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國是中國先秦時期東南方的諸侯國,主要以紹興禹王陵為中心。始祖為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是華夏先祖大禹的直系後裔中的一支。越國并非是周朝分封的諸侯國,在當時屬于窮鄉僻壤周朝勢力還影響不到,之後逐漸被其他諸侯國認可。
越國幹的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被吳國滅國又複國後,轉身滅了吳國。“卧薪嘗膽”、“韬光隐晦”的故事家喻戶曉,越王勾踐因此成為春秋末期的最後一位霸主。占據吳越之地的越國,北伐齊魯(滅了滕國),西掠楚雄,庇護着小弟呂國,成為令其他諸侯瑟瑟發抖的超級大國,一時風光無限。
可憐好景不長。戰國初期,越國就快速走了下坡路,國力衰弱。由于新敗和内亂,于公元前306年為楚國所滅,設為江東郡。
越王勾踐劇照
戰國初期的形勢
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的趙、韓、魏獲得周天子的正式冊封成為諸侯,拉開了中國曆史戰國時期的序幕。趙、韓、魏、齊、楚、燕、秦戰國七雄由此閃亮登場。這幾個國家之所以能在戰國時期勝出,和他們廣納人才、勇于變革分不開的。著名的變法有:魏文侯時期的李悝變法、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楚悼王時期的吳起變法、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燕昭王時期樂毅改革、韓昭侯時期申不害變法、齊威王時期鄒忌改革。而楚國的吳起變法對楚國的政治、律法、軍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楚國逐步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這也為楚國滅越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即便是楚國在三線作戰的情況下仍遊刃有餘地滅掉了越國。
和楚國長期戰争的秦國出事了,而且出的是出大事。公元前307年,即位僅四年的秦武王赢蕩死了。說起秦武王,這哥們挺有意思,長的是五大三粗,天生的神力,比較叛逆。但人家還真不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之輩。由于好武,見到喜愛的武将就跟人家稱兄道弟,要官給官。結果導緻各國的大力士蜂捅向秦國。這不也為秦國吸引到将才了嗎?其他六國都有個大官叫“相國”,可這哥們就聽着這詞不爽,自己創造了個名詞“丞相”,好家夥這一叫竟然就叫了一千八百多年。秦武王剛登基,想着得幹點事立威呀,就把旁邊的韓國給揍了一頓。占領了韓國的宜陽這個地方,打開了通往周天子都城洛陽的通道。這哥們就想着到去顯擺顯擺,率領大軍進了洛陽城。在周室太廟見到了代表天下九州的九鼎,其中的雍字鼎正是代表秦國所在的雍州。這哥們又不爽了,就想着把這鼎舉起來搬秦國去,結果被鼎砸在腿上,當天就死亡了。由于秦武王沒有子嗣,由此引發了秦國争奪王位的内亂,無暇争戰他國,為楚國滅越提供了天賜良機。
戰國初期形勢圖
楚國的準備
在公元前312年,秦、韓、魏陣營和楚、齊陣營打得熱火朝天,楚軍已經将秦軍包圍。此時越國蠢蠢欲動了,開動戰船沿河道将五萬箭支等戰争物資送給魏國用以支持魏國的戰争。這一行為導緻楚國将越國列為敵對國方,開始籌劃滅越以消除後顧之憂。
公元前311年,在越國的淮河上,一葉扁舟随波蕩漾,船頭一名儒雅文人在寫寫畫畫,看上去悠閑平靜。誰會想到這是楚國偷偷派遣到越國的大臣昭滑,在詩情畫意的掩護下,用了五年時間,對越國的水文、山川、天氣等軍事信息作了全面的調查。要說楚國《孫子兵法》學得好啊,“知已知彼百戰不怠”早早地就用上了。
公元前306年,國力已經赢弱的越國欲北上參與中原争霸。在位的齊威王知道此事後派了一位能說會道的田姓大臣面見越王無疆,告訴越王楚國現在已經兩線作戰,國内兵力空虛,正是越國一舉攻下楚國成就霸業的大好良機。無疆真是個善聽善改的好君王啊,他居然信了,調轉槍頭殺向了楚國。誰知楚國早有準備,越國中了埋伏大敗。楚國乘勝“反殺”,越王無疆被殺死,越國土地全部被楚國吞并。
此後,越國王族後裔在廣東福建一帶建立了百越,被秦始皇所滅。部分族人在秦末又建立了東越,被漢武帝所滅。
越國滅亡的自身原因
戰略定位模糊,沒有明确的發展方向。在越王勾踐的強盛時期,将國都遷到了琅琊,現在的山東臨沂一帶,頗有“天子守邊”的雄風,北可以揍齊西可以怼楚。一時的“拉風”,而糧草不濟的問題沒有得到破局。後放棄琅琊,遷都姑蘇,困住了發展之路。後又遷都會稽,不知路在何方。
被長期的戰争拖垮。解決問題不考慮協商,更沒有外交策略,能動手的絕不動口,長年和周邊國家處于戰争狀态。你越國又沒有秦國的巴蜀之地、關中平原,也沒有楚國的雲夢澤,也就沒有較快的經濟恢複能力。越國治下的區域全是老少邊窮,經濟條件相當差,不像現在的江南是魚米之鄉。
長年的内亂。從越王勾踐的重孫子朱勾開始,靠殺了父親越王不壽上位,給越國王位争奪帶了個“壞頭”。朱勾的兒子越王不光聽信弟弟豫的讒言,殺了自己的三個兒子。太子諸咎為自保發動政變把越王不光殺死。後諸咎亦被越人殺死。史稱“諸咎之亂”。之後越王宮庭不斷發生弑君弑父的悲劇,造成越國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經濟倒退。
從越王勾踐時的強盛到越國滅國,僅僅經曆了幾世百餘年的時間,一個戰國初期最有可能一統七國的超級大國就轟然倒塌,其衰敗的過程教訓多多,其滅國的原因值得深思。
越王勾踐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