看到的樣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