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若羌無人區的戈壁灘上,沙塵暴常在夜幕降臨。卡車司機老三遇到過很多次。
最先到來的是風聲,接着砂石卷上公路,遠方的地平線被沙塵蓋住。風拍上車身,幾十噸的卡車像片搖搖晃晃的葉子。老三會找個地方停下避風,但風仍會裹着小石子砸過來,啪啪啪地響。
車外沒有一絲光,整個世界似乎隻有車裡的三嫂和他相依為命。一兩個小時後,可能會有一輛車經過,同樣是拉貨的卡車。
老三姓王,在家裡排行第三,平日裡開着卡車、帶着媳婦兒三嫂,往來于各個城市的物流園、工業區和工地。他們把不同的商品貨物、機器設備運往目的地,走過丘陵、平原和雪山,軌迹遍布大江南北。
行車途中的老三夫婦。駕駛室後排就是卧鋪。
在中國,卡車司機是一個龐大而特殊的群體。他們以車為家、與路為伴,長年奔波在運輸一線。2021年11月,交通運輸部副部長汪洋講到,2020年,全行業1728萬貨車司機完成了全社會貨運量的74%和周轉量的31%。
巨大運力和周轉量背後,是外人難以體會的生活與工作方式:繁重的體力勞動,一個人上路的孤獨,長期缺乏規律的飲食與睡眠。老三把這些感觸和跑車故事拍進視頻,呈現在了他的今日頭條賬号@老三v卡車人 上。
看了他的頭條号,一位曾經的卡友留下評論:“這種心酸隻有卡車司機能理解。”
生活在路上
一年中的大多數時候,卡車才是老三和三嫂的家。
那是一輛13.75米長的半挂卡車,車頭是中國重汽的汕德卡,橘紅色。側面寥寥幾筆畫着一個咆哮的虎頭,也是老三的微信頭像。去年3月,老三把一輛高欄卡車換成了這輛半挂卡車,他在視頻裡驕傲地宣布:“我的草原我的馬,我的座駕汕德卡。”
老三的橘紅色汕德卡。
無論路上還是家裡,兩口子吃穿用度都很節儉,唯獨對汕德卡出手大方:輪胎漏氣、電瓶舊了,直接換新的;機油、空氣濾芯,尿素濾芯,每隔幾個月總要更新一次。從保養車子的店裡出來,三嫂拿着兩三千塊的賬單有些心疼。老三卻蹦出了順口溜:車上賺錢車上花,一分别想拿回家。
路上的時間有短有長,有時,兩人在車裡一住就是三個月。
春天,他們從浙江義烏出發,開到新疆喀什,卸貨後向西南460公裡到阿克蘇裝貨;之後一頭紮到東南沿海的福建,又到安徽、浙江,并再次開往新疆。車窗外的風景不斷變化,從茂密的山林到開闊的玉米地,又變成一望無際的荒山和戈壁灘。
旅途上的風景。
于是,在義烏集散的生活用品被送往西北,新疆的棉殼成為東部地區菌菇的培養基,工地和工廠的防火磚、鋼闆和機器設備也流動起來。
跟着老三跑車前,三嫂很少出遠門,坐在副駕駛位上總覺得新鮮。卡車開出義烏,一路向西,三嫂感慨:“山咋這麼高!橋咋這麼大!”以前談戀愛時,老三會為她送上各地特産,雲南的鮮花餅、廣西的木瓜、青海的牦牛肉和若羌的紅棗,現在她可以親眼看看這些地方的風景了。
到了暑假,夫妻倆偶爾帶着孩子跑一程。三嫂給7歲的女兒換上新裙子,幫5歲的兒子帶上奧特曼,駕駛座後面的一人鋪位能躺下兩個娃,擁擠又熱鬧。孩子們對父親的職業興趣滿滿,愛在車上打滾玩鬧,喜歡在途中停靠的熱鬧小城裡吃燒烤、抓娃娃。但帶着孩子出車的時間不能太久。一是路程太長太辛苦;二是孩子們太興奮,甚至都不能好好吃飯。
老三夫婦帶着孩子一起出車,孩子們就睡在後排的卧鋪上。
除去這些樂趣,卡車上的生活其實多有不便。比如早上起床,夫婦倆要站在車邊,對着公路旁的草原刷牙;想在途中洗澡,多數時候要去加油站——如果遇到帶公共浴室的加油站,三嫂會“高興得像個孩子”。
