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玩實驗室作品
首發于微信号 酷玩實驗室
微信ID:coollabs
2400年前,古希臘“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發現有這麼一種疾病,患者身體上能摸到一個硬實的病竈,病竈中心還會向周圍伸出螃蟹腿一樣的分支。螃蟹腿走到哪裡,哪裡就像被蟹鉗夾着一樣疼。
并且,病竈一旦成形,幾乎沒有任何醫治手段能阻止其肆意“橫行”。
在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出現以前,這種“骨頭”長在外面、舞動鉗子、橫着走路的生物,一直被視為怪物。
于是,希波克拉底将這種疾病命名為Karkinos,希臘語的意思是“螃蟹”。
300年後,古羅馬哲學家塞爾蘇斯用拉丁語彙編百科全書時,将希臘單詞Karkinos譯為拉丁文cancer。
cancer成為日不落帝國的的舶來詞之後,為世人所知。
這一英文單詞,除了代表螃蟹、巨蟹座之外,還有個更為現代人所熟知的翻譯——癌症。
直到今天,影像學上仍将“蟹爪樣病變”作為鑒定乳腺癌、肝癌、胰腺癌、甲狀腺癌等惡性腫瘤的重要指征之一。
古往今來,國内、國外的癌症研究機構、協會、醫院,各種徽章上,都能看到一柄利劍刺穿螃蟹的圖案。
第一個殺死這隻“螃蟹”的人,必将青史留名。
2000多年抗癌曆史,勇士雖多,獲得全球認可的進攻卻僅有三次:
第一次,1899年放療治愈了第一例皮膚癌患者。從此,人類邁入放化療時代。
第二次,1997年第一款靶向藥物問世,開啟靶向治療時代。
第三次,2008年全球第一款腫瘤疫苗獲批,正式進入了免疫治療時代。
第0次和第1次中間隔了2000年。第1次和第2次中間,不足100年。第2次和第3次,僅僅10年。
樂觀主義者認為,從趨勢上看,人類将全面戰勝癌症。
尤其是預防肝癌的“HBV疫苗”和預防宮頸癌的“HPV疫苗”普及之後,更加堅定了人類戰勝癌症的信心。
2019年,就有人大代表提議将“宮頸癌疫苗”納入醫保。不論該提議何時會通過,輿論場上,已經不再談癌色變。臨床上,曾經被“妖魔化”的癌症,被進一步“普通化”。
去年6月,國内批準了首個CAR-T藥物。也就是網上熱議的“120萬一針的抗癌疫苗”。
吐槽價格之餘,在越來越多的人潛意識中,癌症已經從“醫療能力範圍”内的不治之症,變成了“自己能力範圍”是否要“治”的疾病。
今年10月中旬,德國一家醫藥公司新聞報道中表示“癌症疫苗2030年或将問世”。
注意,這不是“某某癌症疫苗”,而是“癌症疫苗”。
消息發出後,全球網友雖然依舊懷疑自己的能力範圍,但是對醫療能力信心大增,樂觀地相信“隻要人人接種,2030年之後,癌症就會消失”。
可是,事實上:
療效顯著的“肝癌疫苗”和“宮頸癌疫苗”,并不是真正的“癌症疫苗”!
120萬一針的“天價疫苗”,也不是神藥!
2030年或将問世的“癌症疫苗”,即便是免費普及,也無法根治人類的癌症!
