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關注過自我的“前台”和“後台”嗎
今天讀到羅玲老師的一篇文章,在這篇文章裡,她分享了一個概念:
在心理學上,關于自我,有個“前台”、“後台”的說法。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在人前表現出一種自我,在私下裡表現出另一種自我。
比方說孩子和媽媽之間,有時我們看孩子跟爸爸、跟爺爺奶奶、或者家裡的阿姨玩得挺樂呵,等轉過來跟媽媽的玩時候,就會各種不舒服、各種煩,事就特多。
媽媽們深感委屈不解——自己是最辛苦的一個,憑什麼這麼對待我啊!
其實,不是孩子欺負你,隻是因為他沒把你當外人,他從“前台”回到了“後台”——這正是媽媽和外人的區别!
聯想到這幾日陪護父親的過程中,發現身心已返回嬰童狀态的父親,常常表現出這種“前台”“後台”的切換。
平日裡是我和老媽在陪護,朝夕相處中,他在我們面前更像是任性的嬰童,不像是正常的大人,說話行為都是,還常常亂發脾氣,有時候甚至比嬰童更不講理。
但我發現隻要是兒子孫子們來看他,或者在去醫院面對護士醫生,他又表現得完全是一個正常的大人。
起初我很是不解,真的是委屈又生氣。
讀完這篇文章頓悟,原來人有“前台”“後台”兩種狀态,明白了人隻有在最親近的人面前才會切換到“後台”狀态,這是一種完全的“自我”意識。
沒有了“前台”的環境約束和自我心理管束,人的極端情緒——那些藏在後面的極端“自我”——都會釋放出來。
有時候,這種極端“自我”的釋放,往往會傷害到“自己人”。
比如夫妻之間,因為兩人相處的時間最久,互相之間已是“自己人”了,這時就容易回到各自的“後台”狀态,總是以“自我”為中心,這對親密關系是最具破壞性的。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後台”情緒出現呢?
這裡我們可以采取換個環境的方式,或者呼朋喚友聚一聚,或者群體出遊樂一樂,總之盡量保持“前台”狀态的環境,并積極營造樂觀氛圍。
個人的“前台”水平還能借助群體氛圍得到不斷提升。高水平的“前台”表現,也能使群體氛圍更加和諧美好。
希望大家都不要被“最愛我的人卻傷我最深!”
希望愛和被愛都是幸福。
生活中,你是否留意過自己的“前台”“後台”狀态?有被最親近的人的“後台”傷過嗎?歡迎下方留言讨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