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頭條帶你看河北#
長城内外,燕山太行,風景如畫家鄉的美景近在身邊疫情過後讓久“宅”的我們走出家門放飛心情、擁抱自然“愛家鄉,遊河北,發現身邊的美”大家好這裡是“名牌導遊帶您遊河北”系列節目一起探尋河北美景,講述河北故事
白洋澱是華北平原湖最大淡水湖
點點相連有荷花,綠水碧波蘆花潔
白洋澱是國内蘆葦的重要産地
有“蘆葦之鄉,甲于河北”的說法
并以皮白質優、數量龐大而享譽全國
今天就讓我們跟随名牌導遊趙豔了解白洋澱蘆葦工藝
白洋澱的蘆葦四季皆秀。春天蘆筍破土,以紫綻綠,生機盎然;夏天蘆蕩茫茫,碧波翻滾,十分壯觀;秋季蘆花飄絮,紛紛揚揚;冬季蘆葦蓋雪,金白輝映,天開圖景。
白洋澱蘆葦屬于北方沼澤葦,屬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基本上分為根、徑、葉、種子。成熟蘆葦的高度在2到4米之間,直徑約有1厘米左右,大概有20片葉子,呈披針狀生長。每年九月份是蘆葦開花的季節,花絮滿天飛舞,像蒙蒙的細雪,特别好看。古代曾有詩是這樣贊頌蘆花的:“蒼茫沙嘴鹭鸶眠,片水無痕浸碧天。最愛蘆花經雨後,一蓬煙火飯漁船。”
“葦是搖錢樹,澱是聚寶盆。”這是白洋澱的一句俗話。另外還有“一根蘆葦,一根金條”的說法。蘆葦渾身都是寶,葦絮可以用來填充枕頭,葦穗可以用來做掃帚,鮮嫩的蘆根可以用來熬湯、釀酒,老蘆根也可以用來入藥。蘆葦本身還含有大量的纖維,可以用來造紙織布。蘆葦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淨化環境。蘆葦有強大的地下莖和密集的地上植株,是天然的功能較強的過濾器,這是一般農作物和水生植物無法相比的。蘆葦的莖主要用于造紙,不參與食物鍊,所以蘆葦對水質淨化、減少環境污染、增強濕地生态功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蘆葦是白洋澱人民賴以生存的主要經濟作物,經濟價值頗高,有“鐵杆莊稼,寸葦寸金”之說。人們主要用蘆葦加工葦席,蘆葦工藝也是華夏一絕。對于白洋澱人來說,蘆葦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家庭的經濟基礎,更是他們編織美好生活的珍貴資源。“女人坐在小院當中,手指上纏絞着葦眉子。葦眉子又細又長,在她懷裡跳躍着”,這是孫犁先生《荷花澱》裡描寫的白洋澱水鄉婦女編葦席的情景。白洋澱的女人,幾乎是人人會編葦席。白洋澱葦編是澱區世代傳承的古老手藝。
1981年,在白洋澱附近,容城的上坡遺址的商代文化層中就發現了葦席的痕迹,說明遠在3000年前,白洋澱人就開始編織蘆葦了。勤勞智慧的白洋澱人,在世代葦編過程中,傳承中華文化,發展編織技藝,從做工到樣式不斷創新,用途分為炕席、囤席、包裝席,從審美藝術來說,有平紋、彩紋、回紋、桌面紋、人字紋等。在曆史長河中,蘆葦是白洋澱的原鄉記憶,亦是幾代人難忘的鄉愁。
随着時代的變遷,家家編席忙的場景已淡出了人們的生活,而近年來蘆葦工藝畫逐漸活躍在人們的視野當中。蘆葦畫選用純天然的蘆葦,從選材到制作都是非常講究的。白洋澱裡有上萬畝蘆葦,分為九個不同的品種,但能用于蘆葦工藝畫的是少之又少。匠人們把蘆葦采摘回來後,首先将蘆葦徹底曬幹,選擇出粗度适中的蘆葦,去掉葦皮,剪掉葦節,把潔白光滑的蘆葦段浸入清水中泡軟,再用刀子在中間剖開,燙平邊緣進行修飾待用。加工好的蘆葦片經過修剪、粘貼、燙染、繪制、拼貼和裝裱等十幾道工序,每一步都保持傳統手工制作,除了蘆葦本身的顔色,其它均是用電烙筆熨燙上色,不用任何化工染料,被譽為“綠色藝術品”。
白洋澱編織和蘆葦工藝畫可以說是從泥土裡生長出來的藝術,自然古樸,具有白洋澱水鄉風情,記錄了白洋澱的滄桑,守住了白洋澱人的記憶。2009年,安新縣圈頭村的葦編藝術和白洋澱的蘆葦工藝畫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産。
随着雄安新區的設立,這些田埂裡的藝術活了起來,随着一個清新明亮的“千秋之城”的建立,他們也将随着白洋澱的鄉愁,向未來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