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公攤面積絕對是購房者最頭疼的一個問題。如果不了解公攤面積盲目買房在同一個小區買同等價位和面積的房子最後都能買虧。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聊一聊公攤面積的那些事。
說到公攤面積大家都會說置業顧問可以給你專業的解答,但是實際情況并不是這樣,置業顧問口中所謂的公攤率和得房率其實是一種誤導,不信我們就來舉個例子:
假設一套房子套内面積80平米,公攤面積80平米,那麼建築面積就是100平米,得房率是80%,公攤率是20%。如果是計算公攤系數那就是20/80=25%。公攤率和公攤系數相差5%,一個20%,一個25%一定是20%的聽着更讓人舒服容易接受吧。
再舉個例子:套内面積60平米,公攤面積20平米。公攤率為25%,公攤系數為33.33%,這一下差了8.33%。也就是說當房子的公攤系數越大的時候,轉化到公攤率可以更大程度的降低比例。但是公攤率并不能很直觀的反映公攤的占比情況,因為公攤面積本身就就加在了分母當中。
所以說我們要學會公攤系數的計算方式才能更直觀的了解我們所買房子的公攤情況。因為我們買房子應該買套内面積,所以要用公攤面積除以套内面積才能反映其中的占比情況。
再說說同一個小區當中如何判斷哪一個買的劃算。首先我們說根據置業顧問的數據自己可以判斷公攤和建築面積的情況。但是我們買房子的也不難發現,有些戶型上面所寫的面積是有區間的,這是怎麼回事。比如某個戶型,在模型下标注面積約120-124平米。這個時候置業顧問會告訴你這個戶型大緻就是這個樣子,至于不同樓棟的面積會有差異。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同樓棟的這個戶型并不是大緻一樣,而是一模一樣。相差的面積其實是差在公攤面積上了。所以如果我們不注意,誤以為面積大的房子真的寬敞一些那就買虧了。以4平米來說算在北京上海也得多花幾十萬了吧。
對于同一個小區的房子來說,除去本樓自身體的設備用房之外,額外的分攤面積都是相同比例的。而我們可以看在眼裡的公攤面積包括商住樓和純住宅樓的區别。帶有底商的樓公攤面積一定大于同等戶型純住宅的樓。兩梯三戶的樓相比兩梯四戶的樓來說大概率公攤面積要大一些。多單元的樓公攤面積要相比獨棟單元的樓公攤面積小一些。如果記住這幾點,在買房的時候就可以較精準的定位到一個公攤面積相對小的房子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