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這張圖,大家經常看到,這上面這四個高階數據,具體是什麼意思,有明白的兄弟,也有不明白的兄弟。其中WS(勝利貢獻值)、PER(效率值)這兩個數據,我在之前的内容中都或多或少的解釋過(詳情見《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時至今日伊戈達拉還香嗎?》),今天就不再贅述了。今天我們主要來粗略的講一講BPM,至于VORP(不可替代值),我在周四(5月28号)再發一篇。
BPM(Box Plus/Minus),"俗稱"基礎正負值,不同于RPM(真實正負值)和場上正負值( -值),改良前的BPM是根據得分、籃闆、助攻、搶斷、蓋帽、失誤等基礎數據以及根據這些基礎數據得到的籃闆率、助攻率等比較基礎的進階數據,再套用一個公式算出來的(公式太麻煩了,一會在最後放一下),反應的是球員每百回合為球隊帶來的淨勝分,由于是根據一些數據算出來的,不是真正的正負值,隻能近似的近似場上正負值,所以它實質上是一個僞正負值,分為進攻正負值和防守正負值(DBPM)兩部分。
這個數據在進攻端的算法還算中規中矩,但在DBPM上就不好說了,僅僅依靠防守籃闆、蓋帽、搶斷作為基礎去算防守正負值是有失偏頗的,至少反應不出來那些穩紮穩打的防守者的水平,至于威少那樣的賭博式防守則有可能會被高估(這可能也是威少在2016-2017賽季的BPM打破記錄的加持原因)。而克萊作為聯盟最好的側翼防守者之一,在SG的位置上卻連年倒數,讓人有些不能理解。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而磨滅BPM的優點,在上古時期,一些高階數據是無法得到的,所以根據BPM來比較不同時期的球員,往往是一種折中且可以接受的選擇。
當然,在今年,BPM已經得到了改革,變得更能反映球場上的實際情況,改進後的圖如下:
計算方法:
BPM1.0:
初始BPM(Raw BPM)的計算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Raw BPM = a*ReMPG b*ORB% c*DRB% d*STL% e*BLK% f*AST% - g*USG%*TO% h*USG%*(1-TO%)*[2*(TS% - TmTS%) i*AST% j*(3PAr -Lg3PAr) - k] l*sqrt(AST%*TRB%)
後面再經過一系列的加權、回歸運算,得到修正後的DBPM,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得到修正後的OBPM。但實際中,OBPM一般是由初始BPM-DBPM得出。
BPM2.0:
好吧,這個實在是一言難盡,有興趣的可以去搜搜看
改進後:勒布朗和喬丹在上面占格比為61:77,喬丹第一,勒布朗和賈巴爾并列第二
注:以上内容參考了些專業人士内容,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