人類,或許永遠也無法徹底殺死這隻“螃蟹”……
即使你很有錢、很有名,也不能例外。
01
癌症一視同仁
1991年5月25日,香港電影《赢錢專家》正式上映。劇中,林正英飾演二叔,吳孟達飾演三叔。這是林正英和吳孟達合作的唯一一部“鬼片”。
90年代,是屬于林正英的僵屍片時代。也是屬于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時代,當時的吳孟達,是周星馳的“禦用配角”。
《赢錢專家》播出這一年,名滿江湖的林、吳二人,虛歲都是40歲。
1997年11月8日,陪着幾代人度過童年的“僵屍道長”林正英,因肝癌晚期,無藥可治,在香港九龍聖德肋撒醫院去世,享年45歲。當時正在籌劃拍攝的《僵屍道長Ⅲ》,因此而中止。
2021年2月27日,香港“配角之王”吳孟達,因肝癌,在香港仁安醫院去世,享年69歲。去世前兩周,吳孟達出演的功夫電影《少林寺之得寶傳奇》剛剛上映。
癌症,不等人,也不挑人。
内地的“配角之王”傅彪,比吳孟達早去世16年,同樣因為肝癌,享年42歲。
2018年搖滾歌手臧天朔、2019年香港演員李兆基、2021年音樂人趙英俊……都因為肝癌去世。
而早在1981年,全球第一款“肝癌疫苗”,就獲得FDA上市批準。盡管當時的疫苗是從人的血液中提純制取,價格昂貴。但對于當紅藝人來說,完全支付得起。
不過,民間所謂的“肝癌疫苗”,多少是帶着點理想主義。準确來說,應該稱之為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簡稱乙肝疫苗。
乙肝疫苗,針對的是乙肝病毒,并非肝癌本身。
盡管醫學證明,70—80%的肝癌與乙肝病毒有關。但,另外20—30%原因,酒精、地溝油、黴變的食物、藥物濫用、輻射……也都能引發肝癌。
接種了乙肝疫苗,并不能保證人不得肝癌。
當然,不得不承認,乙肝疫苗的問世,是人類抗癌史上的重大成果。尤其是對于中國,貢獻更為重大。
由于乙肝病毒傳播、人均酒精攝入增加、飲食安全問題……等等原因,1992年,全國乙肝病毒攜帶者約1.2億人,占全球總量的1/3,全球排名第一。
由于存量龐大,中國一直是全球新發肝癌病例最高的國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算,2020年全球肝癌新發病例約90萬。其中,中國超過41萬,占比約46%,排名世界第一。
巨大的“市場”,早就吸引了全球各個醫藥公司入局。尤其是針對乙肝疫苗的研發,成為了重頭戲。
1986年,美國默沙東通過酵母細胞研制出第一支重組rDNA乙肝疫苗。同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等單位研發的血源乙肝疫苗也正式投産。
隻是,中國研制的是相對“古早”的血源乙肝疫苗,以乙肝大三陽患者的血漿為原料,需要大量采血,無法保障穩定供應。并且受制于手工作坊式的生産條件,操作人員也有感染的風險。
相比之下,默沙東的基因工程疫苗,從培養酵母菌、收獲酵母細胞、純化抗原等一系列操作,都在流水線上完成,效率高、供應更穩定。
為了控制乙肝蔓延,衛生部考慮引進默沙東的乙肝疫苗,同時推進國産自主研發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項目。
當時,默沙東給出的報價是1000萬美元。并且,提出要求:隻轉讓生産線,不包括技術專利。
但中方給出的答複卻是:如果不轉讓技術,生産線賣一分錢,中國也不要。
