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頭條
/
生活
/
紅樓夢林黛玉名詩
紅樓夢林黛玉名詩
更新时间:2024-10-12 05:45:53

林黛玉在元春省親時寫下一首詩,自然應景清新絕妙,壓倒薛寶钗

紅樓夢在小說中屬于鴻篇巨制,它裡邊詩詞歌賦的創作也是成績斐然。林黛玉著名的歌行體《葬花吟》,《桃花行》,賈寶玉長篇的《芙蓉女兒诔》《妫婳詞》都非常耐人尋味。這些詩詞就算是單獨拿出來,也是不朽的作品。

有人說林黛玉的性格就是傷春悲秋,她所創作的詩詞大部分是表現個人情緒和命運之作。除了前邊提到的兩首歌行體外,還有《五美吟》、《題帕三絕》等蘊含她和賈寶玉感情的詩詞。但是在元春省親的時候,我們看到林黛玉創作了一首應制詩,讓元春連連稱贊。

紅樓夢林黛玉名詩(紅樓夢中的應制詩)1

所謂的應制詩,也叫應和詩。是奉皇帝命令所作,歌頌帝王功德,歌頌太平盛世的詩歌。比如蘇轼在正月十五元宵節時所作《上元侍宴》,最後兩句是“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紅雲捧玉皇”。形容群臣簇擁着皇帝的場面就和紅雲托着朝陽一樣,歌頌當時的皇家盛典。

應制體詩歌要求很高,要歌頌皇家,還不能刻意阿谀,既要應景還要得體,需要很深的文學造詣。

元春省親的時候,給大家出了賽詩的節目,限定了内容就是歌頌大觀園。元春貴為皇妃,這些詩當然也是應制體詩詞。林黛玉平日裡的性格有點目下無塵,對于這些歌功頌德的詩歌不大感興趣。因為這種題材的詩世俗氣息太濃,會少了幾許靈動,所以黛玉敷衍了一篇交卷。

紅樓夢林黛玉名詩(紅樓夢中的應制詩)2

世外仙源

名園築何處,仙境别紅塵。

借得山川秀,添來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寵,宮車過往頻。

我們看她這首應制詩,雖然也是歌頌太平功德的,但是和其他姐妹們寫的相比,還是清新脫俗了很多。頸聯兩句她借用典故來暗示歸省,少了直白的歌頌,顯得格調高雅。最後兩句應詩體要求,但是側重在“宮車過往頻”這種紀實性的陳述上。

紅樓夢林黛玉名詩(紅樓夢中的應制詩)3

畢竟林黛玉寫詩是為了展現自身才華,不是為了社交。這也是她和薛寶钗的不同,薛寶钗善于社交,寫詩也是她社交的一個途徑,所以在此有必要附上薛寶钗的應制詩。

凝晖鐘瑞

芳園築向帝城西,華日祥雲籠罩奇。

高柳喜遷莺出谷,修篁時待鳳來儀。

文風已着宸遊夕,孝化應隆歸省時。

睿藻仙才盈彩筆,自慚何敢再為辭?

薛寶钗這個是典型的應制詩,尤其是最後兩句意思是“皇妃來這裡遊覽,風俗也會發生改變。自己瞻仰了元春的詩詞大作,感覺慚愧,不敢再下筆”,這是赤裸裸的拍馬之作。

紅樓夢林黛玉名詩(紅樓夢中的應制詩)4

其實在元春的這次面試的過程中,主要考核的是賈寶玉。元春是賈寶玉的啟蒙老師,賈寶玉肩上承載着賈府的未來,他的詩詞功底如何,是元春關心的,所以賈寶玉的詩詞要做四首方能合格過關。

賈寶玉的脾性,最讨厭這種中規中矩的詩文作品,寫出三首就隻顧抓耳撓腮,林黛玉支援賈寶玉,幫他作了一首著名的《杏簾在望》,賈元春連連稱贊。

杏簾在望

杏簾招客飲,在望有山莊。

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裡稻花香。

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這個杏簾在望是賈寶玉為山莊題的匾額,黛玉的詩首聯就是用的“在望”,客人望見山莊酒館的杏簾迎風招展,好像在邀請她。緊接着第二聯山莊的景色:鵝在菱荇飄浮的水面上成群的嬉戲,燕子在梁間不住地呢喃。意境清幽,有如行雲流水。

紅樓夢林黛玉名詩(紅樓夢中的應制詩)5

第三聯非常精彩“一畦春韭綠,十裡稻花香”,本來是兩個季節的景色,但是黛玉卻把它打亂剪輯在一起,目的就是體現美好的田園風光。這樣甯靜美好的田園風光隻需享受就可以了,因為“盛世無饑馑,何須耕織忙”。最後一句是歌頌太平盛世的,但是給人感覺是水到渠成,自然不造作,難怪元春非常喜歡,元春因此還下令将這個地方名字改為“稻香村”。

紅樓夢林黛玉名詩(紅樓夢中的應制詩)6

世外仙源和杏簾在望都是黛玉所作,但是後邊這首更加的流暢和諧,而且和林黛玉以往詩詞風格不同,可能和她模拟賈寶玉的口吻有關,畢竟是替賈寶玉作的。

從這首詩可以看出黛玉的詩風向王維和陶淵明靠近,在後來林黛玉教香菱寫詩的時候,也是先引進的王維的詩,然後再學習陶淵明,看來林黛玉還是尊崇自然清新的詩風,從這點就壓倒了薛寶钗,同時也可以看出她和薛寶钗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

#師者說#

,
Comments
Welcome to tft每日頭條 comments! Please keep conversations courteous and on-topic. To fosterproductive and respectful conversations, you may see comments from our Community Managers.
Sign up to post
Sort by
Show More Comments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