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流入和人口增長?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尤方明 北京報道,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人口流入和人口增長?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人口流入和人口增長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尤方明 北京報道
從2021年人口數據來看,長三角地區“少子老齡化”現象頗為突出。
具體來看,上海、江蘇的人口自然增長率均為負數,浙江人口出生率為1978年以來的新低,安徽出生人口也呈明顯下降趨勢。而長三角三省一市的老齡化程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這使得這一地區需要積極應對人口的變局。
8月18日,上海市政府批複同意《上海市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2—2035年)》,提出2025年建成不少于17.8萬張養老床位,其中護理型床位占比不小于60%。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健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時表示,經濟社會發展是緻使生育意願降低的重要因素。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的前沿陣地,生育率持續走低是正常現象。
“在經濟欠發達時期,人們期待生育子女以補充家庭内部的勞動力資源,從而慢慢擺脫貧困問題。而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人們對于家庭及子女的認識産生了轉變,多生子女成為非經濟理性的行為,反而是對于個人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李健指出。
受訪專家指出,長三角地區應對“少子老齡化”的重要舉措在于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切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以産業轉型升級與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抓手,促使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型;同時完善“一老一小”服務體系,推進幼有所育、老有所養。
不過,整體來看,長三角的三省一市在2021年均呈現常住人口增長的态勢。在這背後,人口流入成為“關鍵抓手”,對于延緩老齡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少子老齡化”趨勢加深
2021年,上海常住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92‰;江蘇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2‰。浙江人口自然增長率雖為正數,但出生率為6.90‰,是自1978年以來的新低。
安徽并未公布202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數據,但出生人口亦不樂觀。2021年9月,關于《安徽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的說明提出,安徽出生人口連續4年減少,2017年至2021年出生人口分别為98.4萬、86.5萬、76.6萬、64.5萬、53萬(預測),年增長率為-12.1%、-11.4%、-15.8%,-17.8%。
《2021年安徽省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2021年,安徽共出生51.58萬人,甚至低于此前預測數據。
是什麼造成整個長三角的人口格局逐步變動?
江蘇省統計局提及三個因素:一是育齡婦女人數大幅減少。大部分育齡婦女的生育集中分布在 20-39 歲之間。江蘇省20-39歲女性人數,2000年和2010年分别為1305.15萬人、1273.90萬人,10年僅減少了31.25萬人;2020年為1126.52萬人,比2010年減少了147.38萬人;2021年初步測算為1115萬人,繼續比上年減少11萬多人。
其次,是婦女初婚年齡不斷推遲。随着時代的發展,江蘇女性平均初婚年齡穩步遞增。女性平均初婚年齡 2000 年為 23.22 歲、2010年為23.76歲、2020年為29.66歲。随着初婚年齡的不斷推遲,女性的生育同步延後。
第三是女性受教育程度大幅提高。2020年江蘇高校(本、專科及研究生)在校生近一半是女性,接近110萬人,比2010年增加了30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90萬人。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對自我職業的期望越高,生育與就業的沖突越大,生育孩子的成本也越高,因此,具有較高文化程度的女性傾向于少生孩子。
“在未來一段時間内,這三種因素将會持續影響着江蘇省的出生人數。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也對部分年輕人的婚育安排産生一定影響。”江蘇省統計局稱。
男女生育年齡推遲,在安徽亦有體現。2021年,安徽省結婚登記平均年齡為33.31歲,初婚平均年齡分别為男31.89歲,女30.73歲。伴随初婚年齡推遲的是結婚登記量的下降,近5年,安徽全省結婚登記量由2017年的67.3萬對下降至2021年的42.1對。
多位受訪專家表示,全面兩孩政策雖曾帶來出生人口的短暫反彈,但政策效應基本釋放完畢。生育、養育、教育成本逐漸增加,尤其在長三角地區更顯高昂,抑制了人們的生育需求。三孩政策及其配套措施的出爐固然是積極信号,但恐怕難以在短期内扭轉生育率下行的趨勢。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與少子化相伴而行的是老齡化。
