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我不能失信》這篇課文便是以誠信為主題,講述了宋慶齡小時候為了履行對朋友小珍的諾言,放棄去伯伯看鴿子的故事,贊揚了宋慶齡誠實守信的可貴品質。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故事内容貼近學生生活,語言淺顯易懂,情節簡單,理解不會有很大的困難。再加上前面有三篇精讀課文打底,因此學習本課時,可以試着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課文。
識字
課文需要認讀的生字有5個。其中“耀”和光有關,可引導孩子聯系詞語“耀眼、閃耀”進行認讀。“疊”宜結合熟識的語言因素,比如“重疊、疊被子”,文中表示“把紙張折疊”。“歉”注意左邊“兼”的筆順,采用形聲字的認讀方法識記。“盼”借助偏旁進行字理識記。
語言積累,初識誠信
1、讀記有關誠信的成語或名言
一諾千金、一言九鼎、言而有信……
人無信不立,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
2、理解“失信”,失信的意思是失去信用,和它意思相反的是“守信”。
質疑課題。課題中的“我”是誰?(宋慶齡)“我”不能失信于誰?(小珍)她們之間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概括大意。帶着問題讀一讀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麼事?填一填:
一個風和日麗的早晨,宋耀如一家準備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兒宋慶齡(也很想去)。可是她突然想起(上午要教小珍疊花籃),爸爸媽媽都勸她(改天再教),但她為了(不失信決定留下來),最終,小珍沒有來,媽媽心疼慶齡一個人在家沒意思,慶齡卻說(一個人在家是很沒勁,可是她并不後悔,因為她沒有失信。)
運用方法,品讀人物對話
本文以宋慶齡與父母之間的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在父母的建議與勸說下,我們看到宋慶齡并沒有絲毫的猶豫,可見其信守諾言的決心。
第1處應慶齡回答爸爸的話:
“不行!不行!我走了,小珍來了會撲空的,那多不好啊!”慶齡邊說邊把手抽回來。
通過聯系上下文,我們知道,小慶齡認為爸爸提的改天教小珍疊花籃的建議是不講信用的。從小慶齡話中的兩個“不行”和三個“!”,以及動作描寫“抽”感受到小慶齡是個講信用的孩子。
第2處慶齡回答媽媽的話:
不,媽媽。您說過,做人要守信守諾言。如果我忘記了這件事,見到她時向她道歉是可以的,但我已經想起來了,就不能失信了!
聯系上下文,我們知道小慶齡認為媽媽的話不對,不能自欺欺人,要說到做到,明知故犯的失信更加不可原諒。
第3處慶齡回答媽媽的話:
慶齡仰起臉回答道:“一個人在家,是很沒勁。可是,我并不後悔,因為我沒有失信。”
通過聯系上下文,我們知道小慶齡在家空等了一個上午,盡管“沒勁”,但她不後悔,因為她沒有失信。小慶齡對媽媽說的這句話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說明在小慶齡心目中守信比玩重要,誠信是第一位的。
分角色朗讀
我們把上面的三句話放回到人物對話中,分角色朗讀。
在朗讀爸爸媽媽和小慶齡的對話時應讀出爸爸的慈愛,媽媽的親切,小慶齡的堅決。
發現不同。仔細觀察剛才所讀的人物對話,在讀的過程中,你發現這些人物對話的形式有什麼不同嗎?引導孩子發現提示語的位置不同。
比較閱讀。提示語在不同位置,有什麼不一樣的作用呢?作者為什麼不采用一種形式呢?
(一是提示語在不同的位置時對話更加靈活不呆闆。二是提示語在前,一般為了強調提示語;提示語在後,體現人物接話很快,一般是為了突出說的話;省略提示語,說明不需要點明說話者,使得對話流暢、急切。)
小結:人物對話的提示語位置不同,不僅使對話形式多樣,而且能體現人物不同心情。
嘗試練筆
創設情景:第二天,小珍遇到慶齡,得知慶齡一直在家等着會說些什麼呢?慶齡又會怎麼回答?請你展開想象,學習課文的寫法,用上不同位置的提示語來寫寫兩個好朋友之間的對話。
本環節通過分角色朗讀對話,發現并體會提示語的作用,最後學以緻用。略讀課文的學習,應引導學生借助學過的方法自讀自悟,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