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酉年庚戌月辛未日(即公元2017年10月10日)。話說十三朝古都長安,城南有一處最是風流雅緻之地紫風閣,原為唐代郭子儀園林舊址,如今園林猶在,草木蔥茏,那時人物卻“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無處可尋。可喜者此處現又有一處最是詩書蘊藉之地—秀秀書院,足供諸位雅士悠遊于紅塵之外,尋幽探古,“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秀秀書院《黃帝内經》辯經會現場實況:不習内經,何以養生?
辰時。先生照例太極研習的時間。
太極拳流派介紹之和式太極拳:
和式太極拳由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1810~1890)所創。
和兆元,趙堡太極拳名家陳清平著名弟子之一,太極拳第八代傳人。和兆元在原傳拳架的基礎上,修改架式中的手法、身法、步法與姿勢,大大增加技擊實用内容,并使架式更順其自然,完全符合人體生理結構,創編了一套集拳架、推手、散手為一體,三者互為檢驗印證,寓技擊、修身、養身于一道,既保持趙堡鎮原傳太極拳傳統又獨具特色的新型太極拳理拳法“代理架”,即和式太極拳。
秀秀書院辯經會現場實況:席主:寶雞萌萌;長安西西、鹹陽燕燕、壯族方方等,撫琴:長安雅士薛佩生
巳時。研習瘦金書正當其時矣。
宋徽宗趙佶(1082年-1135年),宋神宗十一子,是中國宋朝第八位皇帝,也同時具有相當高的藝術造詣。他自創的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另外,他在書畫上署名簽字是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據說象征“天下一人”。宋徽宗對繪畫有精湛的研究,尤擅長花鳥,據傳畫鳥用生漆來點睛,成豆形突出于畫幅之上,又黑又亮,炯炯有神。
宋徽宗曾有珍品畫作《池塘秋晚圖》。以荷鹭為主體,将各種動、植物分段安排在畫面上為唐代的構圖式。卷首畫紅蓼與水蠟燭,暗示水岸。接着白鹭一隻迎風立于水中。荷葉欹傾,水草順成一向,襯托白鹭充滿張力的姿态。墨荷與白鹭之間的黑白對比,增強水墨色調的變化關系。後有鴛鴦,一飛一遊。
宋徽宗《池塘秋晚圖》
午時至申時。茶道、古琴、香道藝術課程各各進行。
秋雨經三宿,清茶勸一杯。
今日亦書院亦着實熱鬧。
寶雞萌萌與壯女方方對坐于紙窗席地處研究煎茶道技法。文文安坐于兩朵月季花前,低首翻書。江江正坐中廳習練蓋碗。景景即于前廳新布的茶席那裡習練瀹茶道,口說手比,一派專注。燕燕自幽靜處練琴的間隙,這裡坐一下,那裡坐一下,不免感歎:今兒喝茶的地方好多哦。可不是,煎茶、蓋碗茶、瀹茶,挑着揀着喝,愛茶人統統來書院過一把瘾罷。媛媛自挑了琉璃光亮的陽台去練琴,倒也自得其樂。當先生遇上劉進士,結果即是他們二位關了門對坐晤談,摒棄外擾。先生進門前即喜滋滋地笑曰,“劉進士替我帶了好東西來了!”視之,原來是換弦的一樣工具。這可真真是“知先生者莫過于劉進士也”,又“琴逢知己千言少”了。
至酉時,又是每日照例的辯經會。本篇辯經會題為《黃帝内經太陰陽明論篇第二十九》,内容說明了人體飲食物通過胃消化吸收,然後脾髒受胃氣鼓舞,通過聯絡之經絡輸送營養至五髒六腑,說明脾胃為後天之本的道理,充養四肢。
縱觀整部《黃帝内經》,“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内熱”…….此種理論比比皆是,人體的陰陽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出現陰陽偏盛或者偏衰的情況,就會導緻疾病的發生。
中國古代哲學經典巨著《易經》中亦雲,陰陽運動是萬事萬物的運動規律。太極圖就是陰陽運動哲理的縮影。
陰陽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着一種協調的狀态。陰陽平衡則人健康、有神;陰陽失衡人就會患病、早衰,甚至死亡。
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着一種協調的狀态。
生命陰陽平衡的含義是髒腑平衡、寒熱平衡及氣血平衡。其總原則是陰陽協調,實質是陽氣與陰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體各種功能與物質的協調。
人體的生命是由于陰陽運動、陰陽氣化所産生,凡是向陽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溫熱的都屬于陽;凡是反過來背陽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涼的,都是陰。對于人體,頭為陽,腳為陰,體表為陽,内髒為陰,六腑為陽,五髒為陰,氣為陽,血為陰。如果陰陽能夠平衡,那麼人的氣血充足,精力充沛,五髒安康,人的氣色就會非常好。
陰陽平衡不是靜止的、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動态的。
這種平衡需要呵護,一旦養生不慎,就很容易導緻陰陽失衡而危害健康。
由是可見研習《黃帝内經》的重要性。掌握好我們身體的陰陽平衡,掌握養生之道,人人皆可。
原文:
黃帝問曰:太陰陽明為表裡,脾胃脈也。生病而異者何也?
