誘發足跟疼痛的原因五花八門,并不局限于足底筋膜炎、跟腱病以及痛風。根據具體的疼痛位置、疼痛規律、疼痛類型、是否雙側疼痛等情況,可粗略地初診為不同的疾症,後續還可通過肌電、影像學檢查、血液檢查等手段進行進一步确診。引發足跟疼痛的常見原因如下。
足底筋膜炎又稱跖腱膜炎,同時也包含跖腱膜斷裂的情況,是最常見的引發後跟疼痛的疾病,多因功能退化、過度使用、肥胖等原因而起,主要症狀為足跟底部偏内側的跖腱膜起點處的疼痛。
脂肪墊綜合征因足跟下方脂肪墊組織萎縮而引發的疾症,多伴有足跟下方的疼痛,多見于50歲以上者,雙側可同時發病。與足底筋膜炎相比,脂肪墊萎縮引發的疼痛多呈深部痛,無放射性,集中于跟骨結節中央承重部位,赤足行走或走在堅硬的表面易誘發,疼痛通常與踝關節、足趾活動度及結節壓迫無關。
跟骨骨膜炎具體表現為跟骨下方的疼痛,需要與足底筋膜炎相甄别。跟骨骨膜炎的症結在于跟骨的骨膜,而足底筋膜炎的症結則在于跖腱膜止點;後者的疼痛位置呈放射性且略靠前。
跟骨骨突炎跟骨畸形突起使應力不均而引發的損傷和疼痛,表現為足跟下的疼痛,影像學檢查可見跟骨畸形。多見于發育未成熟者。
神經卡壓、失用及炎症多為灼燒樣的神經源性疼痛,通過肌電檢測可見神經損傷。比較典型的情況有:延伸至足跟底部的神經卡壓于小趾展肌(足跟底部疼痛),足底内側神經失用症(又稱慢跑者足),跟骨外側神經炎等。
胫骨後肌腱病主要表現為足跟内側略靠前處(胫骨後肌的肌腱走行于此)的疼痛,可能因胫骨後肌腱炎或斷裂所緻。在足負重内翻、提踵時疼痛更為顯著。
腓骨肌腱疾病主要表現為足跟外側略靠前處(腓骨長肌等腓側肌群走行于此)的疼痛,與相關肌腱的無菌性炎症及斷裂有關。在足負重外翻時疼痛會有增強。
跟骨後滑囊炎主要表現為跟骨後方跟腱略靠上方的軟組織(滑囊)疼痛,需要與跟腱炎及跟腱病進行甄别,常與跟腱炎同時出現。可能與過度運動、跟腱處卡壓(例如:鞋子後幫不合适)等原因有關。
跟骨後突表現為跟骨後方結節附近的疼痛,主要表現是相關部分的骨質增生,可能與反複的跟腱炎及鈣化有關。
跟骨外生骨疣先天原因或發育原因出現骨疣并引發疼痛,多見于足跟後。
跟腱病足跟後方跟腱止點處的疼痛,可能與跟腱炎、跟腱病、跟腱斷裂等有關。
跟骨骨折(包括跟骨疲勞性骨折)因足跟骨的過度使用、反複高能量運動、骨質疏松等原因有關。多見于運動員。疼痛的範圍較大(通常為彌散性疼痛),通常不是間斷性、局部性的跟骨下疼痛。通過骨掃描可發現骨折證據,跟骨擠壓試驗應為陽性(非負重狀态下擠壓跟骨時有疼痛)。
其他系統性疾病強直性脊柱炎、紅斑狼瘡、痛風、軟骨鈣質沉着病(假性痛風)、類風濕性關節炎、Reiter綜合征等均可引發足跟部位的疼痛。系統性疾病引發的足跟疼痛多為雙側發病,且與年齡無直接關系。
,