說這句話的底氣在于,1988年國産血清乙肝疫苗已經實現量産。并且,相對于國外疫苗高達1000元的接種成本,國産疫苗100元,具有明顯的價格優勢。
畢竟,當時城市普通職工月收入還不足100元。咬一咬牙,能打得起國産。咬很多次牙,也打不起進口疫苗。
同時,國際醫藥巨頭史克必成蠢蠢欲動,也要進入中國市場。默沙東如果再不放低姿态,将失去全球最大市場。
因此,1989年,默沙東“以人道主義國際合作的名義”,将乙肝疫苗技術專利以700萬價格賣給中國。
3年後,承接默沙東技術的深圳泰康生物公司成立。1993年,國産的第一支重組rDNA疫苗問世。
2005年兒童節,全國新生兒進入免費接種乙肝疫苗時代。
就這樣,在競争和博弈的過程中,全球的乙肝防治進入平價時代、免費時代。
2006年,“香港天王”劉德華宣布義務擔任中國乙肝防治宣傳大使,并公開表示自己也是一個乙肝病毒攜帶者,隻要注意飲食,合理安排作息,就能和病毒共存,就不會傳播給身邊的人。
因乙肝疫苗普及,乙肝病毒造成的肝癌大幅減少。因公益宣傳,整個社會對乙肝病毒攜帶者的“歧視”也越來越少。
樂觀點,也可以說,我們戰勝了乙肝病毒。
但是,我們并沒有真正戰勝肝癌。
同理,所謂的“宮頸癌疫苗”,也并非直接針對宮頸癌,而是針對人乳頭瘤病毒(HPV)。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數據,每年約50萬新增宮頸癌病例,25萬人因其死亡。
國内每年新增宮頸癌病例約13萬例,占全球28%。
大家常見的“二價疫苗”,是指可以預防HPV16、HPV18兩種病毒亞型的疫苗。“四價疫苗”,可以預防四種病毒亞型,“九價疫苗”可以預防九種。
各種疫苗癌前病變保護率從78.59—100%不等。
正如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腫瘤研究所流行病學研究室主任喬友林所說,“現在的HPV疫苗,和當年乙肝疫苗進入中國時的情況基本上如出一轍。”
隻是這個過程,晚于乙肝疫苗,還沒有進入全民免費接種階段。2019年,人大代表提議将HPV疫苗納入醫保。近期,廣東多市、内蒙鄂爾多斯等地開始推行免費接種HPV疫苗工程。
即使到了全民免費接種階段,我們也隻能說戰勝了人乳頭瘤病毒,而非宮頸癌。
客觀來說,目前,全球沒有任何一款面對癌症本身的疫苗問世。這也就導緻,面對全球患病人數、死亡率數一數二的肺癌時,因為沒有相關的“強勢”病毒,而顯得“束手無策”。
癌症到底是一個什麼東西,人類是否有機會徹底消滅癌症?
02
癌症:必然的生命終止線
2002年,國内新生兒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
同年,美國漫威旗下第一部以青少年為主角的電影《蜘蛛俠》問世。這部影片,讓現實中的loser成為救世英雄,也讓蜘蛛俠成為漫威宇宙中人氣最高的英雄。
電影熱播之後,全球各地的小朋友都期望,有一天,自己也能被基因變異的毒蜘蛛咬一口,然後自己也能飛檐走壁。
3年後,根據漫威同名漫化改變的電影《神奇四俠》上映。劇中,四名主角在外太空被宇宙射線輻射,DNA被重組,分别變成了神奇先生、隐身女、霹靂火和石頭人。這是,漫威電影中第一個出道的“人氣組合”。
正如《蜘蛛俠》影響了後來同樣是loser做主角的《毒液》,《神奇四俠》也影響了後來創造世界電影票房記錄的《複仇者聯盟》。
在此過程中,漫威給全球“上了一課”:病毒和輻射帶來基因變異,成就了超級英雄。
事實上,病毒和輻射,的确會帶來基因的變異。但是,幾乎所有因此而帶來的變異,都不會讓人獲得超能力,卻很容易因此獲得癌症。
