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西鎮位于鹹陽市三原縣城東南20公裡處,全鎮共有13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102個村民小組,周陂路、安陂路連接西(安)三(原)一級路直達鎮中,西韓線過境4.7公裡,橫貫南北,西闫高速公路穿境而過。
陂西鎮屬于泾惠渠四支渠灌區,地勢平坦,條件優越,是三原縣大灌區面積最大的鄉鎮和農業重鎮。現已形成以陂西、廟張、南李村為主的蔬菜專業示範村3個,其中南李村為市級蔬菜生産“一村一品”示範村,廟張村、陂西村依托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溫室大棚聖女果産業,成為該鎮産業結構調整的一個主要明星品種。
陂西鎮民俗文化曆史悠久,各種人才藏龍卧虎。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制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馍,造型别緻,形态逼真,饋贈親朋,即可食用。面花品種很多,根據不同節日、時令有不同的習俗活動,如“滿月花馍”、“壽馍”、“魚馍”等,制作工具有剪刀、鑷子、梳子、瓶蓋、鐵皮、各種模具圖章等。
亓(qí)父
亓父村位于鹹陽市乾縣城關街道,距縣城東南約3公裡,是乾縣的東大門。2016年由原來的大亓父村、小亓父村、亓母村、草谷村合并成立,該村交通便利,312國道和西平鐵路穿村而過,乾縣火車站和高鐵站均坐落于此。本村主要以蔬菜種植為主,蔬菜銷往西安、鹹陽及西北地區。
關于該村的來曆,非常的有意思。相傳古時有一亓姓人定居在這裡,娶了一妻一妾,因為妻妾關系不好,于是妻子帶着兒女遷居村南,取名亓母村,此村遂稱亓父村。到了明朝中葉,亓父村部分村民遷出後另建新村,稱小亓父村,此村遂更名大亓父村,也就有了後來村子的格局。
南礀(jiàn)
南礀村位于鹹陽市長武縣丁家鎮,地處縣城西南約1公裡處,全村共有2個村民小組,因村内從事廚師的人數較多,民間自古就有“陝西廚師看藍田,長武廚師看南磵”的說法。近年來通過努力建設新農村,改善居住條件,新村建設現已全面完成,為丁家鎮設施齊全、風格獨特、環境優雅的示範新村。
南磵村原名南磵堡子、南磵驿。相傳南磵驿原來是皇家信使的一個驿站,坊間流傳“先有南磵驿,後有長武縣”之說,唐朝文學家柳宗元路過南磵驿曾揮筆寫下《南磵中題》的詩句。“磵”古通“澗”,意為夾在兩山之間的水溝,而南磵村處在黑河川道的原邊溝壑之中,最早的村民就居住在臨近溝底的城堡上,左右兩邊溝道夾持,兩邊溝坡上樹木成林,故稱“磵”。因該村地處長武縣城南邊,故稱“南磵”,村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嵯峨(cuó é)
嵯峨鎮位于鹹陽市三原縣北部塬區,下轄20個行政村,103個村民小組,是三原縣唯一的山區鄉鎮。該鎮以嵯峨山為名,清浴河縱貫南北,三方公路穿境而過,自然條件複雜,地形地貌多樣,土特産有核桃、闆柿、曹杏、大棗、中藥材等,同時養殖業蓬勃發展,已成為群衆緻富的支柱産業之一。
嵯峨鎮交通便利,三淳公路縱貫南北,唐陵公路橫貫東西直抵嵯峨山。另外,水利電力資源豐富,擁有11萬變電站一座和水庫一座,現已成為該縣重點“引清入城”的水源地。
叱(chì)幹
叱幹鎮位于鹹陽市禮泉縣城北35公裡處,以古姓叱幹得名(另彬縣永樂鎮有叱家村),2002年元月由原叱幹鎮、東莊鄉、相虎鄉三鄉鎮合并而成,下轄43個行政村,主産小麥、玉米,是縣北部果品集散地,以秦冠蘋果馳名。
叱幹鎮曆史悠久,不僅有大頭坡遺址、北豆盧遺址等新石器文化遺存,同時存有下劉西天禅師墓塔、乙速孤行俨碑(現存昭陵博物館)、失輩墓村唐墓、乙速孤父子墓等文物古迹。
馬嵬(wéi)
