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看了「你是我的神」的片段,我腦海裡就不斷浮出一個問題:如果歐豪是海清的神,那海清又是誰的神?
很快,我就得出了結論,海清是房地産的神。
頂着「國民媳婦」頭銜的海清,穿梭在各大家庭倫理劇裡,不是在買房,就是在雞娃。
大家好,我是家庭倫理研究員館長。
這一期,我想來聊聊國産家庭倫理劇這十多年來的流變。
01
還是得先借海清老師的光,我願稱其為見證了中國房價暴漲關鍵曆程的女演員。
從《蝸居》到《心居》,十幾年了,海清還是跟房子過不去。不管她飾演的是本地高知女性,還是初中畢業的家庭婦女,買房都是她挂在嘴邊的人生第一目标。
《蝸居》
再加上,高起的房價本來就極易觸動大衆的敏感神經,無形中促使大家一說起此類電視劇,最先想到的就是和買房相關的話題,這也構成了當下家庭劇的一大側面。
事實上,家庭倫理劇的面貌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
我們從90年代來看,1990年播出的那部《渴望》可以說是伴随着中國電視劇市場化誕生的第一部家庭倫理劇。
《渴望》
在劇中,張凱麗所飾演的女工劉慧芳,溫柔賢惠甚至到了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地步,極度貼合那個時代所推崇的「真、善、美」追求,也成就了國産電視劇領域裡的經典人物形象模闆。
《渴望》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之後的《咱爸咱媽》等劇,走的都是溫情、催淚這一挂。
同時,這時期的家庭倫理劇都有着宏大的時代隐喻。
進入新世紀之後,家庭倫理劇開始把視野放小,更偏向生活流,注重展現人與人的情感糾葛。
尤其随着《中國式離婚》的熱播,婚戀關系,後來延伸的婆媳關系,成為表達的主流。
《中國式離婚》
而這一波浪潮恰巧被海清趕上了。
作為北電97級的表演科班生,海清其實是「實驗品」之一,因為那年新上任的表演系主任齊世龍改了招生标準。
簡而言之,你可以不用那麼漂亮,但要長得有特點。
作為對比,海清的師兄師姐們是北電史上大名鼎鼎的96級明星班。
在看臉的娛樂圈,這意味着海清的演員之路可能并不那麼好走。
事實也确實如此。盡管參與了《玉觀音》等影視劇的拍攝,海清在畢業之後的四五年裡一直處于不溫不火,演不上女一号的狀态。
直到2006年,導演滕華濤在網上看到了六六連載的小說《雙面膠》,很感興趣,說服了六六一起合作改編成電視劇。
滕華濤
而滕華濤需要的正是和角色氣質貼近的女演員,在黃磊的牽線下,他找到了海清,男主則找了同樣還沒出名的塗松岩。
但因為主演都不是大腕,這部劇在前期籌備階段遇到不少阻力,等了很長時間才等來華錄百納老總劉德宏的550萬元投資。
幸好,這部劇很争氣,一經播出就成了人們街頭巷尾的議論焦點。
而海清的國民媳婦形象就是從這兒開始奠定的。
在這部劇中,她飾演的胡麗娟是一個聰明能幹,說話帶着點嗲腔的上海姑娘。
《雙面膠》
本來和老公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兒,但這一切随着婆婆的到來徹底改變,而飾演婆婆的正是大家都熟悉的李明啟老師。
李明啟
都說婆媳矛盾是亘古難題,《雙面膠》将這一矛盾明晃晃地擺到了台面上。
小到吃肉吃菜的飲食習慣、幹不幹家務的生活方式,大至三觀的差異,反正什麼雞毛碎皮的事兒都能引發一場婆媳大戰。
這讓戲外有類似經曆的觀衆,尤其是女性觀衆看得又氣又急,而觀衆越有代入感,這類劇就越有市場。
在此之後,一大批婆媳劇跟風而來,而海清也成了「媳婦」專業戶。