大部分情況下,洗衣服要在路邊、倉庫邊進行,車底的大水箱連着出水口,三嫂拿出塑料盆和洗衣液,蹲在地上便開始搓洗髒衣髒鞋。洗完,擰幹,衣服就晾在路邊的樹上、竿子上,或車頭與貨物間拉起的晾衣繩上。
衣服迎風搖晃,出發了收好,沒幹的到了下一站繼續晾。視頻裡,青海都蘭縣洗的上衣,到了格爾木市才被吹幹。兩地相隔300多公裡。
異鄉的疏離感
老三是河南周口人,1994年出生。身為卡車司機的父親,打他記事起就跑在路上,一年到頭隻能回家一兩趟。老三十幾歲時坐上副駕駛,跟着父親一起出車,不到20歲就加入了卡車司機隊伍。眼前的景色自此開闊,人與車四海為家。
但自由的另一面,是繁重的體力勞動和毫無規律的生活。
每次發車前,工人會用叉車或履帶把貨物放置到車上,接着就是老三上陣。他要拿着十幾米長的繩子站在卡車一側,掄起膀子,将繩子的一頭甩到另一側,把貨物捆牢。之後他會手腳并用地爬上三米多高的貨堆,将碩大的篷布拉到車頂,再一點點展開,把貨物的每一個角落仔細蓋好。
篷布是防水材料,每塊長寬各有十幾米,百十來斤重。老三一般會蓋三塊篷布,每塊篷布還要打個對折,相當于蓋了五六層。
如果付些錢,這樣的累活有工人願意代勞。但一半為了省錢,一半為了穩妥,他總會親自操作。
老三爬上車頂蓋篷布。
在那些捆貨物、蓋篷布的視頻裡,老三經常在貨堆裡爬高下低,幹一會兒,歇一會兒,時不時地擡手擦汗。尤其這個夏天,将近40度的高溫下,汗紮得眼睛都睜不開。他脫下短袖衫輕輕一擰,汗水順着衣服往下滴。
一旦開車上路,更要時刻警醒。畢竟車長十多米,拐彎、調頭、進出貨場都不容易。而且長途行車時,每一個細小的風險都會被漫長的旅途放大。所以老三心裡總是繃着一根弦,每次停車就仔細檢查:貨齊不齊、繩結是否結實、車胎有沒有裂痕。車胎紋路裡的石子要摳出來,氣路、油量、機油量、水量都要查驗;如果是長下坡,還要看看輪毂是不是過熱,以防頻繁刹車使它變形、起火。
十幾米長的大車,調頭、倒車都要十分小心。
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司機每行駛4小時就要休息至少20分鐘。但貨主有時催得急,司機們隻好整晚奔波。一次,老三從許昌拉鋁錠去溫州,路上1100多公裡。貨主頭天晚上8點開始裝貨,第二天早上9點就打來電話催促。老三說自己隻睡了三四個小時,但遇上堵車快不起來,對方不依不饒。老三也有些起急,“司機不用睡覺嗎?”
久坐不動、不規律的生活,讓很多卡車司機患上了職業病。《2021年貨車司機從業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卡車司機裡患有胃病、高血壓、頸椎病等職業病的比例高達86.5%。
老三也沒能逃過這一劫。24歲那年,頭痛、胃痛全都找上了門。去藥店對他來說就像逛超市,胃藥、感冒藥、消炎藥、中暑藥,總要提上滿滿一袋。
但最讓老三困擾的,是這份工作的異鄉感。
因為不熟悉當地路況而違章、開進死胡同、甚至被誤導的情況不時發生。在倉庫、工地、物流園内,貨主和裝卸工彼此熟悉,唯有拉着貨物的卡車司機像個“外人”,無人照應。不少卡車司機在老三的評論區調侃,“為啥貨主都喜歡用外地車?不熟。”
老三的頭條号發過這樣一段視頻:一片局促的場地内,一位司機嘗試着把卡車開進狹小的倉庫,倉庫門大概隻比卡車寬上十幾公分,車頭開進去,車身根本沒有回旋餘地。那輛卡車在進退兩難中騰挪了幾小時,後面堵了不少等待裝卸貨物的大車。
