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什麼是“積善”,什麼是“積不善”呢?積善,便是積累善緣的意思。而積不善,就是積累孽緣的意思。善緣有多大的積極影響,孽緣就有多大的消極影響。
在這個世界,積累善緣太難了,而積累孽緣,每時每刻都能做到。為什麼向善如此艱難,而向惡如此容易呢?
我們常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同樣的道理,由善入惡易,由惡入善難。人類的天性,容易讓他們走向奸惡的一面。如此,孽緣就不可避免了。
一個人變壞了,問題不大。當他影響到身邊人,也讓身邊人變壞了,那整個家庭,就隻能走向衰落了。所有的“積不善”之事兒,都是人本身造成的。
一個家庭,隻要出現了這些“不吉”的東西,說明家道,要開始中落了。
一、出現了“戾氣”。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人有戾氣,則邪祟侵入。人有正氣,則邪祟難侵。
戾氣這種東西,說到底,就是急躁和暴戾之氣。急躁到了一定的程度,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會越來越差。暴戾到了一定程度,人心就會變得狠辣起來。
當全家人都有戾氣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夫妻雙方會吵來吵去,兄弟姐妹之間也會反目成仇,就連孩子和父母,都會翻臉不認人。
有一位國學大師認為,戾氣,是一切“惡”的源頭。不讓周身的戾氣沉寂,戾氣就會影響人之思想和性格,讓人變得兇狠無情起來。
特别是在生活節奏極快的今天,每個人都活在物欲橫流的世道當中,無時無刻都承受着極大的壓力和痛苦。如此下去,戾氣就會越來越多。
有一個不好的現象就是:作惡的人不減反增,悲劇也屢屢出現在新聞當中。這,值得我們好好反思。
二、出現了“锱铢必較”的心理。
小時候,就聽身邊的老人說:“一家人生活,低頭不見擡頭見,何必計較那麼多呢?也不見得你計較赢了,就能賺到多少錢,還會傷了一家人的和氣。”
老人的話,那是很有道理的。我們總跟家人斤斤計較,能夠得到什麼呢?啥都得不到,了不起滿足了内心的虛榮感。到頭來,家庭會成為一盤散沙。
你跟我計較,我也跟你計較,他又跟你我計較,如此循環往複,永無止境,那親人之間,就會滋生出無法緩解的矛盾。所謂“計較如淵,寬容如海”就是這個道理。
計較,會讓人産生執念,從而堕入深淵。寬容,會讓人産生和藹可親的氣息。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各方都真心相待,安守本分,那“積善之家”就有雛形了。
要想抑制“锱铢必較”的心理,就隻有一個做法,那就是跟現實的一切“妥協”。跟歲月妥協,跟身邊人妥協,跟自己妥協,跟萬事萬物妥協。
妥協,不是退讓,也不是懦弱,而是一種“善意”。心若向善,福澤将至。
三、出現了“不勞而獲”的家風。
當下,賺錢變得越來越難。所以,找不到工作的孩子多了,失業的中年人更多了。慢慢地,他們會變得沒有鬥志,懶惰起來。
孩子從自謀出路,到啃父母的老。中年人,從開源節流,到坐吃山空。這些人都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一夜爆紅,一夜暴富。
說實話,除非背景特别厚,靠山特别硬,否則,想要一夜爆紅,或者一夜暴富,那不過是“天方夜譚”罷了。
試想,如果每個人都一夜成名,那又有誰去吃苦,又有誰去幹活呢?所有“不勞而獲”的想法,到最後,害慘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以及子孫後代。
長輩希望不勞而獲,孩子肯定也希望不勞而獲,充滿不勞而獲的風氣,家庭又怎麼可能變好呢?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就是這個道理。
做個腳踏實地,穩重勤奮的人,再不濟,也能讓自己和家庭,安穩一生。
四、出現了“固執守舊”的觀念。
太過于固執,人就變得死闆了。太過于守舊,人就隻能被生活給淘汰了。随着曆史的發展,與時俱進,把握時機和潮流,才是做人的真相。
“與時俱進”這四個字,那是很難做到的。為什麼呢?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的教育,不論是家庭的教育,還是學校的教育,都是偏向于守舊的。
也就是說,父母和老師,因為都是打工人,所以他們隻能教給孩子書本上的知識,或者打工的思維。這個時候,打工人的數量就多了,勞碌命的人也數不勝數。
身為長輩,不論我們是否有成就,都要記得一個道理:不要讓孩子的思維固化,也盡量不要讓自己固執的思維,去影響孩子的選擇。
有些時候,要想“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父母就需要有“放手”的勇氣。
抛棄一些固執的念頭,從自己開始,做個“懂得變通”的人,那子孫後代和家庭,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文/舒山有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