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這樣一組數據:從2018年至今,中國禮物經濟産業市場規模在逐年上升。
并且預計在接下來的時間裡,規模還将持續增長。
而在另外一組數據中表示,人均一年送禮的次數達到4.9次。
1年送禮4.9次,意味着什麼?
要麼一年多個節日送禮,要麼每次送禮都會送給多個人。
最近我收到了一個男讀者的私信,他說剛剛結婚,兩個人就經曆了很大的壓力。
他是北方某小城市的人,在當地有這樣的習俗:
新婚夫妻,要送兩次節禮,包括:中秋節和過年。
而他們倆在中秋節之前結婚,臨近中秋節提前送禮,花了兩個人接近3萬塊錢。
妻子娘家人包括: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伯伯,姑姑舅舅。
丈夫的家人包括:
叔叔伯伯,姑姑。
全部加起來,送了差不多16家。
而送禮的内容也有講究:活雞活魚,煙酒糖茶,以及其餘的一些禮品。
平均下來,一家花了接近2000塊錢。
而第一次送節禮,長輩們會适當給他們回一個小紅包。
從400-1000不等,但不會超過1000,一般會回400的小紅包。
怎麼算,年輕人都是吃虧的。
我就問他:為什麼你們要送節禮?隻送雙方父母不可以嗎?
他說:因為别人家的孩子結婚時,也來我們家送節禮了;現在我們送節禮,就相當于幫助父母還人情債。
我一聽,這壓力可不是一般小。
而到了過年送節禮,他們就是純送出去,沒辦法回本,因為長輩們不給紅包了。
年輕人的過節壓力,确實很大。
一次節禮3萬,兩次就是6萬。
在小城市,想必是一個人一年的收入,還得是不吃不喝的情況下。
為什麼年輕人會有送禮焦慮?
每一次送禮,都是對錢包的一次考驗。
送多了,錢包受不了;送少了,又擔心對方會嫌棄。
所以在這種矛盾的心态中,他們身心俱疲。
如果新婚夫妻真要送禮,跑十多家,也不是1天就能完成的事情。
而且,别人送給你價值1k的禮物,那麼你給對方送禮時,标準就不能比這個少。
不僅如此,年輕人結婚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我想到了另外一個案例:
男生跟女朋友戀愛2年多,去過女朋友家3次見父母,至今沒有獲得女友父母的滿意。
第一次上門:花了2000塊錢買禮物。
第二次上門:送給女友的爸媽兩套衣服,外加一些小禮品。
第三次上門:給買了一頭羊,煙酒糖茶。
3次上面送的禮物加起來,價值就已經超過了1萬。
就這樣,還沒有得到女友父母的同意,尤其是女生的母親。
而且呢,更過分的是:
女生在母親的煽風點火下,也嫌棄男朋友送的禮物不好,不會買東西,不夠誠意。
最後,兩個人一拍兩散,感情到此結束。
3年感情打水漂,上門送禮也是打了水漂。
對于這個案例中的女生以及她家人來說,不可能把這些禮物還給男生的。
年輕人結婚的壓力有這幾個:
第一:結婚之前,要經曆層層考驗。
一般來說,男生父母并沒有那麼挑剔,因為現在的大環境,男生不好找對象結婚。
而女生的父母,選擇權更多,話語權更多。
男生要過五關斬六将,經曆丈母娘的各種考驗。
第二:結婚時,雙方的壓力。
男生要給彩禮,三金首飾,準備婚禮;女生要準備嫁妝,同樣也有婚禮的開銷。
第三:結婚之後的人情來往。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逢年過節要給雙方的長輩送禮。
對于剛剛工作沒幾年的年輕人來說,要讓他們獨自承擔這些,真的壓力很大。
越來越能理解,現在的年輕人為什麼不願意結婚了。
正因為見識了生活的苦,所以才不願意太早投入婚姻中。
回到送禮這件事本身來說:
習俗的東西,需要年輕人來打破。
禮物不需要多麼貴重,重要的是心意;如果對方因為不滿意你送的禮物,就對你不尊重,那這樣的親戚也不值得你去尊重。
送禮物,更不需要“強撐面子”,因為結婚之後的生活,面子并不值錢。
過得好與不好,隻有自己知道。
今日話題:你中秋節送禮,開銷多少?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