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曆史文化的象征。寺廟名勝古迹多在山水靈秀之地,因此往往是人們的遊賞之所。
寺廟這種獨特的建築集中顯示了中國傳統的祭祀文化,不僅是中國古代物質文明的載體,也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載體。
國家文物局前後共列出七批,429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作為古建築的中國寺廟就達1088處。中國縣一級行政單位有2千多個,以此做個簡單的平均,每兩三個縣就有一座寺廟是文保單位。充分說明中國寺廟不僅數量衆多,而且含金量很高。
中國寺廟不僅是典雅輝煌的建築,還有神采奕奕的造像、壁畫等精湛的宗教藝術品,保存了許多國寶級的文物和碑刻,堪稱中華民族古代文明中最精華的重要組成部分。
很多人的家鄉都有自己引以為榮的寺廟,但卻不知道這寺廟的功能?很多人也都慕名參觀過很多名山古刹,走馬觀花一番卻沒能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甚至發出不過如此的感歎。如何才能做到不虛此行呢?
▲山門
進了山門就會見到一整塊的牆壁,上面塑有龍或寫有大字的佛,這個就是“照壁”,用來對寺院的全景進行隐蔽,寺院需要幽靜的環境。
▲照壁
繞過照壁就到了院子的大門,大門一般以中軸線方式在正中,分為三個門,中間這個門是正門,兩邊是偏門。
古時普通人隻走偏門,正門是給重要人物走的,一般隻在大法會的節日中才打開。古代的規矩是從左邊門進時先跨左邊腳,從右邊門進時先跨右邊腳,進院子的方式是以順時針繞建築走動,不得從中軸線直奔目标,也不得大聲喧嘩。這是官家宮廷的規矩,傳下來有幾千年了。
▲山門殿
山門殿:許多寺院将山門建成殿堂式,叫“山門殿”。
進寺院時,走哪個門就看你在那個門的位置了,一般不走中間門,而走邊門,表示謙卑、不功高我慢。你在左邊就走左門,先邁左腳;在右邊就走右門,先邁右腳。進寺禮拜一般以順時針方向走,因為在古印度以順時針右繞為吉祥。
這個大門内部就是“天王殿”,中間面對的是“未來”的佛——大肚子的彌勒菩薩,他是我們未來修行必定成就的榜樣,在左右兩邊,是佛經故事裡經常提到的“四大天王”,它們代表了地、水、火、風,喻意着未來風調雨順的願望,彌勒菩薩像的背後,有一個金甲的将軍像,他叫韋陀菩薩,是佛經故事中的護法武士,在這有國泰民安的喻意。
天王殿的彌勒菩薩總是對着院外笑的,這是笑迎外來客。而韋陀菩薩卻是對着院内嚴肅的手持兵器。這是說寺院雖然是以慈悲為懷,但對内是有嚴格規矩的,這樣才能做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四大天王,喻意為物質世界的四種基本自然狀态,它們以地的堅硬、水的柔軟、火的熱炎、風的運動來表達物質,隻不過這裡拟人化了,從手上拿的不同東西可以看出他們的性質。我們常聽小說裡講的“四大皆空”,就是指這物質的四個狀态,而“空”是指佛教大乘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法義。這個天王殿實質上是個宣講物質條件的大殿。
東方持國天王: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琵琶可以調音,取諧音)
南方增長天王: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因寶劍鋒利,取諧音)
西方廣目天王:掌紫金花狐貂一隻,(白鼠)手拿龍或蛇 ,職“順”。(貂皮摸着手“順”,取諧音)
北方多聞天王:掌混元珠傘一把,職“雨”。
天王殿的兩邊各有一樓,那是鼓樓和鐘樓。
古代小寺院隻設寺鐘沒有鼓,隻有國家的大寺院才許可鐘鼓齊備。進寺院萬不可以去随意動鐘鼓(許可的是另外),鐘鼓法器是集合大衆和報時的工具,鐘鼓聲一亂,寺院的次序就亂了。
東為鐘樓,西為鼓樓,二樓相對,一般早晨先敲鐘、以鼓相應;傍晚則先擊鼓,以鐘相應。
大雄寶殿,幾乎所有的寺院都有,這是寺院裡最重要的大殿,是寺廟中心主體建築。
由于佛教的起源與釋迦牟尼這位創始人有直接關系,所以他以現代佛教的頭一位僧人被人們紀念。大雄寶殿之所以用“大雄”之稱,主要是對佛陀的尊仰,把他稱為人間真正的大丈夫。