但老三沒有一點責怪和抱怨,“這不是為了炫技,而是沒辦法。你說開進去就出不來,貨主根本不信,所以隻能開進去、卡住,除此以外沒有别的選擇。”
他想起了早年與父親一起出車的經曆。父親經常連夜開車,一臉疲憊,可一到達目的地就會換上笑臉,給貨主和工人們遞煙,陪他們說笑。
“跟車卡嫂”
與老三相仿,三嫂也有很多親友是卡車司機,旅途上的故事、裝卸貨的難處她聽過不少。2016年結婚後,三嫂原本在家照顧孩子。但老三換成半挂卡車後,倒車難度和路上的風險增加了,三嫂不放心,決定跟着男人一起出車。
三嫂這樣的女人,通常被稱為“卡嫂”。據傳化慈善基金會公益研究院2018年《中國卡車司機調查報告》,中國的卡車司機中,95.8%為男性,其中89.5%已婚。而36.5%的卡嫂和丈夫一起跑車,成為“跟車卡嫂”。
2021年3月,三嫂開始出現在@老三v卡車人 的視頻裡。她有一張鵝蛋臉,皮膚白皙,又大又長的眼睛經常彎彎成一條線。粉絲們都很喜歡她,說她“天生一幅笑模樣”。
三嫂先帶上車的是一隻藍色塑料箱,放在車頭側面的儲藏室内。箱子裡是碗筷和廚具,蓋上蓋子,塑料箱就成了操作台,可以連接移動式燃氣竈,還能架炒鍋。無論家鄉風味的菜馍、煎餅、土豆絲,還是福建的海蛎、西北的羊排,三嫂收拾起來都很利索。老三吃過媳婦兒現買現炖的羊肉後贊不絕口:嫩,沒有膻味,香!
三嫂在路邊支起箱子,炒起了土豆絲。
沒多久,駕駛座和副駕駛中間又多了一個小冰箱,右邊的冷凍室裡放着路上打包的大盤雞,左邊的冷藏室裡有咖啡、紅牛、新疆買的脆甜西瓜。炎熱的夏夜,加油站旁有時會有停車休息的卡友,三嫂會主動遞上兩塊瓜。
有了飯菜的香氣,汕德卡越來越像一個家。老三經常整夜開車,天蒙蒙亮時躺下,清晨被熱氣騰騰的飯菜喚醒。三嫂會在籠屜上蒸幾個饅頭,炒一盤豆芽或白菜,或者煮個面條。有時,她想讓老三多睡一會兒,但沒過多久又來推他,“老公,醒醒,面該坨了。”
老三起床,拉開挂在車窗上的褶光簾,從後排的卧鋪挪到駕駛位。兩人側身對坐着吃飯,車窗外的卡車呼嘯而過。
自從三嫂上車,車上的一切變得井井有條:駕駛室幹淨了,被子被全國各地的陽光曬得暖烘烘的,睡前可以用熱水泡腳。老三說,自己想找個指甲鉗,三嫂都能變出來。
從跟車第二天起,三嫂還跟着老三裝貨、檢查車況,了解各種安全隐患和注意事項。裝貨時老三扔捆繩,她就在另一頭接着;老三蓋篷布,她就在地上幫忙系繩;卸貨時老三從車頂扔篷布下來,她就跟在後面疊。
沒過幾天,她就拿起撬棍,學着老三的樣子下車檢查輪胎,緊繩結,緊篷布,看貨物是否牢固。三九天,大西北冷得不行,一下車手就凍僵了。即便坐在車上,她也總是望着後視鏡,幫忙盯着路況。“她以前膽小,連爬到副駕駛位都害怕。”老三說。但現在的三嫂,已對車子的各種細節了若指掌。
三嫂和老三一起檢查車輛。
在老三看來,和媳婦兒結婚的頭五年,兩人聚少離多,直到一起跑車,他們才有了共同的事業和生活。但每次出車前,奶奶總要把兩個孩子哄去吃肯德基,夫妻倆才得以抽身;幾個月後再回家,孩子們的個子會往上蹿一截。在路上,三嫂總會翻看孩子們的視頻,“一邊看一邊掉眼淚”。
老三把妻子的辛勞看在眼裡,會主動承擔卡車内幾平米小家的家務。有時趕路時間長,三嫂清晨時還睡着,老三會主動做一次早餐,讓媳婦吃頓現成的。
今年的情人節,老三從公路邊的田壟上摘了幾朵油菜花,再摘片葉子一包,就是一捧愛的花束。他把花遞給三嫂,“人家有玫瑰,咱這也有葉有花的。”她一臉笑意地接過來,“今天晚上給你炒油菜花啊!”
