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海陵早茶長盛不衰,"主角"當屬幹絲。吃幹絲又分為燙幹絲和煮幹絲。
泰州海陵幹絲以經過重力壓榨後成型的豆腐幹為原料,這種成型後的豆腐幹,泰州海陵人稱為“大幹” 。
很多地方用 “百頁” 切成絲也叫幹絲,這樣的百頁幹絲,與泰州海陵用“大幹子” 制成的幹絲” 相比完全不具可比性,原因在于兩者口感、質感完全不同。泰州海陵幹絲軟而不爛、柔裡帶韌、挺而不硬的特點,百頁絲根本不能具備。
壓榨後的“大幹子”幾乎不帶水分,扔多遠都不會摔爛摔破。用這樣材料制成的幹絲,成為泰州海陵獨特的地方土特産一點也不為過。
據考證,泰州海陵幹絲是本地的傳統特色美食,創始于清康熙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曆史。清人袁牧曾在《随園食單》中記道:“将豆腐幹切絲極細,以蝦籽、蝦油(醬油)拌之。”
“飄幹絲”
優質的“大幹”一般厚2.7厘米,幾乎不帶水分,形狀方正,有壓邊有筋道。
泰州海陵“大幹”一般厚2.7厘米,幾乎不帶水分,形狀方正,有壓邊有筋道
壓榨後成型的豆腐幹為原料,成型後的豆腐幹,泰州海陵人稱為“大幹” 。
将“大幹” 平切成片,手藝好的師傅可将厚2.7厘米的“大幹”, 平切成20多片厚薄均勻的片,這種平切的刀法泰州海陵人稱之為“飄幹絲”,“飄”出的幹絲片厚薄均勻,真是薄如紙。“飄”出的幹絲片、再斜鋪切成絲,粗細如一,均勻上目。
将“大幹” 平切成片,這種平切的刀法泰州海陵人稱之為“飄”幹絲”
“飄”出的幹絲片厚薄均勻,薄如紙。
“飄”出的幹絲片、斜鋪切成絲
成品幹絲,細如發絲
“飄”出好的幹絲,隻是可以好吃的一半,接下來,燙出好的幹絲,制出好的調料也非常關鍵。
燙幹絲
燙幹絲的關鍵是“燙和泡”。“燙和泡” 看似簡單,實則頗有講究和門道(技巧),煮燙幹絲時,煮燙水溫和煮燙時長的控制,
決定着燙出的幹絲質量。煮燙後的幹絲,從鍋中撈起傾入預先備好食用堿水的缸中浸泡,浸泡時間要随時掌握,浸久了煮燙後的幹絲會變成漿水或成為軟耷耷的團團;
浸不透則幹絲不軟,口感會很差。食用堿的比例也是幹絲燙的成功與否的關健之一。不斷的攪拌,使幹絲能浸泡均勻,在攪拌過程中感覺幹絲是否已經泡軟。整個過程看似簡單,卻充滿着各種經驗,這缸幹絲的口感好差就在這一燙中
食用堿的作用在于軟化幹絲。軟化适中的幹絲嚼起來才會又軟又彈。食用堿的用量、浸泡時間和季節, 都會對燙,浸泡幹絲有很大影響。
早期泰州幹絲的配料主要有五種,肴肉、香菜、榨菜、香菇和姜絲,故而泰州燙幹絲又叫五味幹絲,一直沿用至今。
幹絲本身淡而無味,一碟好吃的幹絲,全靠調料和佐材來調和。把醬油、水、糖、鹽,調和到濃淡适度,略帶甜味和鮮味,這個過程叫作"熬調料",好的調料,會使食客胃口大開,吃了還想吃。
乳白色幹絲象寶塔狀置于碟中,配綴綠色香菜、肴肉絲,幾撮嫩黃的姜絲置頂,再撒上胡蘿蔔絲、花生米、榨菜丁。澆上熬制好的醬油調料,滴半勺小磨麻油,一經拌和,黃白相間,一碟食畢,齒頰留香。
姜絲入是泰州燙幹絲特色、姜常選初秋芽姜,切絲之後微辣微甜,與溫潤滑爽的幹絲拌和後,咀嚼間讓人口齒生冿, 那種感覺真的是妙不可言。
煮幹絲
在泰州海陵又被稱為大煮幹絲
煮幹絲與燙幹絲主材都一樣,區别在于
燙幹絲是配上調料拌着吃,煮幹絲是煮着吃。煮幹絲有别于燙幹絲是配材豐富,檔次高。泰州海陵大煮幹絲講究煮時不用水。用的是高湯。一般選用雞湯。雞要散養母雞,純雞湯撇去油的清湯。
清乾隆南巡時的貢菜食譜中,大煮幹絲以“九絲湯” 為名的入列湯菜。九絲分别為幹絲、雞絲、火腿絲、筍絲、銀魚絲、木耳絲、蛋皮絲,以及海參絲、燕窩絲等。
泰州海陵民間大煮幹絲極少用海參絲、燕窩絲,根據時令加入口蘑絲、紫菜絲、青菜絲或大蒜絲等。“大煮”與做菜肴相似,客人點單後,後廚才會開煮, “大煮” 因配材不同,各種配材入鍋的先後順序極為講究,不能哈巴郎當一起下鍋,否則口感和質感會大打折扣。“大煮幹絲”需耗時二三十分鐘,起鍋後淋上幾滳小磨麻油。一盤正宗地道色香味俱全的泰州海陵大煮幹絲便可上桌,供客人品用。
品嘗泰州海陵大煮幹絲的美味從湯開始,嘗湯的最佳口形是“呡”。在吃過幾道茶點之後,用小匙盛湯,“呡”, 可品出“幹絲”大煮後的三味和各種配料的滋味,“呡”也最能體味出泰州早茶幹濕組合的玄妙。當然,幹絲不可不嘗。品湯之後的口中幹絲,你會越發感到軟而不爛,挺而不硬,柔裡帶韌,滿嘴異香。
泰州海陵燙幹絲,大煮幹絲是一種大衆美食,在泰州海陵早茶中是絕對的主角。遍布全城大大小小的幾百家茶館飯館街頭店鋪。在燙幹絲、煮幹絲上小攤有小攤的風味,館子有館子的特色,呈現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格局,高朋滿座,食客盈門,成為海陵城一道亮麗的風景。不變的是泰州人吃早茶的講究。晨起茶館一坐,喝着香醇的清茶,一份燙幹絲,一碗魚湯面或一隻蟹黃包,品着各式美味,一天的生活就這樣從惬意中開始。
泰州小叟聲明:原創不易,不喜勿噴。部分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删。你有相關的故事或看法,歡迎在留言區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