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萬有的意思;“雄”者,是攝伏群魔的意思。因為釋迦牟尼佛具足圓覺智慧,能雄鎮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稱他為“大雄”。寶殿的“寶”,是指佛法僧三寶。
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寶殿就是正殿,也有稱為大殿的。大雄寶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築,也是僧衆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寶殿前大院正中擺放着一個大寶鼎,通常刻有該寺寺名。其北則擺放有燃香供佛的大香爐。殿前各有旗杆一對,旗杆頂部各有一個幡鬥,有的還設一對雕龍柱或一對玲珑塔。殿内佛像前張挂着許多經幡、歡門及各種法器,使大雄寶殿顯得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一般殿堂為三開間,大雄寶殿則為九五開間,象征如同帝王的“九五之尊”。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有一、三、五、七尊不同。
大雄寶殿中的釋迦牟尼佛像主要有三種造型姿勢:
▲第一種:坐佛。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直伸下垂,名為“成道像”。
或者:左手橫置左足上,右手各上屈指作環形名,這是“說法相”。
▲第二種:立佛。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伸,這名為“栴(zhān)檀(tán)佛像”。意思是佛祖施“與願印”。(你的願望可以實現)
▲第三種是卧像。釋迦牟尼涅像。釋迦牟尼入寂前向衆弟子最後一次說法像。卧像四周大多塑有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像。
橫三世佛:這裡的“世”指三個空間世界,以其同時存在,所以叫“橫三世”。 左手持缽(表示盛甘露),右手持藥丸的藥師佛(東);釋迦牟尼佛(中);阿彌陀佛(西)。
豎三世佛:這裡的“世”,指因果輪回遷流不斷的個體一生中存在的時間。三世指過去(前世、前生)、現生(現世、現生)、未來(來世、來生)三世。在佛像中的位置是:正中為現在佛,即釋迦牟尼佛。左側為過去佛,即燃燈佛。佛經說他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故得名。亦說釋迦未成佛時,燃燈佛曾為他“授記”,預言将來成佛的事。右側為未來佛,即彌勒佛。彌勒是釋迦之後将為佛。佛經講他将繼承釋迦的佛位而成佛,所以叫未來佛。
三身佛:“三身”指三種佛身。盧舍那佛(“報身佛”,指經過修習而獲得佛果之身,左)、毗盧遮那佛(“法身佛”、大日如來,指體現了佛法的佛本身,中)、釋迦牟尼佛(“應身佛”,指佛為度脫世間衆生需要而現之身,特指釋迦的生身,右)。
五方佛:阿閦佛(東)、寶生佛(南)、大日如來(中)、阿彌陀佛(西)、不空成就佛(北)。
過去七佛:迦葉佛、拘留孫佛、屍棄佛、毗婆屍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由東至西)。
淨土宗寺院也有在主殿供阿彌陀佛(坐像)或接引佛(立像)的。
大雄寶殿的左右兩旁一般是十八羅漢,左九尊右九尊。羅漢是對古代有成就的僧人的稱呼,他們都是在佛經中被提到過的,由十六羅漢加二尊者而來。他們都是曆史人物,均為釋迦牟尼的弟子。
大雄寶殿内的背後多供奉觀音菩薩,稱海島觀音,左右善财童子和東海龍女。觀音大士身後配有羅漢或者三十二應身圖。
釋迦牟尼佛的背後,也有供奉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他們也是經常以向佛陀提問者的方式出現在佛經中的,他們是為了弘法需要而化身的“聖僧”,也是僧人的一種。文殊騎獅子,普賢騎六牙白象,觀音騎龍。
