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必修下冊
《氓》
1.蔔筮:即占蔔。蔔,用火燒龜闆,根據龜闆上的裂紋推斷吉兇禍福。筮,用耆草的莖占卦。
2.總角:古代少年男女把頭發紮成丫髻,叫“總角”,後用以指代少年時代。
自古以來,我國對嬰、幼、少、青、壯、中、老各個年齡的稱謂,真可說是名目繁多,雅緻有趣。
不滿周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龆年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钗之年
20歲(男)—弱冠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緻事之年、緻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鲐背之年
100歲—期頤
《蜀道難》
1.五丁開山:據《華陽國志》《蜀王本紀》《水經注》等古書記載,戰國中後期,秦惠王見古蜀第十二世開明王朝國力衰退,蜀王荒淫無道,便欲伐蜀,但苦于崇山阻隔,無路可通。大約秦惠王深知蜀人有崇信巫術鬼神的迷信傳統吧,于是心生一計,請人鑿刻了五個巨大的石牛,以贈送蜀王。秦王派人在石牛屁股下放置黃金,每頭牛還像模像樣地安排了專門的飼養人員。蜀人一見之下,以為是天上神牛,能屙黃金。蜀王大喜,便派國中五個有移山倒海之力的著名大力士,開山辟路,一直将石牛拖回成都。這就是“五丁開山”的傳說,而這條拖送石牛的道路,就是古金牛道,亦稱劍門蜀道的最初的來曆。
2.六龍回日:是我國古代神話,傳說日神羲和駕六龍以乘車,載着太陽在天空運行,從扶桑至虞泉循往往複,形成晝夜。後因以“六龍回日”用為太陽神的典故。
3.扪參曆井:參、井,星宿名,二者鄰近,分别是屬和秦的分野(古人把地域和星宿分别對應,稱為分野)。
4.分野:指将天上星空區域與地上的國、州互相對應。我國古代的天文學說,把天象中十二星次的位置與人間社會的地域結合在一起。這種理論,就天文學來說,被稱為分星;就地理來說,則被稱為分野。
5.子規:又叫杜宇、四聲杜鵑、催歸。它總是朝着北方鳴叫,六、七月鳴叫聲更甚,晝夜不止,發出的聲音極其哀切,猶如盼子回歸,所以叫杜鵑啼歸。這種鳥也叫子歸。在傳說中子規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6.錦城:一般指成都。成都不僅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商品經濟活動的中心,也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要口岸。從兩漢至三國蜀漢,成都精美的蜀錦一直受到官方和民間高度贊賞和歡迎;這一時期,成都因出現一座專門織造蜀錦的官營作坊“錦官城”而獲得“錦官城”和“錦城”兩個别稱。
《望海潮》
1.三吳:三吳為一曆史名詞,是東晉、南朝時的地理範圍。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指的是吳郡(今江蘇蘇州)、吳興(浙江湖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三郡,會稽為三吳的核心。而廣義除吳郡、吳興、會稽三郡外,還包括了其他一些郡。
2.三秋桂子:三秋,這裡指農曆九月。中國古代的三秋有三種含義。①指時令。古時,人們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時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曆九月。②指時間。《詩·王風·采葛》雲:“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孔穎達疏:“年有四時,時皆三月,三秋謂九月也。”也就是說最早的三秋指的是時間九個月。宋·李彌遜《水調歌頭·次向伯恭芗林見寄》:“不見隐君子,一月比三秋。”《燕山外史》卷二:“室迩人遐,每切三秋之感。”在這些著述中一秋則代指一年,三秋指三年。③特指秋收、秋耕、秋種,一般用在特殊語境中。
3.羌管弄晴:羌,指羌族,是我國古代民族,原住在以今青海為中心,南至四川,北接新疆的一帶地區,東漢時移居今甘肅一帶,東晉時建立後秦政權(公元384—417)。
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稱謂:
“四夷”:指“東夷、北狄、西戎、南蠻”
①夷:我國古代居住在華夏的統治階級對東方各異族的蔑稱。
②狄:我國古代居住在華夏的統治階級對北方各異族的蔑稱。
③蠻:我國古代對南部各民族的稱呼。
④戎:我國古代對西部民族的統稱。
⑤胡:我國古代西北部民族的統稱。秦漢時多指匈奴。
⑥東胡:先秦時代我國東北部的一個民族,後分為烏桓、鮮卑兩族。
⑦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于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于(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曆史上第一個草原遊牧帝國。
