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燈火天上月最美不過元宵節?□作者鄭學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将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自唐朝以後,元宵節更加絢麗多姿,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唐朝:月色燈山滿帝都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唐朝詩人李商隐的《觀燈樂行》描寫的是元宵夜觀燈的情景 唐朝的京城長安,已是百萬人口以上的國際大都市,元宵燈節場面豪華,唐玄宗時期長安的燈市規模浩大,燃燈五萬盞,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朝元宵節放假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允許人們出門賞燈,稱為“放夜”女子也予以解放,可以上街往來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雍洛靈異小錄》記載:“燈明如晝,山棚高百餘尺,神龍以後,複加俨飾,仕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這天晚上,皓月當空,華燈齊放,婦女們成群結隊,穿着新衣走出戶外,來到鬧市觀燈、看熱鬧唐人張鷟的《朝野佥載》描寫京城元宵繁鬧的景象,婦女穿着豔麗的服裝,戴着好看的首飾,在五彩缤紛的燈下載歌載舞《開元天寶遺事》也記載,自正月十五以後,長安士女“各乘車跨馬,共帳于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男士女子可以一起郊遊唐玄宗在長安興慶宮前舉辦大型元宵晚會,《明皇雜錄》記載:“金吾及四軍士兵,列明陣仗,盛列旗幟,皆披黃金甲,衣短繡袍,太常陳樂”宮女數百人打扮得花枝招展,邊歌邊舞,太常寺樂工演奏破陣樂、太平樂、上元樂,大象、犀牛也紛紛入場,伴随音樂鼓點起舞,府縣組織的龍燈旱船、馬戲鬥雞也來助興 唐代詩人盧照鄰《十五夜觀燈》雲:“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缛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别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描繪了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将大地點綴得五彩缤紛,遠處的燈火恍若點點繁星墜地,然而更引人注目的卻是美麗姑娘的歡聲笑語宋代:人約黃昏後 景祐三年(1036年)元宵節,東京汴梁燈光華麗璀璨,青年男女或相擁而行,或載歌載舞,或表明心迹,或贈送定情禮物在這快樂的節日裡,歐陽修孑然一身,怅然若失,不由地吟誦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這就是被千古傳唱的《生查子·元夕》,寫得怅惘徘徊,委婉纏綿 宋代的元宵節,比前朝還要繁華熱鬧,民族特色更加突出,民間參與更加廣泛,假期也比唐朝延長了兩天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為慶祝元宵節,皇宮前面從年前的冬至日以後,開封府就開始搭建山棚所豎的木材正對着宣德樓從那時起,遊人已開始聚集到禦街禦街兩廊下表演各種奇特技藝、新異本領的人,歌舞百戲,一個接着一個,樂聲喧鬧,聲聞十餘裡北宋詞人周邦彥流落他鄉,在元宵節感懷故人舊事而作《解語花·上元》,詞不但描繪了荊南元宵之夜燈月交輝、麗人多姿的歡樂場景,還回憶汴京的元宵千家萬戶張燈結彩如同白晝,姑娘們笑盈盈出門遊賞,美女如雲的景象 宋代的元宵節,青年男女更加浪漫,可以與自己的情人相會,相互表達愛慕之意,送上定情之物蘇轼曾在杭州度過三個元宵節,對此有很深的感情熙甯八年(1075年),蘇轼在密州過元宵節,寂寞心情油然而生,更加思念在杭州時的元宵節盛況,滿城男女遊賞,遊人如織在燈火的輝映下,俊男靓女個個滿面春風,顧盼神飛,像從畫中走出來的一般,于是寫下了《蝶戀花·密州上元》:“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随馬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南宋詩人姜白石有詩曰:“元宵争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描寫了元宵節人們在大街上表演高跷、旱船的熱鬧氣氛,遊人擁擠,花燈挂滿,載歌載舞,寶馬香車是佳人才子的暗喻,佳人頭上的钗飾品與花燈媲美明清:燕京女兒踏月行 “今夕何夕春燈明,燕京女兒踏月行燈搖珠衫張華屋,月散瑤光滿禁城”明代名臣張居正的《元夕行》描繪了北京城元宵夜姑娘們賞月觀燈的盛況 明朝時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張燈十夜,京城内家家戶戶懸挂五色彩燈,其上繪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鳥魚蟲競相争豔不僅京城都市裡的青年女子觀燈幽會,而且鄉村女子也穿戴一新,描眉點唇,走出家門踏月夜遊,在元宵夜浪漫走一回唐寅的《元宵》詩曰:“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這首詩描寫了鄉村的元宵節,燈月映照下的村女更加美麗,滿街珠寶翡翠閃耀,她們青春煥發,喜氣洋洋.