像同樣由滕華濤導演、六六編劇、海清主演的《王貴與安娜》,以及《媳婦的美好時代》等都是其中翹楚。
尤其是《媳婦的美好時代》,在當時還打破了北京衛視的收視紀錄。
這部劇一反常态,雖然主線索依然是「婆媳關系」,甚至在這部劇裡,海清一個人要鬥兩個婆婆,但整部劇的基調輕松明快,走的是輕喜劇路線,比起一味隻強調苦大仇深的婆媳恩怨要更受歡迎。
《媳婦的美好時代》
隻能說,能打敗海清的隻能是海清自己。
02
家庭倫理劇的第二波創作浪潮,也就是「買房熱」,同樣離不開海清的身影。
其實買房這個話題,在《雙面膠》中就已經提及,隻不過在那會兒,更多是當作一個故事背景來講,并沒有上升為劇中人物矛盾的導火索。
比如在當時,海清和塗松岩,兩家拼拼湊湊花了二十多萬,還能在上海的遠郊買一套房。
那是2005、2006年,普通人努努力,咬咬牙,奮鬥個幾年還能上個車,順便再躺賺一筆。
但2009年播出的那部《蝸居》,創作動機正是源于六六自己在現實生活中錯過了買房時機,由此展開的故事。
在《蝸居》中,海清飾演的郭海萍,和博士畢業的老公蝸居在10平米的閣樓裡。
雖然自視甚高,但她還是不得不為了攢錢買房,每天都吃挂面度日,連長途電話都不舍得打一個,後來甚至還借了高利貸。
劇中她有段台詞,「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連串數字蹦出:房貸六千,吃穿用兩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百四,手機電話費二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二百......」
現在聽來,依然字字都是逼仄的現實,甚至更為殘酷。因為我們所需要付出的成本更高了。就像郭海萍,明知道自己的妹妹正走向不可挽回的深淵,但為了能有一套房,采取了縱容的态度。
可以說,《蝸居》就是一部切中了時代情緒的電視劇。
2009年那會兒,正是房價瘋長的爆發期,以此為切口,再加上一段備受争議的婚外戀,道德和情感的撕扯,為房奔波的焦躁,使得這部劇成為當時的現象級爆款劇。
到現在,「蝸居」這個詞則已經成為社會學意義上的存在。
而前段時間播出的《心居》,海清以一個外地媳婦的身份登場,所有的戲劇沖突都源于她想要一套房以在上海立足。
開場的那一頓看似普通的家宴,其實就是關于海清借錢買房的修羅場。
而相比以往,《心居》中雖然不乏婆媳關系相處等老掉牙的話題,但更多的沖突來自于妯娌矛盾。
同時,這部劇也借「買房」描繪了一個女人自強不息的奮鬥曆程,正符合這兩年「女性主義」的熱點話題。
不過,必須提一嘴,劇中的海清想從大姑子那兒借100萬來付4成的首付,好買一套大概60平的房型正、地段好的房子,但在現實中,這些錢隻夠在上海市中心買一套三四十平左右的老破小。
從《蝸居》到《心居》,由滕華濤導演、六六編劇,海清主演的這一系列家庭倫理劇,無形中就成了房價變遷的記錄者。
03
除了展現婆媳關系、圍繞着「買房」之外,近年來的家庭倫理劇,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無處不在的「雞娃」現象。
而這波創作浪潮,海清同樣沒有缺席。
隻是,相比以往她扮演的媳婦角色,海清這次搖身一變,成了中産階級雞娃的代表。
在2016年播出的那部《小别離》中,海清扮演的童文潔,就是标準的女強人。
一邊是在職場上雷厲風行的白領高管,另一邊是事無巨細操心着女兒學業的強勢媽媽。
為了讓女兒考上重點高中,她不僅給女兒制定了嚴格的集訓計劃,更見不得女兒哪怕有0.5分的落差,這種高壓的窒息感,就像是有一雙眼睛随時随地在暗中觀察着你。
