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雲計算”聽起來比較新,但實際上是個“老概念”。今天我們說的“雲計算”,是亞馬遜公司在2006年率先命名并推廣的。但是,雲計算的概念最早可以回溯到1961年,“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者約翰·麥卡錫認為,計算能力也将會像電話一樣成為基礎設施。
在上世紀80年代,計算機巨頭升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提出“網絡就是計算機”的概念,也可以算是雲計算的雛形。但是因為計算能力和網絡帶寬的限制,當時的概念也隻能是個概念。
2. 雲計算的目标是對用戶透明,“
透明”的意思就是看不見。用戶不需要知道自己的數據在哪裡,也不需要知道自己購買的運算能力和存儲能力在哪裡,隻要在需要時能用就夠了。不過,要追根溯源的話,如果你是國内iCloud用戶,那你的數據就在貴州雲谷;如果你是美國iCloud用戶,數據很可能在亞利桑那州。
3. 雲計算有三種基本模式: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軟件即服務模式(SaaS)。
IaaS模式是隻提供硬件和網絡的雲服務,你可以理解為給了你主機、鍵盤、鼠标、顯示器,需要你自己進一步組裝運行; PaaS模式則提供了硬件和基礎軟件,可以理解為給了你一台開機在運行中的電腦,但是沒安裝特定的軟件;SaaS模式則提供了你所需要使用的軟件和硬件,讓你上手就能用,比如Google Docs或者石墨文檔,你不再需要自己提供其他東西。
4. 目前而言,雲計算的一個短闆是在帶寬方面。一旦網絡帶寬太窄,就不足支撐數據量大的服務。這是基礎設施問題,隻能靠時間來慢慢解決。現在傳遞大量數據的話,與其通過網絡,還不如直接打包快遞硬盤來得快。而且訪問這些數據的費用也得計算在雲計算服務的成本中。
給你說一件趣事吧:前陣子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把大量數據都放到了亞馬遜的雲服務上,結果卻發現沒錢付這些數據的訪問費用了。
5. 雖然互聯網服務無法做到絕對可靠,但是,大型雲計算服務商的安全性還是比企業自己建立服務器機房更高。不僅是因為大企業能雇傭更好的信息安全工程師、能雇傭更好的系統運維工程師,更是因為大企業對自己的聲譽看得更重,負擔不起失信于用戶的代價。
6. 其實,雲計算已經深入了我們的生活:智能音箱、手機的語音助手、地圖應用、網盤應用、iCloud或者華為雲的手機備份、找回手機、以及在不同設備上複制粘貼,這些都是雲計算的應用。
因為這些,我們的手機變成了數據傳輸的終端,即使自身沒法支撐語音助手所需的運算量、無法獲得路況擁堵信息,但有了背後雲計算服務的支撐,不論你在哪裡,隻要有了手機終端,都能随時調用這些數據。
7. 雲計算正在成為互聯網生活的基礎設施——就像發電站,讓你在家裡即使沒有發電機也有電用,按用電量來計費一樣,雲計算會為你提供計算能力和存儲能力,不用自己購買服務器,就可以享受計算服務,并按照使用量計費。
8.目前知名的雲服務玩家,國外:亞馬遜AWS(全球市占率第一)、微軟AZURE、谷歌GCP,國内:阿裡雲(亞太地區市占率第一)、騰訊雲、金山雲、天翼雲、小米雲、用友雲等。
9.5G技術的成熟可以解決現在雲計算領域帶寬能力不足的限制,伴随着萬物互聯普及,雲計算市場想象力空間巨大。
10.亞馬遜的雲計算戰略,開啟了亞馬遜增長的第二個飛輪,微軟自納德拉上台後調整了“雲優先 移動優先”的發展戰略,讓微軟重新獲得了市場認可。
11.伴随技術進步,基礎設施完善,以後的聯網終端計算能力在雲端,應用服務能力在終端,應用提供商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好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