盡情歡笑由于觀燈人多,還有女孩迷路的,明代散曲家劉效祖《燈市詞》說:“誰家閨女路旁啼?向人說住大街西才随姥姥橋邊過,看放花兒忽失迷” “郎莫看燈去走橋,白绫衫氅撒嬌嬌走來兒怕雙纖趾,不走兒愁一撚腰”這是明代詩人蔡士吉在《元宵曲》中描寫的元宵女子走橋的習俗明清時期的女子除了觀燈、看焰火等娛樂活動外,還親身參與一些民俗活動之中,如民間有走橋、走百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又說:“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沓,貧富相易貿,人物齊矣婦女着白绫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這裡說的就是民間元宵習俗“走三橋”《長元志》也有記載:“上元,婦女走曆三橋,謂可免百病”這是女人們的特殊活動,元宵夜,她們三五成群結隊要走過三座橋,并且要挑選名字吉祥的橋,如長慶橋、吉利橋、太平橋據說走過這三座橋可以消除百病,所以也叫“走百病” 在古人看來,過橋渡河是“度厄”(即解除災難)的象征,走過三橋,就度過了一年中的衆多災厄,就能終歲無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禍”諧音,因此過橋更有了克服災禍的寓意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說:“元宵之夜,婦女成群結隊的遊走,祈禱免除災禍及過失前面一人持香開路,稱為‘走百病’凡是遇到橋,則三五成群地走過,稱為‘度厄’,俗稱‘走橋’又争先恐後地前往正陽門中洞摸門釘,傳說這樣可以多生男孩”女人們走橋時都穿月白氅衫,打扮與月色相配,明人張宿《走百病》詩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橋過來百病無再過前門釘觸手,一行直得一年娛”主播/後期剪輯:朱若彤值班主編:王娟,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人間燈火天上月最美不過元宵節?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人間燈火天上月最美不過元宵節
□作者鄭學富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西漢,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将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自唐朝以後,元宵節更加絢麗多姿,充滿了詩情畫意和浪漫色彩。唐朝:月色燈山滿帝都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唐朝詩人李商隐的《觀燈樂行》描寫的是元宵夜觀燈的情景。 唐朝的京城長安,已是百萬人口以上的國際大都市,元宵燈節場面豪華,唐玄宗時期長安的燈市規模浩大,燃燈五萬盞,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唐朝元宵節放假三天,取消宵禁的限制,允許人們出門賞燈,稱為“放夜”。女子也予以解放,可以上街往來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雍洛靈異小錄》記載:“燈明如晝,山棚高百餘尺,神龍以後,複加俨飾,仕女無不夜遊,車馬塞路。”這天晚上,皓月當空,華燈齊放,婦女們成群結隊,穿着新衣走出戶外,來到鬧市觀燈、看熱鬧。唐人張鷟的《朝野佥載》描寫京城元宵繁鬧的景象,婦女穿着豔麗的服裝,戴着好看的首飾,在五彩缤紛的燈下載歌載舞。《開元天寶遺事》也記載,自正月十五以後,長安士女“各乘車跨馬,共帳于園圃或郊野中,為探春之宴。”男士女子可以一起郊遊。唐玄宗在長安興慶宮前舉辦大型元宵晚會,《明皇雜錄》記載:“金吾及四軍士兵,列明陣仗,盛列旗幟,皆披黃金甲,衣短繡袍,太常陳樂”。宮女數百人打扮得花枝招展,邊歌邊舞,太常寺樂工演奏破陣樂、太平樂、上元樂,大象、犀牛也紛紛入場,伴随音樂鼓點起舞,府縣組織的龍燈旱船、馬戲鬥雞也來助興。 