這部劇在當年播出之後,就因為其切中了當下「中産階級」對子女教育的焦慮而頻頻上熱搜。
也正因此,才有了後來乘勝追擊版的《小歡喜》,把雞娃從中考延續到了高考,而海清則成了進擊版的童文潔,日常焦慮,日常暴躁,尤其是對比劇中的佛系丈夫,海清「雞娃」的形象更加突出。
以至于現在很多人一看到海清,就患上了「雞娃」 ptsd。
不得不說,繼「國民媳婦」之後,海清,成了我們現實生活中「海澱家長」的最佳代言人。
總的來說,國産家庭倫理劇快速發展的這十來年,不管是講婆媳關系、妯娌關系,還是聚焦買房,或是養老雞娃的,所有和我們現實生活相關的題材總能在家庭倫理劇中找到變體。
而海清這一路,從媳婦演到媽,成了我們讨論家庭倫理劇躲不開的關鍵性人物。
04
但同一類型劇演多了,總會在大衆心中形成一個固定形象。
就像這一次,要不是「你是我的神」這一片段翻紅了,或許大家不會意識到,原來海清還有這樣狂熱的一面。
說到底,這也和家庭倫理劇多年來的程式化創作脫不了幹系。
尤其是為了強化戲劇沖突,這些劇集往往已經形成了幾大明顯的套路:
婆婆和兒媳,天生就三觀不合,一定要鬥個你死我活才罷休;
夾在中間的丈夫,不是鳳凰男,就是媽寶男,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講男女夫妻關系的,女方一定是強勢的大女人,男方看似居家好男人,總會愛上剛剛步入社會的單純小姑娘;
處于青春期的兒女一定會因為高考問題和父母大吵一架,而後在某個契機之下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回頭是岸。
如果女性想要獨立搞事業,不是遇上渣男,就是逃不掉吸血的父母,最後的成功不是再次依附于另一個男人,就是靠閨蜜斡旋,所謂的獨立也成了僞命題。
最後的結局,不用多說,一定是曾經敵對的雙方,互相釋懷,再來一個大團圓happy ending。
就像海清最早演的那部《雙面膠》,其實背後有一個真實的原型故事,現實确實很殘忍,但電視劇做了更柔和的處理,讓婆婆和兒媳化解了誤會。
這大概是國産電視劇最正确的價值觀導向,就如港劇中始終不變的信條,「做人嘛,最重要的是開心。」
倒也不是全盤否定這樣的套路,就像電影類型化的創作,本來就有一套固定的劇作模闆,但國内的大多數創作者,一般隻有照搬套路的積極,卻沒有打造内容的真誠。
尤其是随着影視大環境整體的泡沫化,很多創作者都喜歡偷懶。這點從取名上就可見一斑,家庭倫理劇絕對是最有辨識度的一類。
《蝸居》、《心居》什麼的,下一部可能就是《團居》;今天是《親愛的小孩》,明天就會有《親愛的老婆》。
而且,此類型劇往往熱衷于找同一批演員來演。差不多的套路,差不多的演員,也難怪大家會有差不多的審美疲勞。
再加上,近兩年的家庭倫理劇大有「本末倒置」的創作傾向,其出發點不是為了創作好人物和故事,而是為了達到出圈效果,踩着社會的情緒來。
哪個話題容易上熱搜,就一定會以此作為劇情重點,說白了,就是為了販賣焦慮而不講基本的邏輯。
看多了,隻會讓人恐婚恐育,徒增煩惱。
就像高開低走的《心居》,被觀衆吐槽狗血不斷。
對比十多年前,同樣能擊中觀衆痛點的《雙面膠》和《蝸居》之類,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倒退,哪怕再來十個海清也拯救不了。
套用羅曼·羅蘭的一句話,國産電視劇市場若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家庭倫理劇的狗血本質之後,依然對此充滿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