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遊戲化設計(一):為什麼要遊戲化」中,我們對于遊戲化設計最根本的問題–為什麼要遊戲化進行了探讨。從Dodgeball和Foursquare兩個案例前後比較,發現遊戲化能夠對于用戶參與度、行為動機、習慣培養等方面有明顯的促進,使得産品在設計上能夠更加成功的吸引第一波種子用戶,促成病毒式傳播。本篇中,我們來探讨一下如何向遊戲設計師一樣思考。
一、“假如我是一名遊戲設計師”
像遊戲設計師一樣思考,換句話說,就是站在遊戲設計師的角度來思考你的問題與挑戰。
Jesse Schell在「全景探秘遊戲設計藝術」(The Art of Game Design)一書中,鼓勵任何有興趣成為遊戲設計師的人對自己說出5個關鍵詞,用來表達自己作為遊戲設計師意味着什麼?同樣的,代入到任何想要做遊戲化設計的人,也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我是一名遊戲設計師”,是一種心态,也是一種技能:總有人能夠創造新的遊戲,這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我們未必會系統地思考這一行為,并意識到它是意向可以培養的技能。
像遊戲設計師一樣思考,首先要學會像遊戲設計師一樣看待問題。如果你的目标是吸引更多的用戶訪問你的網站,或者是選出企業最佳員工,又或者是促進公司内部的創新等,你就需要把這些問題當作遊戲來思考:如果參與者正在玩一個遊戲,而你是遊戲的設計者,你會怎麼設計這個遊戲?
這裡延伸兩點:
首先,像遊戲設計師一樣思考并不意味着你需要成為一名遊戲設計師。遊戲設計師所工作的領域需要掌握大量的專業技能(聲音處理、圖像處理、故事叙述等……),這些我們都不需要。
其次,像遊戲設計師一樣思考,意味着你的思考角度有别于遊戲營銷、遊戲玩家等角色。當我們玩遊戲的時候,通常不會思考遊戲的結構。遊戲創造了一種沉浸式體驗,一種被稱之為心流(state of flow)的心理狀态,使得玩家無法自拔并上瘾。但作為遊戲設計師,你需要關注的不是遊戲體驗,而是能夠創造體驗的組成部分,即關注遊戲的框架與結構
遊戲設計師關注的是能夠創造體驗的組成部分,即遊戲框架與結構
二、如何像遊戲設計師一樣思考?1. 以玩家需求為中心的遊戲設計思考
盡管遊戲是為了公司的營收目标所服務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給公司賺錢。但從玩家的角度來看,遊戲隻與TA有關。遊戲設計得讓玩家認為公司的業務是圍繞TA展開的,那麼你就賣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2. 讓玩家感覺到對于遊戲的自主操控權
即對玩家制造一種感覺,讓其不僅僅覺得自己是遊戲的中心,還需要感覺到自己可以做出選擇并獲得結果(也就是有意義的選擇),讓其感覺到自己才是遊戲的操縱者和掌控者。
這些通過用戶自由意志做出的選擇,具有某些實際的意義。這種意義不一定能産生經濟效益,但用戶在意的事物,他的參與度和持續參與意願都會有顯著提升。
3. 讓玩家參與到遊戲中,并持續的玩
我們需要持續思考:如何讓用戶在參與遊戲過程中,感受到“自由自在”的“玩”。這裡包含幾層含義:
二、舉個例子:7-11集貼紙換禮品活動
- 如何讓人們來玩遊戲? (觸達)
- 如何讓遊戲變得更有趣,使玩家持續的玩遊戲(産生興趣)
- 如何使遊戲體驗簡單、容易、流暢,讓人過目不忘 (留存,習慣培養
相信大家都有經曆過類似的活動,便利店、超市、甚至學校的激勵中都會用到。很顯然,這種遊戲化設計是成功的,它能夠讓用戶持續不斷的貢獻到商店的收入中,為的就是達成小裡程碑後的一個自我獎勵(成就或者禮品)。
那麼,利用我們本文的内容,怎麼解釋這類遊戲化設計背後的成功呢?
首先,7-11巧妙引入了全球辨識度高的卡通形象作為貼紙的印花形象(某期活動還會“蹭熱點”,例如hello kitty30周年,專門以hello kitty作為主題卡通舉辦集印花活動),作為玩家,大部分人都會有卡通式的童年,這麼多的卡通人物,總有一款是你終身熱愛的形象。這樣一來,7-11就成功吸引了你的眼球,讓人入店以後想一探究竟活動内容是什麼。(以玩家需求為中心的遊戲設計思考)
其次,活動有一個收集期限,你想什麼時候買都行,隻要在時間範圍内達成,就有獎勵。另外,貼紙的獲取來源也非常廣泛,基本大部分商品都能獲取貼紙,玩家可以在時間上、購買商品上都有自主的選擇權,這讓用戶有很高的活動參與意願。同時,商品大部分都能獲取貼紙,這讓用戶不用耗費時間去研究索然無味的活動規則,購買一次就懂,極大降低了用戶的體驗門檻。
最後,集滿XX貼紙獲得指定禮品或現金券,這種巧妙的“關卡”(打怪升級)的設計,能夠讓用戶階段性的獲取成就,一些特殊周期的活動獎勵是系列磁鐵,能滿足用戶的社交需求,促進分享裂變,這就是“讓玩家參與到遊戲中,并持續的玩”。
7-11集貼紙換禮品活動圖
如何能夠吸引用戶長期參與?如果你做到了這些,就不僅僅是以企業後者業務的角度考慮問題,而是真正做到了像遊戲設計師一樣思考。
作者:黎靜妤,現任凡泰極客運營總監,多年産品及運營實踐經驗。認同遊戲化理念,理論 實踐用戶增長新思路;公衆号:遊戲化試驗田。
本文由 @ViWaViWa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