馬嵬街道地處興平市西北部,距市中心12公裡,下轄16個行政村,126個村民小組,南靠隴海鐵路,有興平西大門之稱。馬嵬街道物産豐饒,是陝西糧食、蔬菜、雜果、畜禽等商品生産基地鎮,土特産辣椒、大蒜、大蔥為大宗出口産品,享譽全國。同時擁有陝西省萬畝蔬菜種植基地,并享有“綠色無公害蔬菜”的美譽。
馬嵬街道曆史文化源遠流長,這裡既有道教始祖老子傳經布道北依莽山的黃山宮,還有在唐王朝重大曆史事件“馬嵬兵變”中,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作替罪羊被缢死草葬這裡,先後建成了貴妃墓太真閣盛景園、長恨歌畫廊和長恨歌碑廊。近年來,引進馬嵬驿民俗文化村項目,以古驿站文化作為核心,打造文化旅遊、民俗文化展示、休閑體驗、旅遊觀光為一體的優質旅遊項目。
阜(fù)寨
阜寨鎮位于興平市城區東南5公裡,下轄27個行政村,主産小麥、玉米、花生、油菜等,畜牧業以牛、豬、雞為主,農業産業以“南蓮、中畜、北棚、東漁、西桑”為布局,為西鹹經濟圈最佳承接地之一。
阜寨鎮曆史悠久,文化底蘊十分豐厚。轄區南佐村是西周(周懿王)和秦大将章邯的建都之地,距今2000餘年,村東周懿王禦井至今保修完整,極具曆史研究價值。阜寨村大金家西門後百米處留有青石一塊,相傳為章邯上馬石,至今靴迹、刀痕清晰可見。
莪(é)芝
莪芝村位于興平市店張街道,地處店張辦西南約7公裡處,現有村民小組5個,東西兩個自然村。該村的主導産業是生豬養殖産業,随着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生豬存欄量已達到3000頭,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收入,蓬勃發展的養殖業帶動了生豬收購,飼料供應等相應産業的形成。
相傳,莪芝村原先叫“磨子村”,該村趙家于清光緒年間,娶了個勤勞善良,心靈手功巧的媳婦叫莪芝。她見磨子村人大多居住草棚,耕地旱地,轉銷石磨子勞動強度大而且掙錢少,她就把在娘家學得一手編竹筐、背籠、笪籠的絕技,傳給全村人。一時間磨子村學竹編形成氣候,而且生意很火爆。就這樣,磨子村的人逐漸富了起來,人們為了報答莪芝姑娘緻富全村的功績,就在1911年正式改村名為莪芝村。
好畤(sì)河
好畤河村位于鹹陽市永壽縣店頭鎮,該村積極發展現代果業項目,其中果園3080畝,生态養豬項目可存欄生豬1000頭以上,2011年被評為國家級标準化蘋果示範園,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
好畤河村因古時好畤縣而得名。好畤縣戰國時秦置,貞觀二十一年(647)七月複設上宜縣,十一月三日改名好畤縣,故址在永壽縣店頭鎮東北10公裡好畤河村,元至元五年(1268)撤銷縣制。好畤河村曾出土唐代劉沔神道碑(1961年運至縣文化館進行保護),該書法名碑青石質地,螭首龜座,通高2.84米,圭形碑額為篆書“唐故太子太傅緻仕贈司徒劉公神道碑”,碑文楷書由左谏議大夫韋博撰文,大書法家柳公權書丹。
冢(zhǒng)豐
冢豐村位于鹹陽市長武縣亭口鎮,距鎮政府駐地23公裡,下轄3個村民小組,全村四面環山坡,居住零散,可謂三溝二梁,是“一隻公雞打鳴,兩省三縣俱聽”的地方,也是長武縣海拔最高、最偏遠的村莊。以蘋果、畜牧養殖、勞務輸出為主導産業,其中耕地面積1418畝,果園面積209畝,生豬存欄382頭。
冢豐村的村名源于村内現存的一座“漢朝冢”,說是冢,但其實并不是墳墓,而是一座古代的烽火台遺址,由于其高出田塬,遠遠就能看見,村民叫它冢疙塔,後演化成冢豐村。
此外,冢豐村村中央有棵樹身直徑1.5米、高24米、樹齡達百餘年的柳樹,遠遠看去蒼翠挺拔,枝繁葉茂。相傳以前有一棵比此樹更大的柳樹,因樹身已成空洞,鄰村村民去邵寨趕集時常在此歇腳,後因天氣寒冷,人們在樹洞内生火時不慎将樹燒死。據民俗傳說,此處是冢豐村的分脈地,要栽樹堵脈,後來村民便在原地另載了現在的這棵大柳樹,世代村民都将此樹視為神柳,其枯枝落葉無人敢燒,無人敢動。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