要說和癌症最相似的超級英雄,當屬擁有近乎無限再生能力的死侍。
1951年,一個名為海裡埃塔·拉克絲的美國農民,因宮頸癌去世。為了研究醫治方法,醫生将她的癌細胞取出,在體外進行培養。
直到今天,她的癌細胞還在進行分裂增殖,分布在全球各地研究機構的“海拉細胞”,總重量已經超過5000萬噸。這也是全球第一個體外無限分裂的“永生細胞”。
由于癌細胞具有“永生”能力,如果它在患者體内,患者體内有限的營養物質遲早會被無限增長的癌細胞消耗殆盡,直至死亡。這也是癌症晚期患者極度消瘦的重要原因。
不論是肝癌、宮頸癌、肺癌……雖然名字不同,癌變的機理,都是很相似的:累積的基因變異。
而造成基因變異的主要原因有二:外因,和内因。
對于全球科幻愛好者來說,最知名的“外因”,就是病毒和輻射。
和内因相關度最高的,則是年齡。
醫學上有句乍聽時感覺反常識的言論:“癌症從來不是概率事件,而是必然事件。”
隻要生命繼續,細胞就持續代謝,基因就要不斷複制。隻要基因不斷複制,就有出錯的可能。這種可能性不斷累加,就有可能發生癌變。
目前的“乙肝疫苗”、“HPV疫苗”,預防的是外因幹擾。對于内因,卻束手無策。
為了方便理解“内因”,暫用常見的拉鍊代替DNA來進行演示。(DNA是雙螺旋,為方便演示,用平鋪的拉鍊替代)
每個DNA分子都是由脫氧核糖、磷酸和堿基構成。其中堿基分4種,腺嘌呤(A)、鳥嘌呤(G)、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C)。每一個DNA分子,隻攜帶一種堿基。
單鍊DNA之間,是脫氧核糖與磷酸交替連接。兩條鍊之間,則是靠堿基對鍊接。其中,A和T,C和G,嚴格配對。
如果用拉鍊代替DNA雙鍊,單側拉鍊就是DNA單鍊,連續的布料就是交替連接的脫氧核糖與磷酸,每一個拉鍊齒就是一個堿基。左右兩個齒一咬合,就是一個堿基對。
人體共有23對雙鍊DNA,根據儲存的遺傳信息不同,每條鍊長短也不同。比如,人體最大的DNA雙鍊——1号染色體,有大約2.5億對堿基,是22号染色體的3倍。
DNA複制有一個特性,是半保留複制。最大程度保證了複制不會出錯。
現在,假設紫色的拉鍊正在進行複制的DNA,半保留複制就是,等複制完成,生成兩條新的DNA,有一條單鍊,還是原來的DNA單鍊。
癌變,往往就出現在複制的過程中。
掌管DNA複制的、是廣泛分布于人體細胞内的兩種基因:原癌基因,抑癌基因。
所謂原癌基因,功能是維持細胞的生長、複制。抑癌基因,就是控制細胞不要無序生長、複制。
如果沒有外界緻癌物質幹涉、破壞基因鍊,這兩個基因的功能得到正常表達,細胞就會正常代謝,輕易不會發生癌變。
但是,拉鍊拉多了,多少都會有錯齒的時候。基因複制多了,就會有出錯的時候,就會發生癌變。
不過,發生癌變,攜帶癌細胞,不一定都發病。
美國的屍檢數據70—80歲的男性,約有一半人,前列腺中攜帶癌細胞。由于人體具有一定的修複能力,攜帶癌細胞,并不意味着得了“癌症”。
但是,随着年齡增長,基因複制次數越多,錯誤累積就越多,就越容易爆發癌症。
這就需要提到醫學上的一個著名學說——端粒學說。按照這個學說,每個人壽命的極限都是寫在基因裡的。
端粒,可以理解為DNA的“耗材”。每複制一次就消耗掉一些,等到耗材消耗完,細胞就停止分裂,走向死亡或者癌變。
DNA複制,不能憑空發生,需要RNA引物作為了“引子”,才能開啟複制程序。可以類比兩條分開的拉鍊,要想咬合在一起,需要一小截“引子”。
和拉鍊不同的是,每次複制完一次,RNA引物就會被引物酶溶解。