對曰:陰陽異位,更虛更實,更逆更從,或從内或從外,所從不同,故病異名也。
帝曰:願聞其異狀也。
岐伯曰:陽者天氣也,主外;陰者地氣也,主内。故陽道實,陰道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髒。入六腑則身熱不時卧,上為喘呼;入五髒則瞋滿閉塞,下為飧洩,久為腸澼。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故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故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行至足。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于風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岐伯曰:四肢皆禀氣于胃而不得至經,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内,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
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髒,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于時也。脾髒者常着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帝曰:脾與胃以膜相連耳,而能為之行其津液何也?
岐伯曰: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溢,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陽明者表也,五髒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髒腑各因其經而受氣于陽明,故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氣,日以益衰,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譯文:
黃帝問道:太陰、陽明兩經,互為表裡,是脾胃所屬的經脈,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麼道理?
岐伯回答說:太陰屬陰經,陽明屬陽經,兩經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時的虛實順逆不同,病或從内生,或從外入,發病原因也有差異,所以病名也就不同。
黃帝道:我想知道它們不同的情況。
岐伯說:人身的陽氣,猶如天氣,主衛互于外;陰氣,猶如地氣,主營養于内。所以陽氣性剛多實,陰氣性柔易虛。凡是賊風虛邪傷人,外表陽氣先受侵害;飲食起居失調,内在陰氣先受損傷。陽分受邪,往往傳入六腑;陰氣受病,每多累及五髒。邪入六腑,可見發熱不得安卧,氣上逆而喘促;邪入五髒,則見脘腹脹滿,閉塞不通,在下為大便洩瀉,病久而産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氣,咽吞飲食而連地氣。因此陽經易受風邪,陰經易感濕邪。
手足三陰經脈之氣,從足上行至頭,再向下沿臂膊到達指端;手足三陽靜脈之氣,從手上行至頭,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說,陽經的病邪,先上行至極點,再向下行;陰經的病邪,先下行至極點,再向上行。故風邪為病,上部首先感受;濕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黃帝道:脾病會引起四肢功能喪失,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氣以濡養,但胃中精氣不能直接到達四肢經脈,必須依賴脾氣的傳輸,才能營養四肢。如今脾有病不能為胃輸送水谷精氣,四肢失去營養,則經氣日漸衰減,經脈不能暢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養,因此四肢便喪失正常的功能了。
黃帝道:脾髒不能主旺一個時季,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脾在五行中屬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時以長養四髒,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單獨主旺于一個時季。由于脾髒經常為胃土傳輸水谷精氣,譬如天地養育萬物一樣無時或缺的。所以它能從上到下,從頭到足,輸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專主旺于一時季。
黃帝道:脾與胃僅以一膜相連,而脾能為胃轉輸津液,這是什麼道理?
岐伯說:足太陰脾經,屬三陰,它的經脈貫通到胃,連屬于脾,環繞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氣輸送到手足三陰經;足陽明胃經,為脾經之表,是供給五髒六腑營養之處,故胃也能将太陰之氣輸送到手足三陽經。五髒六腑各通過脾經以接受胃中的精氣,所以說脾能為胃運行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經氣的滋養,經氣便日趨衰減,脈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卻營養,因而也就喪失正常的功用了。
欲知明日《詩經 小雅 彤弓》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