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台,很多小夥伴都有一些困惑和誤解,對于中台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入。本文作者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案例,以産品經理的角度,與大家談談關于中台的價值及其建設規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最近跟一些朋友聊起中台的相關話題,大家都很感興趣、各抒己見。
不過,我發現其中有不少困惑甚至是誤解。
今天,結合自己過去幾年在螞蟻規劃和建設“螞蟻AI中台、風控中台”的實踐,以産品經理的角度來對“中台究竟是什麼?有什麼價值?如何規劃和建設?如何支持好業務”等問題,跟大家做一個深入的探讨。
一、中台的本質和價值如今一提到中台,很多人可能就警惕了。
不是都說“中台已死”、“都在拆中台”嗎?怎麼還聊這個?
首先,大家不要被一些聳人聽聞的标題和觀點所迷惑。
自己要有正确的立場和判斷,要先搞清楚事實和本質。
那就是,中台到底是什麼?
在百科詞條中,中台是這樣定義的:
中台,互聯網術語,一般應用于大型企業。一般是指搭建一個靈活快速應對變化的架構,快速實現前端提的需求,避免重複建設,達到提高工作效率目的。
盡管這個定義表述得不夠凝煉,也肯定不是100%準确——當然也不存在标準定義,但這個描述至少指出了一些要點。
一個要點是“大型企業、複雜業務”,一個是“模塊複用、提升效率”。
前者指出了中台适合的場景,就是公司有足夠的規模、有很多的業務。
如果每一個業務都從前到後搞一套系統的話,效率肯定比較低。
所以,就需要把各個不同業務中的共性抽取出來,做深做強,打通産品、數據和技術。
這樣,就形成了“大中台、小前台”的模式。即,前端做薄、靈活多變,船小好掉頭。
而且,當有新業務時,能夠迅速地用後台模塊拼接、搭建出來,不用全部重新開發。
字節跳動前幾年接連地發布很多應用,被譽為“App工廠”,也是受益于這樣的架構。
第二個要點是“模塊複用”,指出了中台模塊的本質,就是要高效複用。
這也是平台與中台的區别——很多人一直沒有搞清楚二者的區别。
平台可以隻有一個業務方,那是沒問題的,可以稱為專用平台。但中台一定是要服務于多個業務的,隻有這樣才能稱之為中台。
了解了中台的本質之後,我相信大家就能有獨立的判斷了。
可見,哪些盲目叫喊“中台已死”的人,顯然是沒有深入思考的。
的确,在前幾年中台概念大行其道的時候,很多小公司也頭腦發熱,自己搞中台,或者被忽悠采購中台。
最後發現勞神費力,絲毫沒有提升效率。
那是當然,你就一兩個業務,而且創業過程中充滿各種不确定性,三天兩頭調整方向,在這種情況下,你搞什麼中台。
在大廠裡面,也确實出現了中台過度的情況。
什麼事情,過度了都不好。中台過多、顆粒度太細,中台之間的銜接做得不好,肯定會大大影響效率。
可見,中台是否有價值,取決于企業的業務特性和所處的階段。盲目地“大幹快上”和“追漲殺跌”都是不明智的。
二、欲建中台,先建組織談完中台的概念和價值,再來說說如何建設中台。
在這之前,先說說“人性”。
坦白地說,中台其實是“反人性”的。
中台就是要“合并同類項”、“拉通融合”,往往會把原來相似的模塊合并掉,這個自然會動了一些人的奶酪,影響了他們的利益。
戰略決定組織,屁股決定腦袋。
如果不從人性和組織的角度來思考,中台是做不成的。
如果你真的要做中台,隻有“一腔熱血”和“一張藍圖是”不夠的,你得先有适應中台戰略的組織。
如果中台涉及到的“業務、産品、技術”團隊還是一個個小閉環、小山頭,那麼中台是很難推動的。因為他們可以找出一百個理由說,我這個很特殊,不能中台化。
因此,為了推進中台,就要打破組織壁壘。把“業務、産品、技術”的團隊獨立出來,隻有這樣,才能實現“業務通、産品通、技術通、數據通”,才能真正從全局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做頂層規劃,才能不僅僅考慮一個業務、一個團隊的利益。
及時把組織陣型調整好了,也隻能說是萬裡長征走了第一步。
三、千萬不能閉門造車接下來,就是中台如何規劃的問題。
一個常見的錯誤是,中台隻是“産品、研發”的事情。
中台團隊閉關研發了幾個月,突然跳出來給業務說,“兄弟,我們搞出了中台核武器,你來用用”。
首先,這樣做也是反人性的。
憑什麼是你們産品、研發搞高科技、搞核武器,我們業務整天扛指标,幹髒活累活?然後扔過來一個武器給我們用,再讓我們證明武器很先進?比我們之前“人拉肩扛”高級?