而RNA引物也不能憑空産生。按照端粒學說,RNA引物是由DNA鍊條上後綴的一條不帶有遺傳信息的DNA——“端粒”生成。細胞每複制一次,端粒都減少一點。
幹細胞的分化能力強,原因是,幹細胞内的端粒酶很活躍。端粒酶活躍的結果就是,能把消耗掉的端粒再修補回來。
細胞一旦分化成熟,壽命就定型了。著名的克隆羊多莉,就是用已經分化成熟的體細胞克隆而來。由于端粒長度已經定型,這也就注定它在誕生那一刻,隻擁有原來母體剩餘的壽命。
端粒太短,機體老化得快。端粒過長,也容易發生癌症。
端粒消耗完之後,機體要麼死亡,要麼“黑化”。即使通過病毒刻意延長端粒長度,隻要複制次數足夠多,總有失控的時候。
也可以說,如果人的壽命足夠長,累積的錯誤足夠多,遲早會發生癌變。
全球癌症發病率最高的國家,幾乎都是全球發展中國家的國民發财後想“潤過去”的國家,比如丹麥、愛爾蘭、澳大利亞、新西蘭……
原因就在于,這些國家的人均壽命普遍比較高。
根據流行病調查數據,癌症最高發的年齡,70—80歲。
中國的癌症患者數量雖多,是因為人口基數大。中國癌症發病率在全球排名,卻在50名開外。
随着國内人均壽命增長、步入老齡化,癌症遲早要成為我們高度重視的議題。
在抗癌的山路上,人類究竟爬到了什麼高度?
03
抗癌:與天搏鬥
如果把人的身體比喻成一座城邦,輻射可以比作敵人轟炸,化學緻癌物可以比作毒氣,病毒則是對方派來的“瘋狗”。總之,它們要摧毀這座城。
而人體有三道免疫屏障,第一道由皮膚和黏膜構成,類似于城牆。
第二道是先天免疫系統,由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和殺傷細胞構成,類似于士兵。
第三道是後天免疫系統,主要由負責體液免疫的B細胞和負責細胞免疫的T細胞夠成,類似經過特殊訓練、針對特殊目标的特種部隊。
這對于外來者,人體的免疫系統“一眼”就能識别出來,因為它們和城内的人長得不一樣。
乙肝、HPV等各類疫苗,可以理解為,敵人入侵之前,免疫系統的模拟軍演。提前演練,等真正的敵人來了,就遊刃有餘了。
這三道免疫系統,都可以打“瘋狗”。
但是,癌症,是發生在細胞内部。不論是受到敵人物理威脅,還是禁不住敵人的洗腦,癌細胞叛變了。
對人體的免疫系統來看,癌細胞和正常細胞長得一樣,無法主動識别。并且,癌細胞還會給親戚朋友洗腦,親戚朋友被洗腦之後,又給更多人洗腦……
因此,預防癌症的手段,也就主要表現在,避免接觸緻癌的物理環境和化學物質,提前預防容易破壞DNA、誘發癌症的病毒。簡而言之,是減少外部誘因。
至于治療,如果是有包膜包裹、無浸潤、無轉移能力的良性腫瘤,可以手術切除。一旦發生惡性癌變,就成為了全球性難題。
關于,惡性腫瘤(癌症)的治療,人類的确取得過三次重大突破。
第一次是放化療。
放療的原理是,直接用高能射線轟擊,物理摧毀癌細胞。但是,射線行經之處的正常細胞也會被破壞。
所以,一般放療往往會通過多個角度不同強度射線轟擊,讓多條射線的焦點,集中在病竈。
盡管如此,誤傷也在所難免。比如,五年生存率最差惡性腫瘤之一的胰腺癌,放療過程中,很容易誤傷臨近的、脆弱的十二指腸,造成十二指腸潰瘍。
化療的原理,主要是利用了化療藥物,對快增殖和慢增殖的細胞之間不同的殺傷作用。
但是,目前化療藥物隻要适用于體液相關癌症,對于實體腫瘤效果不佳。并且,化療對于毛發、生殖細胞等快速增殖的細胞也進行無差别殺傷。因此,化療容易造成脫發、卵巢功能失調等副作用。
放化療都無法保證能徹底殺滅所有癌細胞,也無法保證五年生存率。甚至,由于副作用嚴重,複發之後還會給病人造成“越治療越嚴重”的感覺。
第二次重大突破是靶向治療。
