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8日消息(記者 黃昂瑾)近日,話題“央視曝光盲發快遞騙局”登上微博熱搜。不少網友表示自己曾收到了不明來曆的快遞收件通知,也有網友直呼“警惕貨到付款,不論大小錢财”“收到‘貨到付款’的快遞,要留個心眼兒!”
(截圖自微博)
(截圖自微博)
據央視新聞報道,廣東廣州警方近日破獲的三個詐騙團夥在幾個月時間内,向全國各地“盲發”快遞18萬餘件,詐騙群衆30多萬人,涉案金額超2000萬元。
有業内人士表示,“盲發快遞”不是最近才出現,此類騙局一方面涉及到個人信息被非法采集、使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快遞公司對寄件人信息、寄出物品的核查義務落實不到位等問題。因此,在提醒消費者提高警惕的同時,也需要加大監管力度,倒逼相關平台、快遞企業加強自我規範,防止快遞被“盲發”。
“盲發快遞”騙局頻發
有别于人們常見的快遞“到付”,即收件人在查收快遞時向快遞員支付運費,“貨到付款”是指由快遞員替寄件人代收貨款的一項服務。據了解,正常情況是在寄件、收件雙方均同意使用“貨到付款”服務的前提下,寄件人将快遞寄出,收件人簽收後将貨款交給快遞員,快遞員将貨款交回快遞公司,快遞公司再将貨款付給寄件人。
而所謂“盲發快遞”騙局,簡單來說,是指收件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收到了詐騙分子寄來的“貨到付款”快遞,并被告知需要支付貨款。在這過程中,不少收件人因忘記了是不是自己購買的商品且單件金額不大,選擇了付款簽收,待拆開快遞後才發現不是自己所購買的商品,且商品的價值遠不及其支付的金額。
在2020年7月,小茜(化名)曾多次收到需要她付款的收件通知。
“幸好我都拒收了。”小茜告訴央廣網記者,一次她在公司接到順豐快遞員的電話,稱其有一個快遞代簽收,并需要支付39元。“我想了想自己在那段時間沒有網購,感覺很奇怪便馬上問我老公,他也說沒有網購,并堅定地表示不要為這來路不明的快遞買單。我就拒收了。”
(小茜提供的聊天記錄截圖)
小茜本以為這件事就此翻篇,沒想到在那之後,她陸續接到好幾個快遞電話,通知她有待付款的快遞。小茜這才意識到情況不對,後經上網搜索了解到,這可能是一種快遞詐騙手段。
“後來再接到類似電話,我也向快遞員了解了一下。快遞員問我是不是在什麼平台網購過,可能個人信息被商家洩露了。”小茜補充道,“待付的金額從十幾塊到三十幾塊不等。”
不同于小茜在及時與家人核實後選擇了拒收,在央視新聞報道中,來自廣東廣州的當事人因平時網購商品較多,在收到“貨到付款”收件通知後,不确定是不是自己購買的商品,便讓家人代收并支付了69元的貨款。後發現這一“貨到付款”的快遞并不是自己購買的商品,且其幾元錢的價值與家人支付的69元相去甚遠,于是報了警。
報道稱,根據當事人提供的快遞單号、寄件人的電話和地址等信息,廣州警方首先發現寄件地址為虛構地址。随後,警方通過從寄件快遞公司調取的涉案快遞單序列号前一百宗和後一百宗快遞單信息,發現這些連号快遞單均指向同一寄件單位、地址及号碼。根據這些線索,警方偵查發現了詐騙團夥在江蘇徐州的發貨點和在河北廊坊一個賣正常商品的直播平台,隻要在這個平台買過商品就會留下個人信息,嫌疑人通過這種方式獲取了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留下個人信息的消費者正是嫌疑人實施詐騙的目标人群。
據廣州警方介紹,這三個詐騙團夥在幾個月時間内“盲發”快遞達18萬件,其中2萬多件為妥投,即收件人簽收并支付了貨款;詐騙群衆30多萬人,涉案金額超2000萬元。
對此,警方提醒廣大群衆,不要輕易簽收“貨到付款”的快遞,驗貨如遇可疑情況,立即撥打快遞單上寄件人的電話進行驗證,若發現對方假冒他人寄件或為空号,應拒絕簽收。發現被騙後,請第一時間撥打110報警求助。
業内:要強化對于貨到付款收件的檢視
通過上述案例不難看出,公民個人信息和貨到付款快遞業務是“盲發快遞”騙局中的兩大關鍵。多位業内人士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均表示,要加大對買賣公民個人信息“黑市”的打擊力度,同時要加強對快遞公司落實收寄驗視制度的監管。
根據《快遞暫行條例》,寄件人交寄快件,應當如實提供寄件人姓名、地址、聯系電話;寄遞物品的名稱、性質、數量等信息。除信件和已簽訂安全協議用戶交寄的快件外,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收寄快件,應當對寄件人身份進行查驗,并登記身份信息,但不得在快遞運單上記錄除姓名(名稱)、地址、聯系電話以外的用戶身份信息。寄件人拒絕提供身份信息或者提供身份信息不實的,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不得收寄。
《條例》規定,收寄快件未查驗寄件人身份并登記身份信息,或者發現寄件人提供身份信息不實仍予收寄的,由郵政管理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的規定予以處罰。
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博指出,在“盲發快遞”騙局中,可能涉及非法買賣個人信息的問題,或存在電子商務經營者違規收集、違規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次廣州警方破獲的案件中,寄件地址為虛構地址,且詐騙團夥是通過一個賣正常商品的直播平台收集到了消費者的信息,在這種看似消費者正常提供個人信息的情況下,如何防止公民個人信息被非法使用?在寄件端,“貨到付款”與普通寄件有何區别?如何避免快遞被“盲發”?
