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地人
今年以來,國内的音樂綜藝讨論度最高的一檔節目,就是湖南衛視和香港TVB聯合推出的《聲生不息》。這是一檔向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獻禮的節目,内容圍繞着香港流行音樂的過去和現在,并通過來自中國香港和内地的歌手用各自的诠釋,演繹與香港有關的流行音樂,從而完成對香港流行音樂的一次全新塑像。
和此前内地所有的音綜都不一樣,《聲生不息》作為一檔垂直類的節目,它選擇的“港樂”這個主題雖然是一種音樂風格類型,但港樂文化的拓展又讓它有着更豐富的外延。所以,《聲生不息》不像之前樂隊、電音和說唱類節目有一個非常清晰的定義範疇,它的選人、選歌,都顯得邊界模糊,也因此引發歌迷和觀衆的探讨。
從這個角度來講,做一檔港樂類的節目還真是有必要。畢竟聽了這麼多年港樂,還是需要多少了解一下,那些年聽過的港樂,到底是種什麼樣的音樂。
作為時代記憶的港樂
凡有點年紀的中國人,不管懂不懂粵語,多多少少都會聽過一些港樂,認識一些代表歌手,也有很多相關記憶。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溫拿樂隊和許冠傑,八十年代的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林子祥、陳百強,九十年代的四大天王,再到千禧年後的陳奕迅、Twins、容祖兒和楊千嬅,近半個世紀以來,港樂一直都在我們耳邊。更重要的是,港樂不僅是音樂的記憶,還是影視的記憶,比如當年《上海灘》《萬水千山總是情》《大俠霍元甲》《陳真》《射雕英雄傳》《義不容情》《我本善良》等港劇的主題曲和片尾曲。
在香港,本地人一般稱港樂為“廣東歌”或“粵語歌”,主要就是因為其重要核心是香港本地音樂人和歌手創作、演唱的粵語歌曲。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俨然已經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工業體系,在填詞、作曲和演唱等層面,都有異于其他中文流行音樂的獨特地域風格。
粵語歌的源頭,是廣東的粵曲。而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以周聰為代表的音樂人借鑒了很多上海國語時代曲的做法,融粵曲小調與現代和聲為一體,創作了大量的當代粵語流行曲,也開創了粵語歌最初的時代。
不過,當代港樂的起點标志,還是1974年的兩張專輯:一張是許冠傑的《鬼馬雙星》,另一張是仙杜拉的《啼笑因緣》。這兩張專輯巨大的商業成功,使得粵語歌在香港一躍成為流行文化主流,而借鑒更為洋氣的歐美及日本流行音樂,加上從俚語到書面語的漸漸進化,也逐漸形成了粵語歌創作的成熟體系。
從定義來講,其實港樂、廣東歌和粵語歌都是同一個意思,隻不過是視角不同而已。内地稱為“港樂”,倒是更突出了香港樂壇及它整個背後的工業體系,指向性和定位也都更為鮮明。
《聲生不息》為何争議不息
不過,《聲生不息》在播出後引發了很多争議,甚至是質疑,而且這些争議并不是關于場外的話題、場内的所謂黑幕,而主要集中在與音樂相關的内容,這也是近幾年音綜節目非常少見的現象。
關于《聲生不息》的争議,首先來自于選人和選歌。節目組請來了林子祥、葉蒨文、李克勤這樣足夠代表港樂的歌手,也吸納了像劉惜君和周筆暢這樣來自廣東且能熟練運用粵語的歌手。最大的争議還是因為像李健、馬賽克樂隊、毛不易和單依純等非廣東籍,粵語也不算流利的歌手,出現在這個舞台上。李健在節目裡用普通話演唱《月半彎》,對這樣的做法一些觀衆表示不可接受。不是一個港樂的節目嗎?“港樂”的核心不是粵語歌嗎?為什麼在這樣的舞台會出現普通話歌曲?
其實,從節目特性來看這一切倒是可以解釋。作為一個由衛視上星平台播出的節目,《聲生不息》的受衆還是更廣義層面的歌迷,既包括熟悉港樂的,也包括不太熟悉、甚至完全不了解的。這其實也是很多音綜節目的屬性所在,更大衆的傳播特點,決定了音綜節目不同于演唱會,不同于專輯。
除此之外,毛不易、單依純和李健等歌手,以及普通話版本的港樂經典出現,其實也是拓展了“港樂”這個概念,即港樂不僅僅隻是香港的流行樂,它的傳播還影響了内地的流行樂,而一些普通話版本的推廣,也讓港樂在商業和傳播層面有了更好的拓展。
還有一些争議則是圍繞節目呈現的資料性的錯誤。像宣傳海報上歌曲與歌詞的錯位,字幕上一些音樂人和歌手的名字竟然有拼寫錯誤,還有寫錯歌名等細節問題,經過一些自媒體人的糾錯,節目組在後來的上線視頻中做了修改。這也說明港樂雖然看起來是一個小圈層的音樂類型,卻有着非常垂直的特性,培養了一大批專業的歌迷。而專業性,正是這幾年很多音綜節目都會遇到的坎兒。
除了情懷,也有未來
“港樂”的商業期高峰橫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及千禧年後第一個十年,而譚詠麟、張國榮、林子祥、陳百強、梅豔芳、林憶蓮、葉蒨文、劉德華、張學友、李克勤、黎明、郭富城、Beyond樂隊、容祖兒、陳奕迅、楊千嬅、古巨基等等歌手更是形成幾代跨世紀港樂記憶。
像這次出現在舞台的林子祥、葉蒨文伉俪,以及李克勤、楊千嬅等歌手,都可以說是很多人對于港樂的記憶支點。他們帶來《祝福》《學生歌》《無條件》《單車》和《花火》等作品,無疑讓不同時代的歌迷都能從音樂裡聽到“情懷”兩字。
不過,《聲生不息》還提供了情懷之外的另一個窗口,即在一定程度上讓人了解港樂的今天。因為内地流行音樂的崛起,也因為港樂确實從新千年的第二個十年開始,整個體系在短時間内步入低谷,大衆歌迷對于“港樂”的了解,似乎到了陳奕迅、楊千嬅和方大同之後就沒了延續。
但實際上,近兩年的香港流行樂壇已經開始了加速更新的過程。比如在這次《聲生不息》節目裡,一出場就倍受好評的曾比特和炎明熹,就讓人看到了未來之光。在這兩位新人身上,既可以聽到經典的複古味道,曾比特更多元的音樂掌握,炎明熹更現代的控制技巧,也說明了港樂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的一面。而這,恰恰是對《聲生不息》這個節目主題最好的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