所以,不要把中台和業務隔離,更不能對立起來。
相反,要讓業務廣泛參與到中台的規劃、建設、落地的全過程中。
要讓中台成為大家共同的事業。
如果哪天你發現業務團隊在讨論中台、在他們的彙報PPT以及月報中,大張旗鼓地提到中台産品模塊,那麼不要有什麼不滿的,也不要覺得人家在搶功。
你要理解,對業務團隊的考核,不光是要有業務指标、不出事,更要有“系統化、有機制、有沉澱”。大家一起搞出來的中台,就恰恰符合這個要求。
中台産品不屬于産品團隊、也不屬于技術團隊,而是大家共有的。
所以說,中台不斷露臉,你應該高興。
要大度一點,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而且,中台現在都是業務的孩子了,那麼他們還會整天無端地罵孩子、打孩子嗎?
中台“反人性”的另外一方面,還體現在人們普遍是不願意改變現狀、不願意學習新東西的。
中台肯定是會研發出新的産品,盡管可能“降本增效”,但畢竟要讓大家去學習和适應。
所以,如果人家從始至終沒有參與進去,隻是被動地被告知來使用,那麼積極性肯定是有限的。遇到一些bug和問題,怨氣也會很大的。
但如果他也是中台的一分子,那肯定會包容很多。
四、中台首先得“做抽象”當然,中台服務業務,不能隻停留在意識、組織形态層面,更要落到實處。
中台要“從業務中來、到業務中去”。
中台的頂層設計是基于對業務、技術的深刻理解,而架構出來的。就是把共性抽出來,形成一個個模塊。
以螞蟻AI中台和風控中台來舉例。
一眼看過去,可能發現AI領域的算法、技術、應用很多,問題很複雜。
但從橫向鍊路來說,無非是“數據打标、算法開發、模型訓練、模型部署、模型管理和叠代”等等。
從縱向來看,有“文本(NLP)、圖像(CV)、視頻、機器人(智能會話)、知識圖譜”等不同的領域。
因此,你可以從這些抽象出來的鍊路和模塊來設計AI中台的産品架構。
對于風控來說,業務、技術種類也很多。
風控有不同的風險域,比如“盜用、欺詐、作弊、洗錢、賭博、内容風險、IoT”以及“國内、國際、生态風險”等。
顯然,風控中台不能直接按照這些風險域來規劃,而是要對林林總總的風險類型進行抽象。
仔細分析下就能明白,無論何種風險,首先要盡早地感知到風險的發生,然後再對風險進行精準的識别和決策,再進行處置(放過還是攔截、處罰等),機器判别不了的還要人工審核。
此外,風險運營人員經常要研究新風險、新案件,所以還要進行風險的分析、策略的加工。
因此,抽象出來的大概就是“感知模塊、識别決策引擎、處置模塊、審理模塊、分析模塊”以及一些諸如“數據、模型”等支撐模塊。
當然,中台模塊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們要形成鍊路,不同模塊之間要形成關聯。
也就是說,每個模塊首先要完成自己的本質工作,然後還能流暢地串聯、靈活地組裝。
中台模塊就像積木,不能隻是孤零零地擺在那裡,而要能方便地組裝成不同的形狀,滿足不同的需求。
這就需要中台模塊在設計時,能夠形成“組件化、模塊化”。
五、中台要“層次化”滿足需求中台的模塊架構有了,如何更好地滿足業務需求呢?
首先,産品經理要謹記一點,用戶需求是不同的、有層次的。
因此,在用戶需求挖掘的時候,在中台産品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以AI中台舉個例子。
每個業務團隊都想擁抱AI,實現“業務智能化”,但團隊的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有業務算法團隊、有的沒有,有連基本的技術人員都少的可憐。
所以,中台産品模塊要考慮到這些問題,讓産品能夠被靈活的接入、集成和使用。
于是,我們按照前面提到的模塊抽象,不僅形成了“NLP/CV/機器人/标注/知識圖譜”等模塊組成的AI中台産品矩陣,還抽象出了需求分級和業務賦能的“五級火箭”,從簡單到高階,依次包括“功能嵌入、API調用、數據訓練、模型定制、算法開發”等五級。
這樣一來,平台設計得足夠簡單易用、門檻很低,對方的産品、數據、運營同學都能用起來。
對于現成的模型,諸如NER、OCR、證照識别等,直接調用API即可,也可以把平台的頁面、模塊嵌入進去,不來平台也可以用平台。
業務方如果有深入的、個性化需求,可以來平台上訓練自己的模型,甚至定制開發算法。
業務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中台的場景就更多、用戶也更多,中台的價值就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中台産品也得有品質
這裡,不得不強調下中台産品的設計問題。
有很多人誤以為中台、平台類産品不需要什麼設計,随随便便搭一個就行。
殊不知,任何人都會本能地抵觸醜陋、體驗糟糕的東西。
而且,你讓一幫同事天天面對一個爛産品,是多麼的殘忍。
其次,中台産品尤其是技術類中台産品,本身是包含很多技術原理和術語的。
好的設計能夠隐藏這些晦澀的技術點,能夠實現“把複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用戶”。從而極大地提升業務效率,也能夠擴展平台的客戶群。
最後一點,如果産品設計得不好,産品和研發團隊會反受其害——你會被用戶的咨詢、吐槽淹沒的。
所以,要做就做好點。
我當時對中台産品團隊的同學們說,能否讓你做的産品成為你的作品,甚至代表作。
六、不光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除了做好規劃、做好設計,中台還得有更好的業務sense。
即,不能隻站在自己的角度,做“錦上添花”的事情,更要站在業務角度,為業務着想,多“雪中送炭”。
對于任何類型的業務來說,最重要的無非是增長:用戶/客戶增長、收入增長等。
對于這些問題,中台能否主動做些事情呢?