所謂靶向,就是已經檢測出癌細胞的特有靶點。這個靶點可以是一段基因,也可以是某個蛋白。靶向治療,就是用靶向藥物“定點爆破”。
比如,40—55%的肺癌,是由于EGFR基因突變所緻。目前治療肺癌的常見靶向藥物EGFR—TKI,就是一種小分子的EGFR基因抑制劑。
靶向治療,是目前臨床上公認的副作用較少的癌症治療方式。
不過,在靶向治療之前,患者需要先進行基因檢測,如果沒有發現有效靶點,盲目用藥,反而增加不良事件發生率。
根據臨床數據,目前僅有20%的患者能從靶向治療中獲益。并且,靶向治療可以破壞癌細胞複制進程,并不能根治,還容易産生耐藥性。
靶向治療,另一個副作用是:貴。
至于,第三次重大突破,免疫療法,最著名的特點就是:更貴。
這裡所說的免疫療法,并不是預防性免疫,而是治療性免疫。是已經得了癌症,再激活體内免疫細胞對癌細胞進行破壞。
還按照前面的比喻。癌細胞,是内部産生的叛徒,長得和正常細胞差不多,免疫系統無法識别,隻能放任其無限增長。
免疫療法,是将體内的免疫細胞在體外進行訓練,通過主動幹預,讓免疫細胞具備識别癌細胞的能力,然後再輸回體内。
目前,針對免疫細胞中的T細胞“改造”的發展比較快。此前,熱議的120萬一針的天價疫苗,就是CAR-T細胞療法。
因為,免疫療法,需要一對一定制化治療。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就是,美國女孩Emily。
2012年,6歲的Emily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俗稱血癌)兩次複發後,傳統治療手段已經無力回天。
當時,賓夕法尼亞大學正在進行還未獲批準的CAR-T療法。在和Emily家長溝通之後,最終決定死馬當活馬醫。
沒想到,治療之後,Emily體内的癌細胞完全消失。此後,每一年她都會舉一個牌子,慶祝自己又無癌生存了一年。
Emily成為全球是第一個CAR-T療法治療後,無癌生存長達10年的人。
不過,目前CAR-T療法主要适用于血液癌及部分非小細胞肺癌、惡性黑色素瘤、腎癌肉瘤、胃癌等腫瘤,并不是所有的腫瘤。
雖然免疫療法相對于放療化療副作用較小,卻容易造成自身免疫系統的損傷,容易伴發免疫性肺炎、免疫性心肌炎、免疫性肝炎、免疫性腎炎……
近期,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科學家正在推進乳腺癌的實驗性疫苗的研發。
目前來看,免疫療法或許是人類抗癌曆史上最輝煌的成就。
不過,即使驕傲如免疫療法、即使昂貴到上百萬,或許也隻能把癌症常用的描述,從“五年生存率”改變為“五年無癌生存率”、“十年無癌生存率”……
2000多年了,人類延緩了癌症到來的時間,減輕了癌症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但是,依舊沒有找到徹底消滅癌症的辦法。
站在個人角度,癌症意味着悲劇。站在人類族群角度,癌症是必然到來的終止線。
或許終我們一生,也無法看到人類徹底消滅這隻“螃蟹”。但是,人類還是會拼盡全力阻止“螃蟹”到來的時間,以及它所造成的破壞力。
即便明知不可為,也要再拼一把。這就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偉大之處。
酷玩實驗室整理編輯
首發于酷玩實驗室(ID:coollabs)
如需轉載,請後台留言。
分享給朋友或朋友圈請随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