4.鳳池:指朝廷。全稱鳳凰池,原指皇宮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
《揚州慢》
1.黍離之悲:對國家殘破,今不如昔的哀歎。也指國破家亡之痛。《黍離》,《詩經·王風》中的一首詩。《毛詩序》稱,周大夫見故都的宗廟宮室傾覆,遺址上長滿了茂盛的黍子,于是寫了《黍離》一詩表達自己的憂傷。
2.淮左:宋在蘇北和皖北(江淮及沿淮地區)設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淮南東路又稱淮左。淮南西路稱淮右。淮右多山,淮左多水。古人看地圖與我們今天的看地圖的方式正好相反,是“上南下北,左東右西”,所以“淮左”就是江淮東部,大緻相當于現在的江蘇,“淮右”就是江淮西部,大緻相當于現在的安徽。
《阿Q正傳》
1.土谷祠:即土地廟,舊時祭祀土地神祈求五谷豐登的地方。土谷,即土地神和五谷神。
2.文童:即“童生”。明清科舉制度,凡在縣學列名學習準備考秀才的人,不論年齡大小,都稱為“童生”或“儒生”,也俗稱“文童”。
3.賽神:即迎神賽會。舊時的一種民間習俗,用儀仗、鼓樂和雜戲迎神出廟,周遊街巷,酬神祈福。
4.哭喪棒:舊時兒子在為父母送葬時手持的“孝棒”。
《項脊軒志》
1.三五之夜:農曆每月十五的夜晚。這裡的“三五”是兩數連用表示相乘的用法,這種用法在古今詩文中尋常見。如“三五二八時,千裡與君同”(鮑照《玩月城西門廨中詩》)即指農曆的十五、十六。而“淺素微紅,迷朱亂碧,三五年華二八時”(清姚燮《疏影樓詞》)則指十五、十六歲。需要注意的是,“二八”隻用于女性。
2.諸父:伯父、叔父的統稱。
3.束發:指青少年。清朝以前漢族男孩成童時束發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束發常指男子十五歲。
4.象笏:象牙制的手闆。古代品級較高的官員朝見君主時持笏,供指畫和記事。笏多以象牙、玉制成。
5.吾妻來歸:來歸,指女子嫁到夫家。歸字本義一般認為是女子出嫁。
6.歸甯: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親。
《石鐘山記》
1.德興尉:尉,縣尉,是一種官名(相當于公安局局長),秦、漢制度,與縣丞同為縣令佐官,掌治安捕盜之事。 尉,作為武官的稱謂,自春秋戰國開始使用,曆經兩漢唐宋,直至明清,到了現代才轉用為表示軍官的一個等級,專門成為軍銜的一種稱謂。如《史記‧秦始皇本紀》:“分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
2.無射(yì)鐘:《國語·周語下》記載,周景王曾命鑄造“無射”。無射,十二律呂中六陽律之一。因鐘聲合乎無射的音律,故用無射作鐘名。
《天文學上的曠世之争》
1.七曜:又稱七政、七緯、七耀等,是古代中國人将熒惑星(火星)、辰星(水星)、歲星(木星)、太白星(金星)、鎮星(土星)稱為五星,五星又稱五曜,加上太陽星(日)、太陰星(月),合稱七曜。
2.辰極:即北鬥。
3.《周髀算經》:原名《周髀》,算經的十書之一,是中國最古老的天文學和數學著作,約成書于公元前1世紀,主要闡明當時的蓋天說和四分曆法。唐初規定它為國子監明算科的教材之一,故改名《周髀算經》。它在數學上的主要成就是介紹并證明了勾股定理。
4.晷:日晷。本義是指太陽的影子。後指的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中國最早的可靠記載是《隋書·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594年(隋開皇十四年)發明的短影平儀(即地平式日晷)。
5.曆法:是為了配合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根據天象而制訂的計算時間方法。根據月球環繞地球運行所訂的曆法稱為陰曆;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變化所訂的曆法稱為陽曆。我國普遍存在的對曆法的兩種稱謂:公曆,農曆(閏年有13個月,原因是其年月亮要繞地球13次才滿一年)。
6.二十四節氣:是曆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節令。一歲四時,春夏秋冬各三個月,每月兩個節氣,每個節氣均有其獨特的含義。 二十四節氣表順口溜: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
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
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
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7.漏:古代計時器,銅制有孔,可以滴水或漏沙,有刻度标志以計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