答案是可以的。
以AI中台舉例。
支付寶平台上每天有很多的營銷活動,有活動就要有文案,這讓運營同學很頭疼。
手寫文案肯定扛不住,而且也不容易實現“千人千面”。
那怎麼辦?
于是,基于業務的這個痛點,我們在常規的NLP平台之上,孵化出了“智能文案平台”。
在這個平台上,可以根據活動類型、文案風格等條件,智能地生成成百上千條有創意的、個性化的文案。
這不僅減少了運營的工作量,而且能顯著提升點擊轉化率,從而為投放活動的業務方帶來了很多新的流量和用戶,實現了業務增長。
在風控中台當中,也有類似的嘗試。
除了做好風控本質工作以外,我們還和商戶做聯防聯控,即輸出螞蟻的風控能力,讓商戶能更早地發現風險。
當然,作為價值回饋,商戶會在其支付渠道上首推支付寶。
這樣,就直接提升了支付寶的交易量和用戶量,為主航道業務帶來了額外的價值。
另外一個案例,是“圈用戶、圈商戶”的場景。
支付寶自己每做一個發紅包的活動,以及協助各地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時候,需要首先圈出來優質的用戶和商戶,不能把錢發給壞人。
因為風控這邊積累了很多的優質用戶、商戶的數據,所以我們就将這個能力,主動輸出給業務,讓營銷活動快速、平穩地開展,保障了營銷資金的安全。
七、不光有“狠活”,還得有“科技”中台不僅要解決好業務當下的問題,拼體力、幹“狠活”,而且要為未來業務的發展提前布局,搞出點“科技”。
要不然,中台還沒上台,就已倒台。
這裡面,還涉及到另外一個人性的問題,即技術團隊的利益和訴求。
他們的訴求是什麼呢?
就是你讓我做的需求,有沒有技術深度、技術先進性?
或者,更直白地,我寫的碼、發布的系統,能不能對自己發展和晉升有幫助?能不能“拿得出手”、能否讓他登上行業技術大會的舞台去“吹吹牛”?
誠然,包括中台和前台業務模塊在内的任何一個系統當中,都有很多工作是沒太多技術深度的。無非是涉及到業務流程、頁面交互以及增删改查之類。
我們絲毫不能否認這些工作的重要性,但如果隻開發這些東西,技術同學們肯定是不願意的。
買多少杯咖啡和奶茶,也不好使。
因此,在中台的設計當中,就要平衡好當下和未來。既要快速響應業務需求,也要基于業務本質以及行業技術發展的脈絡,來規劃出“有深度、有未來”的模塊。
以螞蟻風控中台舉例。
我們既按照業務鍊路設計了“風險感知、識别決策、處置、審理、分析”等中台模塊,來解決業務當前痛點。也基于風險以及技術發展趨勢,梳理、規劃了“智能反詐、圖風控、交互式風控、多方風控、終端安全”等平台和系統。
這些平台既解決了社會熱點問題,符合行業技術發展的趨勢,是熱門的技術領域,也有足夠的難度和挑戰,這樣技術同學們做起來就更有成就感。
當然,類似這樣有深度的事情往往需要更多的耐性和定力,需要多年的打磨。
一個月就能做完的事情肯定比較簡單,三五個月做完的估計也不會太難,難的是一兩年、三年五年甚至更久時間,才能做成的事情。
如此有深度的科技不光是生産力,也是商業。
這兩年,很多科技公司都在考慮“科技商業化”,将自己沉澱的技術輸出,做“To B”的生意。
這些有技術含量的中台模塊,往往也受到行業和客戶的關注,從而經過“技術→産品→商品”的孵化和打磨,最終成為一門生意,為公司創收。
結語人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獨立、理性的思考。
對于一個事物,盲目跟風、走極端都是有問題的。
中台能帶來什麼價值,中台要不要搞、怎麼搞,都得結合實際來做決策。
中台是一個複合型的課題,涉及到前線業務、底層模塊,還涉及到業務、産品、技術等衆多團隊。
中台不僅是業務問題、産品問題和技術問題,更涉及到價值、利益和組織的方方面面有關人的問題。
因此,要做好中台,就要全局觀、未來觀,還得要有耐力和定力。
隻有這樣,才能做成。
專欄作家
朱百甯,八點三十五,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百度品牌總監,著有《自傳播》一書,現在專注于人工智能以及産品設計等領域。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