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款“心形彩虹蛋糕”标“6寸”,實為6英寸。超然攝
溫州網訊 前不久,市民朱小姐在悠享家的微信商城購買了一款标示為“6寸”的蛋糕,但收到後感覺明顯“縮水”,商家解釋為,行業内制作蛋糕多數是按國外的“英寸”為标準。蛋糕的大小單位标準都是商家說了算嗎?商家用“英寸”冒充“寸”是否構成侵權?為此,朱小姐向鹿城區消保委進行了投訴。
消費者蛋糕直徑從19.98厘米“縮水”成15.24厘米
“買的時候看到标注的是中文的‘寸’,怎麼到手後就變‘英寸’了,這太不合理。”朱小姐看着從網上購買的所謂的“6寸木糠蛋糕”,總感覺自己上當了。如果這個蛋糕标注的尺寸為6寸,實際卻以6英寸制作的話,那麼這個蛋糕直徑就由19.98厘米“縮水”成了15.24厘米,肉眼還是能發現蛋糕明顯小了一圈。
朱小姐好奇的是,既然蛋糕實際計量單位是“英寸”,為什麼商家要标注“寸”?其他食品大多有嚴格的制作标準,比如含量、重量,但蛋糕好像都不會特别标明,如果其他消費者買了标着“8寸”、“10寸”甚至更大的蛋糕,不是無形中“損失”更大嗎?
市場蛋糕計量單位五花八門
市面上的蛋糕究竟用什麼标準計量的?記者昨天走訪了市區多家蛋糕店發現,大多數面包店或西點房,蛋糕的大小都以“寸”來标示,多數消費者會認為這表示“市寸”,實際上商家是以“英寸”為标準進行生産。
“這幾乎是蛋糕烘焙業默認的潛規則了。”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内人士介紹,蛋糕是從西方引進的,外國人在出售蛋糕時大多用英寸來劃分規格,生日蛋糕“本土化”以後,為便于理解,所以一般用“寸”向顧客介紹。
在悠享家時代店,記者發現一款“心形彩虹蛋糕”的标示為“6寸”,便詢問店員這裡的“寸”是否指“英寸”,店員表示“應該是的”。但當記者追問“寸”和“英寸”的區别時,店員也無法分辨和解釋。
即使是同一品牌,門店内的蛋糕标簽也有不同。記者在“愛茜茜裡”蛋糕店看到,一款名為“小瓢蟲”的冰淇淋蛋糕僅用了“760g”作為計量标示,另一款“綠野仙蹤”則既标示“6英寸”又标示“600g”。
最近在微信上賣得很火的千層盒子蛋糕,則用“毫升”作為計量單位。
消保委目前尚未有統一的标準
6寸、10英寸、400g、750ml……面對如此多的蛋糕計量單位,消費者不免會挑花了眼,那是否有一個統一的标準?用“英寸”冒充“寸”,蛋糕店的這種做法是否合法?
“蛋糕直徑、高度、密度甚至裝飾用的奶油打發程度和餡料,都會影響蛋糕實際質量和大小。”據我市烘焙行業協會的相關負責人透露,對于蛋糕制作和出售,國家目前隻有質量和重量的相應規定,而在尺寸問題上到底以“寸”還是“英寸”為衡量标準,尚未作出統一規定。
市消保委工作人員表示,針對蛋糕店用“英寸”冒充“寸”的這一做法,目前我國還未有明确規定用來維權,商家在出售此類易引發誤解的商品時,應提前進行告知并做出更規範的标示。在此,也提醒消費者,在購買定制蛋糕時應跟商家确認好尺寸,最好通過實物模型進行确認,并在購買票據上标明。
最後經協商,商家全額退還了朱小姐購買蛋糕的88元。
本文轉自:溫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