2021年,長三角地區的老齡化程度均呈現較高水平。當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8.9%,而上海、江蘇、浙江的該項數據分别為23.4%、22.15%、19.1%;安徽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15.4%)也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4.2%)。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人口學系主任楊凡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導緻生育率降低,年輕人口比例減少,進而造成底部老齡化;另一方面,由于人均預期壽命較高,老年人口增加造成頂部老齡化。兩項因素綜合作用,使長三角地區的人口老齡化水平較高。
以産業為抓手招引人才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7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積極生育支持措施的指導意見》,于财政、保險、住房等方面提出20條積極生育支持措施。
對于老齡化形勢嚴峻的長三角地區而言,如何應對人口變局,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華東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表示,要進一步提升生育意願,關鍵在于三點。第一,應加大對于生育子女家庭的财稅支持力度;第二,在托育及學前教育階段,應督導機構承擔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對孩子學習、生活施以更全面的照料,減輕家長負擔;第三,在初等、中等教育階段,應秉承多樣化、個性化的人才選拔方式,同時探索職業教育改革,破除“唯考試論”“唯分數論”的觀念。
在發展普惠托育方面,蘇州經驗已獲國家層面肯定。2022年1月,蘇州衛生健康委黨組書記、主任盛樂出席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他介紹稱,蘇州優先支持社區、單位與幼兒園提供普惠托育服務,打通“最後一公裡”。同時對已經備案的社會辦普惠托育機構,給予每個托位一萬元建設資金補助和300-800元/月的運營補助。截至2021年底,蘇州共有3.2萬個托位,每千常住人口擁有托位數2.52個。
“一老一小”中,目前3歲之前的嬰幼兒托育機構正在快速建設,而已經具備相當數量的養老機構,則需要進一步提高質量。
關于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楊凡提出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制度,加快建設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健康養老服務體系,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大力發展老年教育。
曾剛則強調可在長三角地區試點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改革,同時以政府組織的形式鼓勵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傳遞學識經驗,使低齡老人能夠發揮餘熱。
“長三角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較早,在養老服務方面已積累一定經驗。但也要看到農村等偏遠地區的老齡事業發展相對滞後,應使醫療服務與社會保障網絡進一步延伸。”曾剛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長三角三省一市在2021年均呈現常住人口增長的态勢。其中浙江增長的幅度最大,較2020年末增加72萬人。
李健分析稱,長三角地區生活居住成本固然較高,但豐富的工作機會與相對優渥的薪資水準,是吸引人口尤其是高素質人才流入最為關鍵的因素。
“此外,長三角多個城市也在近年推出了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進計劃以及落戶政策。譬如上海于2021年底提出,在五大新城和自貿新片區,将試點符合條件的應屆研究生畢業生直接落戶政策。”李建說。
這被認為是一個重要的信号,長三角已經開始将人口流入作為“關鍵抓手”,以進一步改善自身的人口結構。
李健指出,未來長三角地區想要留住人才,重要的是把握“人随産業走”的主線,加快産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尤其是區域内一些欠發達的城市,要以新型城鎮化為主要抓手,使本地年輕人在故鄉擁有施展拳腳的機會;此外要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既要放開落戶限制條件,也要從住房等維度夯實對于外來常住人口的社會保障。
楊凡表示,長三角地區的流入人口以勞動年齡人口為主,一定程度上會緩解老齡化狀況。但是,人口長期均衡發展不能依賴于此。随着人口形勢的發展,全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都會減少,人口結構都會趨于老化,單純依靠地區外年輕勞動力的補充是不可持續的。更重要的是一方面積極開發人力資源,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高勞動生産率,另一方面為老齡社會的各項保障做好準備。
曾剛認為,更多人口向城市和城市群集聚是必然趨勢。首先,應讓用人單位在人才招引方面發揮主導作用,使人才與城市主導産業更為契合;另外,長三角地區作為主要人口流入地,應探索對于人口流出地的橫向财政轉移支付制度。
更多内容請下載21财經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