抱團取暖的卡友:離開的,留下的
老三拍視頻是從2020年開始的,最初是為了記錄跑車的生活。
彼時,三嫂還沒跟車,幾天幾夜的車程對老三來說孤獨而又漫長,拍視頻成了打發時光、與卡友交流的方式之一。
在排長隊的高速路出口,老三會用開水泡面,一邊吃一邊對着鏡頭想象,“這一口是炒肉片,這一口是炖牛肉”。在某個小城停留時,他偶爾逛逛市場,拍下夜晚的獨自小酌,酒杯靠近鏡頭,算是和線上的卡友幹了一杯。可周圍的熱鬧,更顯出他一個人的冷清。
等到三嫂跟車後,拍視頻與粉絲分享已經成了習慣。夫婦倆會拍下公路兩邊的風景、小縣城中的晚餐、裝貨卸貨的過程、一次成功又順滑的倒車,以及自己眼中的對方。每次攢到七八十個鏡頭,老三就剪出一條視頻:找貨成功了,到達目的地了,三嫂在某條公路邊做了一餐可口飯菜,或者純聊天講講卡車司機的生活。
路上的風景。
老三說,每條視頻都要剪上兩個多小時。好在司機每駕車4小時就要休息20分鐘,他可以利用這些碎片化的時間做剪輯。
除了記錄生活,拍視頻的另一個初衷是糾正卡車司機的刻闆印象。
過去幾年,與卡車司機相關的新聞與評論負面居多——超載、超速,威脅道路安全。老三想呈現卡車司機生活的另一面,有辛苦和心酸,也有精彩和自由,而且遵紀守法,會盡力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看過老三的視頻,許多網友摘掉了有色眼鏡,開始重新認識卡友群體。
視頻拍了兩年,@老三v卡車人 的頭條号有了8萬粉絲。網友們一邊關注他們的行程,一邊提出更多問題:晚上住在哪裡、路上怎麼做飯洗衣、車怎麼維修、生活成本怎麼控制。老三會用鏡頭回答這些疑問,視頻内容越來越豐滿。
如果頭條号幾天沒發新視頻,粉絲們就發評論、發私信催更。有粉絲留言:“每天下班第一時間就是看你們的更新。”
與視頻相比,網友們其實更在意夫妻倆路途上的安全。老三拉棉花,有人提醒做飯時離遠點,“以防引燃”;三嫂的腿磕破了,隔了好久還有人挂念。更多的人打下“一路平安”“夫妻倆不容易”。“這種時候我就知道,他們是很體諒我們的,這特别讓我感動。”老三說。
粉絲中有不少卡友,會關注他的旅途、在他的視頻下評論聊天。拍風景、拍裝卸貨的視頻下,大家經常一起調侃;但老三要是找不到貨,調侃就都不見了,隻剩下最樸實的安慰:“老三兩口子實在,肯定能賺錢。”“老三一定要堅持下去,好日子一定會來的。”
但堅持下去并不容易。過去幾年,生活成本和油價提高,運價卻在市場競争中不升反降,這是老三們共同的感受。有時,跑一趟車的收入連成本都難以覆蓋;有時,他們會在一個地方“趴窩”一周,“不是沒貨可送,而是價格太低。”
各種因素作用下,卡車司機數量有所下降。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2018年,道路貨運行業從業人員超2100萬人;到了2020年,還剩1728萬。
老三的粉絲裡,也有人離開了這個行業。比如一位粉絲轉行做了外賣騎手,他曾給老三發私信,“脫坑了,車賣了,不跑了,10年卡車一身職業病,每次離開家孩子都拉着手,不讓走。”
還有一次,老三在義烏“趴窩”,有粉絲認出了他的汕德卡,拎着幾箱飲料過來探望,沒想到老三夫婦不在。飲料裡,有紅牛、咖啡等長途必備的提神飲料,粉絲給老三發了條私信,把飲料放進了挂車連接處的儲藏室裡就走了。這位大哥的網名叫“用戶車夫”,也是一位曾經的卡友。
粉絲給老三夫婦留下的飲料。
在路上的日子,三嫂經常翻看網友的留言,有時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老三還沒想好未來的規劃,不知道是否會和其他卡友一樣離開。但他知道,這輛汕德卡至少還能行駛8年。
于是,三嫂的鏡頭還是會從側面對準老三,他指向前方,鏡頭一轉,望向遠處的地平線。
老三視頻裡标志性的動作——一路向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