通觀大雄寶殿内部,塑像表現的全是佛教僧人的形象,可以把它看做是個出家僧人的殿堂,全寺出家僧人每天的早晚念誦功課就是在這裡做的。
大雄寶殿的後面是“三聖殿”,這是淨土宗修行“西方淨土”的三位佛菩薩,中間是阿彌陀佛,一邊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這也是以佛經裡的描述所塑造。
三聖殿是淨土宗的大殿,由于大多數漢地寺院都修淨土宗,所以也都造有三聖殿。為什麼都要在大雄寶殿後設三聖殿呢,為什麼不是在大雄寶殿前?因為這西方淨土一說,是個“法”,它是從佛陀口中化現出來的修法,沒有佛陀和僧人的演說就不會有佛法,所以它隻是設于僧人之内的教育,不能獨立于僧人之外存在。
三聖殿的後面,還會有藏經樓藏經閣和禅堂,它們也是演示佛法的空間。由于藏經樓是收藏大量經書的圖書館,禅堂是僧人坐禅修行的地方,都要求防火、防吵鬧,所以這裡是不太會向外開放的空間。
中軸線的大殿群,是代表佛教主幹的理趣意味,把佛、法、僧這三寶的地位做了建築和塑像的定位,以形象化的手段向民衆宣揚了佛教的教理和團體内部結構,并同時照顧到僧人居住修行的空間需要。
一些次要的補充性内容被安置于大殿兩邊的偏殿中。如祖師殿,是供奉本寺法脈傳承祖師像的,也有把觀世音菩薩和地藏菩薩分别立上偏殿的,總之是各寺有所區别。
大殿的東邊配殿,一般是伽藍殿。
伽藍,就狹義而言,指伽藍土地的守護神。廣義而言,泛指所有擁護佛法的諸天善神。依《七佛八菩薩大陀羅尼神咒經》所說,佛教伽藍神是保護伽藍(寺廟)的神。佛說有十八神保護伽藍,即美音、梵音、天鼓、歎妙、歎美、摩妙、雷音、師子、妙歎、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中國自唐、宋時,禅宗道場已有供奉伽藍神的風俗。
《釋氏要覽》雲:“寺院既有十八神護,居住之者,亦宜自勵,不得怠惰為非,恐招現報耳。”然而世界上的伽藍道場無數,如何隻有十八神而能遍守護呢?該書又雲:“一切神皆有無數眷屬,即是分任守護也無妨。”
近世以來,中國佛教界常以關帝(關羽)為伽藍神。相傳隋代天台宗的創始者智者大師,有一次曾在荊州的玉泉山入定,于定中聽見空中傳來:“還我頭來!還我頭來!”的慘叫聲,原來是關羽的頭被敵人砍下來,其憤恨不平,到處尋找自己的頭。智者大師反問:“您過去砍去他人的頭無數,您今日怎麼不去還别人的頭?”并為其講說佛法。關羽當下心生慚愧,而向智者大師求授三皈五戒,成為正式的佛弟子,并且誓願作為佛教的護法。
從此以後,關羽這位千餘年來極受國人敬重的英雄人物,就與韋馱菩薩并稱佛教為寺院的兩大護法神。伽藍菩薩為右護法,韋馱菩薩為左護法。
大殿兩邊廂房的住人,也體現了寺院内部的組織原則和結構。
寺的左右兩邊古代叫做“東單”“西單”,東單住外來流動僧客,西單住内部僧人,還有方丈院,屬管理層。所以西單所屬的廂房建立有庫房,而東單會設立會客廳的客堂。另外僧人食堂又叫“五觀堂”也相應設立在廂房邊,還有“上客堂”做為特殊客人的臨時住所。
在最後,可能還會有塔院。
這是設在寺院後門的骨灰安置點,僧人圓寂火化後就在這裡安葬。有一類不放骨灰的佛陀紀念塔,多高達七層樓,可以上去遠眺,也不一定建于寺後,更多是在寺中、寺前位置,這要看全寺的風水面貌而定。
總言之宋代以後,漢傳佛教寺院的建築平面逐步模式化,形成了“伽藍七堂制”。即:佛寺通常坐北朝南,沿山門南北中軸線,保持一定的距離修建若幹殿堂,殿堂建築大緻按以下順序排列:山門殿―彌勒佛殿―大雄寶殿―本寺主供佛殿―法堂―藏經樓(閣)。配殿和附屬設施是分布在中軸線東西兩側對稱建造的次要建築,通常由鐘樓(東)、鼓樓(西)、伽藍殿(東)、祖師殿(西),以及客堂、禅房、齋堂、寝堂、浴堂、寮房、西淨(衛生間)、放生池等組成。寝堂等生活設施按内(出家人)東外西(居士、施主)的原則安排。這樣,寺院就成了一組規模宏大而排列有序的建築群。
通過以上這些圖片加文字,普及了一些寺廟的基本知識。寺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有更多的了解,還需要身體力行的學習。
我不是尚書
生活要注意細節。同樣智慧的結晶也是來自于細節。
【學國學網】一個有視角的國學傳播平台。
微信公衆号【學國學網】ID:lexueguo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