唐代詩人盧照鄰《十五夜觀燈》雲:“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缛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别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描繪了絢麗多彩的元宵燈火将大地點綴得五彩缤紛,遠處的燈火恍若點點繁星墜地,然而更引人注目的卻是美麗姑娘的歡聲笑語。宋代:人約黃昏後 景祐三年(1036年)元宵節,東京汴梁燈光華麗璀璨,青年男女或相擁而行,或載歌載舞,或表明心迹,或贈送定情禮物。在這快樂的節日裡,歐陽修孑然一身,怅然若失,不由地吟誦道:“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這就是被千古傳唱的《生查子·元夕》,寫得怅惘徘徊,委婉纏綿。 宋代的元宵節,比前朝還要繁華熱鬧,民族特色更加突出,民間參與更加廣泛,假期也比唐朝延長了兩天。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為慶祝元宵節,皇宮前面從年前的冬至日以後,開封府就開始搭建山棚。所豎的木材正對着宣德樓。從那時起,遊人已開始聚集到禦街。禦街兩廊下表演各種奇特技藝、新異本領的人,歌舞百戲,一個接着一個,樂聲喧鬧,聲聞十餘裡。北宋詞人周邦彥流落他鄉,在元宵節感懷故人舊事而作《解語花·上元》,詞不但描繪了荊南元宵之夜燈月交輝、麗人多姿的歡樂場景,還回憶汴京的元宵千家萬戶張燈結彩如同白晝,姑娘們笑盈盈出門遊賞,美女如雲的景象。 宋代的元宵節,青年男女更加浪漫,可以與自己的情人相會,相互表達愛慕之意,送上定情之物。蘇轼曾在杭州度過三個元宵節,對此有很深的感情。熙甯八年(1075年),蘇轼在密州過元宵節,寂寞心情油然而生,更加思念在杭州時的元宵節盛況,滿城男女遊賞,遊人如織。在燈火的輝映下,俊男靓女個個滿面春風,顧盼神飛,像從畫中走出來的一般,于是寫下了《蝶戀花·密州上元》:“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随馬。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南宋詩人姜白石有詩曰:“元宵争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描寫了元宵節人們在大街上表演高跷、旱船的熱鬧氣氛,遊人擁擠,花燈挂滿,載歌載舞,寶馬香車是佳人才子的暗喻,佳人頭上的钗飾品與花燈媲美。明清:燕京女兒踏月行 “今夕何夕春燈明,燕京女兒踏月行。燈搖珠衫張華屋,月散瑤光滿禁城。”明代名臣張居正的《元夕行》描繪了北京城元宵夜姑娘們賞月觀燈的盛況。 明朝時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張燈十夜,京城内家家戶戶懸挂五色彩燈,其上繪有翩翩起舞的各色人物,花鳥魚蟲競相争豔。不僅京城都市裡的青年女子觀燈幽會,而且鄉村女子也穿戴一新,描眉點唇,走出家門踏月夜遊,在元宵夜浪漫走一回。唐寅的《元宵》詩曰:“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這首詩描寫了鄉村的元宵節,燈月映照下的村女更加美麗,滿街珠寶翡翠閃耀,她們青春煥發,喜氣洋洋.盡情歡笑。由于觀燈人多,還有女孩迷路的,明代散曲家劉效祖《燈市詞》說:“誰家閨女路旁啼?向人說住大街西。才随姥姥橋邊過,看放花兒忽失迷。” “郎莫看燈去走橋,白绫衫氅撒嬌嬌。走來兒怕雙纖趾,不走兒愁一撚腰。”這是明代詩人蔡士吉在《元宵曲》中描寫的元宵女子走橋的習俗。明清時期的女子除了觀燈、看焰火等娛樂活動外,還親身參與一些民俗活動之中,如民間有走橋、走百病的風俗。《帝京景物略》記載:“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曰走百病,又曰走橋。”又說:“八日至十八日,集東華門外,曰燈市。貴賤相沓,貧富相易貿,人物齊矣。婦女着白绫衫,隊而宵行,謂無腰腿諸疾,曰走橋。”這裡說的就是民間元宵習俗“走三橋”。《長元志》也有記載:“上元,婦女走曆三橋,謂可免百病。”這是女人們的特殊活動,元宵夜,她們三五成群結隊要走過三座橋,并且要挑選名字吉祥的橋,如長慶橋、吉利橋、太平橋。據說走過這三座橋可以消除百病,所以也叫“走百病”。 在古人看來,過橋渡河是“度厄”(即解除災難)的象征,走過三橋,就度過了一年中的衆多災厄,就能終歲無百病。而“渡河”二字,在南方又和“渡禍”諧音,因此過橋更有了克服災禍的寓意。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說:“元宵之夜,婦女成群結隊的遊走,祈禱免除災禍及過失。前面一人持香開路,稱為‘走百病’。凡是遇到橋,則三五成群地走過,稱為‘度厄’,俗稱‘走橋’。又争先恐後地前往正陽門中洞摸門釘,傳說這樣可以多生男孩。”女人們走橋時都穿月白氅衫,打扮與月色相配,明人張宿《走百病》詩曰:“白绫衫照月光殊,走橋過來百病無。再過前門釘觸手,一行直得一年娛。”主播/後期剪輯:朱若彤值班主編: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