“就此次廣州警方破獲的案件來看,有必要加強對平台的治理,要求平台對商家進行嚴管,倒逼他們加強自律。”孟博表示。
為進一步了解貨到付款業務,央廣網記者随機緻電了“三通一達”客服人員和快遞員進行咨詢。其中,中通快遞、圓通快遞客服人員表示“可以提供貨到付款服務”,但對于寄件人需提供哪些信息、對寄件物品有何要求等細則,兩家客服人員均表示“請聯系寄件網點進行咨詢”。
值得一提的是,當被問及寄件人如何收到貨款時,圓通快遞客服人員詢問記者“是否與圓通有合作?”,得知記者的需求是個人寄件且需要代收貨款後,該客服人員表示“我去問問”,後答複稱“客服這邊不清楚,還是得問寄件公司”,具體的事項需參考寄件人與寄件公司簽訂的合同。
另據申通快遞快遞員介紹,目前國内“三通一達”均隻向寄件量大的客戶提供貨到付款服務,“至少一天寄件1000單,量大公司才有利潤,不然公司沒有利潤,代收貨款還麻煩。”他告訴記者。
行業專家趙小敏對央廣網記者表示,目前存在的“盲發快遞”現象大緻可歸為三類。“一種是快遞公司和電商平台,以及其他第三方機構相互勾結;另一種是完全的詐騙;第三種就是快遞企業刷單。”
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在接受央廣網記者采訪時表示,貨到付款本是快遞企業一項正常的業務,快遞公司從中有利可圖。但目前不論是郵政法還是《快遞暫行條例》都沒有專門針對貨到付款業務的行政法規。而在“盲發快遞”騙局中,詐騙團夥通過“貨到付款”寄出價值很低的商品,積少成多,最後違法金額或非法所得是巨大的。
趙小敏認為,要通過各部門聯動,加大對“盲發快遞”詐騙行為的打擊力度。“比如公安部門和市場監管部門的聯動,同時需要信息技術支持、需要各部門數據共享。通過對警方過去四五年以來破獲的案件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們有很多共性。基于數據共享和過往案件的共性,網絡警察是否可以通過對後台數據的監測,在重大數據移動中發現端倪?這樣多方聯動的監管才能做到真正到位。”
胡鋼指出,針對“盲發快遞”騙局現象,建議公安機關向快遞業歸管的國家郵政局發送公安建議函,提醒行政主管部門加以注意。同時,對于相關快遞企業,可針對其是否遵守了我國反恐怖主義法、郵政法及《快遞暫行條例》,由公安機關、郵政部門等多部門聯合開展調查,防患于未然。
“行政主管部門可出台相關的行政指導意見,加強對快遞公司貨到付款業務操作流程的規定。比如畫幾條紅線,快遞公司要嚴格落實對寄件人的身份核驗,現場查驗寄件公司營業執照、寄出貨品等。”胡鋼強調,我國郵政法賦予了快遞公司對收件進行檢視的法定義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規定,郵政企業應當依法建立并執行郵件收寄驗視制度。對信件以外的郵件,郵政企業收寄時應當當場驗視内件。用戶拒絕驗視的,郵政企業不予收寄。郵政企業發現郵件内夾帶禁止寄遞或者限制寄遞的物品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過去對收件的檢視更多是強調内容的合法性,檢視物品不得是違禁物品。現在面對新的問題,是否需要強化對于貨到付款收件的檢視,補齊短闆?”胡鋼提出,建議快遞行業協會針對貨到付款業務出台行業性的自律規範,進而形成團體标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